摘 要:由于行政壟斷造成資源配置的扭曲、社會福利的損失、收入分配的不均以及地方保護和區域市場分割等問題日益成為經濟學理論界以及其他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雖然國內對該問題的研究已形成部分文獻,但是都沒有從制度形成根源與機制角度上闡明行政壟斷現象的實質,更缺少規范的經濟學分析。本文在分析界定行政壟斷定義以及性質的基礎上,將行政壟斷定義為一種中國轉軌政治經濟體制下的特定的制度安排,提出從制度需求和供給角度來理解行政壟斷現象,并使用微觀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框架提出了行政壟斷制度形成根源與機制的理論假說。
關鍵詞: 行政壟斷;制度;形成根源;運行機制;假說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1-0029-07
一、問題的提出
行政壟斷與市場壟斷和自然壟斷不同,作為轉軌經濟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往往是依靠公共權力來獲取產業的獨占地位或達到區域市場封鎖目的的。行政壟斷往往造成資源配置的扭曲、社會福利的損失、收入分配的不均以及地方保護和區域市場分割等。行政壟斷可以分為行業性行政壟斷和地區性行政壟斷。行業性行政壟斷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國有經濟比較集中的領域,特別是一些涉及自然壟斷并伴隨著國家經濟安全、公共利益及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領域,反行政壟斷與促進競爭研究必然會涉及到國有企業改革、國有資產管理等問題。地區性行政壟斷通過區域市場封鎖折射出中國漸進式改革中經濟分權模式所帶來的制度成本問題。因此,對行政壟斷問題的研究直接涉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改革過程中利益的重新分配以及由此帶來的權力結構調整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
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提出行政壟斷的范疇以來,學術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轉軌經濟中的行政壟斷進行了概念界定,然而各種界定之間存在一定分歧,對行政壟斷的實質把握不一。我們將行政壟斷定義為:政府機構運用公共權力對市場競爭的限制或排斥。行政壟斷是憑借公共權力形成的壟斷,也就是運用非經濟的強制力量,排除競爭對手,保持對市場的排他性獨占,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公共權力對壟斷廠商的選擇以及對市場結構的設計。由于行政壟斷涉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改革過程中利益的重新分配以及由此帶來的權力結構調整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因此行政壟斷問題日益成為經濟學理論界以及其他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行政壟斷所造成資源配置的扭曲、社會福利的損失、收入分配的不均以及地方保護和區域市場分割等問題也日益成為阻礙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國內對該問題的研究已形成部分文獻,但是都沒有從制度形成根源與機制上闡明行政壟斷制度的實質,也缺少規范的經濟學分析。
二、行政壟斷形成的制度需求分析
如果將行政壟斷現象理解為一種特定的制度安排,那么這種制度形成以及運行必然存在著制度的需求以及對制度需求的強烈動因。就目前中國行政壟斷制度的保護對象而言,主要是特定行業中的壟斷廠商以及處于地方行政壟斷保護下的各行業廠商,這些廠商一方面是這種制度安排的受益者,同時也意味著他們是行政壟斷制度的需求者。按照經濟學中廠商理論的基本假設和結論,實現利潤最大化是任何一個廠商的生產和運營的短期和長期目標,而要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除了短期和長期調整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和組合以外,不同的市場結構對于廠商能否獲得超額利潤以及獲得多少超額利潤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廠商只能在長期內獲得正常利潤,而不能獲得超額利潤;而在壟斷市場上,廠商所面臨的需求曲線越陡峭(壟斷程度越高)越可以獲得超額利潤(如圖1所示)。
圖1中,CM表示在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廠商所能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最低成本(MR=MC2),而MC1表示在壟斷市場結構下廠商實際的邊際成本,CM與MC1之間的差額是由壟斷企業內部的X非效率損失造成的,也就是意味著壟斷廠商的生產效率損失,MC1與PM之間的差額是由壟斷市場結構下廠商資源配置效率損失造成的,也就意味著壟斷廠商的資源配置效率損失,兩者合在一起就是壟斷所造成的總損失。廠商之所以希望實現壟斷市場結構下的壟斷廠商地位,是因為該廠商可以實現大小為MC1與PM差額的超額利潤,而在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這種目標很難在長期實現。對于某個廠商而言,實現壟斷的市場結構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競爭的內容可能涉及價格、產品差異化,以及技術創新等方面。二是通過爭取外部援助的可能性甚至是行政命令的保護性,但是這需要制度環境的允許。如果制度環境存在著爭取外部援助的可能性,那么廠商通過某種方式的“尋租”行為同樣可以實現壟斷的市場結構。因此,在廠商實現壟斷市場結構的過程中有兩個因素影響著其實現目標所采用何種方式:一是制度環境是否允許外部援助的可能性?二是兩種途徑的成本收益分析。雖然一種制度環境允許外部援助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外部援助實現壟斷市場結構的成本高于市場競爭(假設收益相同),那么即使存在著外部援助的可能性,那么廠商也不會采取爭取外部援助的方式來實現壟斷的市場結構。
假設Cm表示廠商為了獲得壟斷性市場結構所花費的市場競爭成本,Ca表示廠商為了獲得壟斷性市場結構所花費的獲得外部行政保護的尋租成本。如果存在著制度性外部援助的可能性,那么Cm-Ca的差額越大,廠商越有動機來采取尋求外部行政保護的行為,這種行為如果成功,投入的成本越大,所獲得超額利潤的機會也就越大,相應地實現某種壟斷性市場結構所花費的市場競爭成本也就越小,并獲得超額利潤。用公式表示如下:
圖2中S0表示不存在制度性外部援助的廠商供給曲線,S1表示存在制度性外部援助的廠商供給曲線。在不存在制度性外部援助的情況下,在市場競爭中,廠商獲得正常利潤(租金)的大小為三角形OAD的面積。當存在著制度性外部援助的情況下,廠商為了獲得超額利潤而進行尋租活動,相應地在生產成本中加入尋租成本,因而供給曲線從S0移動到S1。如果四邊形CDEF的面積大于三角形ABC的面積,意味著由于價格提高所帶來的收益大于由于銷售量降低所帶來的損失,那么尋租就是有利可圖的,同時意味著該產品的需求彈性較低(小于1),因此在關乎國計民生的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競爭中廠商尋求制度性外部援助的結果多是有利可圖的,因為這類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彈性較低。
總之,行政壟斷形成的制度需求主要來源于行業或者區域內廠商為了獲得超額利潤的動機,如果存在著制度性外部援助的可能性,如果獲得行政保護的成本低于市場競爭的成本,那么行業或者區域內的廠商通過尋求行政制度保護來實現和維護其壟斷性的市場結構地位的行為就是理性的選擇行為,“不找市場,找市長”就是這種理性選擇行為在區域市場中的現實表現,雖然這種個體廠商的理性選擇行為會對社會福利造成不利的影響。
三、行政壟斷形成的制度供給分析
如果我們將行政壟斷理解為一種特定的制度安排,那么政府的行業主管部門以及區域政府就是這種制度安排的供給者。行業主管部門以及區域政府之所以會成為行政壟斷制度安排的供給者,取決于其目標函數。一般認為政府應該是以社會福利最大化為己任的“守夜人”,但是在政府行為的實踐當中,政府既存在著為謀求社會福利最大化目標的行為,也存在著謀求非社會福利最大化目標的行為。正是政府這種行為目標矛盾性需要對行業主管部門以及區域政府在面對行政壟斷問題的目標函數重新定義。其實,行政壟斷之所以會形成一種特定的制度安排,行業主管部門以及區域政府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對于行業以及區域中的廠商而言,獲得超過正常利潤的超額利潤是其理性的選擇行為,但是要不要以及能不能采取獲得外部制度保護援助的方式實現壟斷性的市場結構的選擇行為來獲得超額利潤卻是嚴格受到外部制度環境的約束,如果不存在外部制度保護援助的任何可能性或者獲得外部制度保護援助的成本太高,廠商都不會選擇這種獲得超額利潤的方式。而中國的經濟實踐卻一再提醒我們,中國有可能不僅存在外部制度保護援助的可能性,而且廠商通過獲得外部制度保護援助而實現壟斷性市場結構的成本可能比通過市場競爭獲得壟斷性市場結構的成本要低,因此重新定義和分析行業主管部門以及區域政府在行政壟斷問題上的目標函數,對于行政壟斷形成的制度供給分析有決定性意義。
(一)中國行業主管部門(行業規制者)目標函數分析
施蒂格勒(Stigler)、佩爾茲曼(Peltzman)、波斯納(Posner)等人創立的經濟規制理論是最早對規制者(相對應的是中國的行業主管部門)目標函數進行模型化的理論,但它是根據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規制決策的政治過程以及規制實踐提出的,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政治決策制度以及經濟發展階段與中國的現實迥然不同,這種不同將直接影響到施蒂格勒等人的理論在中國規制實踐當中的解釋和指導作用。具體而言,以美國為例,美國的選民對政府(規制者)的存在以及運行具有很強的約束作用,因此在經濟規制理論中,才有了以被規制廠商為代表的少數的產業利益集團與以消費者為代表的多數利益集團之間的斗爭,由此才會存在著規制者在兩種利益之間權衡所得出的自身效用的無差異曲線,施蒂格勒根據奧爾森(Olson)的集體行為的邏輯得出規制總是偏袒少數產業集團的結論。佩爾茲曼(Peltzman)在批判施蒂格勒結論的前提下,繼承了施蒂格勒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更為一般化以及模型化的經濟規制理論。在他的模型中,有兩個至關重要的變量:一是被規制廠商的利潤。二是被規制產業的服務價格。這兩個變量組合的變動構成了規制者的無差異曲線,在這里,規制者的效用目標顯然并不是社會福利最大化,而是自身政治利益的最大化。規制者的無差異曲線與被規制廠商的效用函數曲線共同決定了均衡的規制政策所規制的廠商利潤和服務價格。中國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的產生以及運行機制與美國規制者的產生以及運行機制有本質的不同,這就決定了中國廣大的消費者對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的政治約束力要低于美國,因此這種政治體制上的差異就決定了不能套用施蒂格勒等人的經濟規制理論來解釋中國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在面對產業壟斷問題上的目標函數,因為在中國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的效用函數中,不存在選民支持程度與產業支持程度之間明顯的權衡。余暉(2000)提出了對中國行政規制模型的設想[1],他認為在受規制的市場上,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消費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立法者和規制者卻不用追求選票最大化,它追求的目標與企業基本上是一致的,是效用和稅收的最大化,因此在政企同盟的條件下,使三方面都滿意的均衡點是找不到的。陳富良(2002)指出[2],政府規制的供求取決于成本效益的比較、利益集團的博弈以及規則沖突三個因素,是三方面因素的均衡。
目前中國屬于行業行政壟斷的產業絕大部分是帶有自然壟斷性質的產業,對于規制自然壟斷性行業的動機,可能是出于產業成本函數的考慮、避免惡性競爭降低社會沉淀成本的考慮、稅收的需要、基礎設施發展的需要甚至出于國計民生的需要等等,但是隨著產業需求的擴展以及技術的進步,自然壟斷性行業的邊界正在發生變化,原來許多屬于自然壟斷性質的行業已經不再帶有自然壟斷性質,而這樣的產業依然處于中國行業主管部門的行政壟斷之下。從避免惡性競爭降低社會成本的角度來看,于良春等(2004)使用成本收益方法[3],測算了本地固話業務引入網絡競爭后的社會成本變動狀況,發現網絡競爭未必導致社會沉淀成本的凈損失。此外,對于基礎設施產業的發展也并非必須要通過行政壟斷的方式才能實現,至于國計民生的需要,在歐美發達國家中這類產業發展實踐中也沒有發現行政壟斷是其必要條件。因此,雖然利益集團理論以及規制俘虜理論并不能全面地、合適地解釋中國的規制決策過程,即在施蒂格勒等人的經濟規制理論中也沒有很好地解釋利益集團究竟是如何俘虜規制者的,但是在中國的規制實踐當中,我們發現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與被規制產業的行為呈現出相當大的利益一致性。這也許與中國被規制產業或者廠商的政企一體的背景有關,雖然部分被規制產業在形式上做到了政企分離,但是被規制產業的領導人與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的領導人之間相互調動的人事制度,讓我們有理由相信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在對被規制產業進行規制的時候,被規制產業的強大利益集團依然對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有較強的游說和影響能力。尤其是在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對屬于基礎設施的自然壟斷行業的發展依賴越來越強的時期,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通過放松對被規制產業的利潤規制來激勵其行業發展的行為動機,在激勵性規制理論看來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同時被規制產業通過進入規制(行政壟斷)所獲得超額利潤又為中央政府所需的持續增長的財政收入提供了稅收基礎,因此規制者(行業主管部門)維持既定的壟斷市場結構并不會遭到中央政府的明顯反感。上面提到公共利益與規制者自身的政治利益都應該出現在規制者的目標函數中,在佩爾茲曼(Peltzman)的模型中用被規制產業的服務價格代表公共利益,因為被規制行業價格高會導致消費者(選民)的不滿,這同樣會關系到規制者的政治利益。但是從中國的規制實踐來看,被規制產業的服務價格不是降低了而是在不斷提高(除因為引入競爭導致電信業服務價格不斷下降),尤其是電力、自來水、城市供暖供氣等產業的服務價格不斷上漲(漲價不應該是消化成本上漲的惟一途徑),雖然消費者怨聲載道,但是并不會從結果上影響規制價格的提高,因此被規制產業的服務價格不能直接代表中國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目標函數中的公共利益。相對于價格而言,中國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可能更關心被規制產業所提供的服務數量,這里的服務數量包括提供服務的數量也包括服務種類以及穩定性等質量指標。中國目前經濟高速增長對屬于自然壟斷性行業的基礎設施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以電力行業為例,從2002年開始陷入了局部電力短缺到全局性電力供應不足的局面,這種自然壟斷性行業供給不足的情況已經嚴重影響了部分發達省(市、區)的經濟發展,因而鼓勵被規制產業提高供應量以及保證服務質量是目前中國規制者所必需面對的緊迫任務。因此,為了分析簡便,假設被規制產業的利潤以及被規制產業所提供的服務數量共同構成中國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的目標函數,兩者共同構成中國規制者在規制過程中需要權衡的無差異曲線。在此基礎上,構建反映中國行業主管部門在面對行政壟斷問題時的目標函數的中國規制者最優規制模型。
其中,V1>0,但是V12<0。這意味著:在假設不存在市場失靈的條件下,一個集團的福利增加必須以另一個集團的福利減少為代價,因此存在著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目標函數的無差異曲線。由于服務數量(Service Quantity)和利潤(Profit)呈反向變化關系(對于一般競爭性行業而言不存在該反向變化關系,但是對于帶有自然壟斷性行業而言,由于要提高產量需要大規模的初始投資,短期內對服務數量增加的要求會帶來大規模的成本投資,雖然從長期來看邊際成本是趨于零,同時提高服務供給的穩定性也意味著成本的增加),因此,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目標函數的無差異曲線是凸向原點的,無差異曲線形狀如圖3所示。
上面假設服務數量(Service Quantity)和利潤(Profit)為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的目標函數中最重要的兩個變量,因此,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的目標函數可以具體寫成:
M=M(S,P)(4)
公式(4)中,S表示服務數量,P表示被規制產業所獲得的利潤。在這里,我們假設中國的被規制產業與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的關系是政企一體的性質,因此服務數量(Service Quantity)和利潤(Profit)對于被規制產業是反向關系,那么可以構造簡單的產業生產函數:
公式(5)中,p表示被規制產業提供服務的價格,s表示服務數量,而服務數量s是成本的函數,即
那么,在公式(6)的約束條件下推導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目標函數的最大化,構造拉格朗日方程:
通過對公式(7)的求導,可以得出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目標函數最大化時均衡的利潤水平,根據公式(5),可以得出均衡的規制價格p。
從上述模型中,我們可以發現,無差異曲線是對中國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規制目標的典型刻畫,從規制經濟學理論出發,規制者應該規制被規制產業的利潤水平,通過價格規制等手段消除被規制產業的超額利潤,但在中國的現實中,由于被規制產業擁有強大的集團利益以及政治上的優勢地位,要鼓勵其不斷提高服務的供應量以及質量,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實際上是放松了對其利潤水平的規制強度。
(二)中國區域地方政府目標函數分析
以中國區域地方政府為制度供給主體的地區行政壟斷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地區保護和市場分割,這種地區保護和市場分割行為的背后體現著區域地方政府為了保證本地財政稅收的穩定性以及增長性、經濟發展等政績性目標而采取的利用區域壟斷市場結構代替市場競爭的動機。但是在產品市場上為了保持供給的穩定,要阻止外區域商品進入,必須保證本地制造產品類別和數量的替代性供給,因而伴隨著地區保護和市場分割行為,中國區域地方政府又有著很強的重復建設動機。因此,假定區域地方稅收和產品市場供給數量共同構成了中國區域地方政府在面對行政壟斷問題時的目標函數,兩者構成了中國區域地方政府需要權衡的無差異曲線。模型構建參見中國規制者最優規制模型。
四、行政壟斷制度運行的理論假說
無論是從中國行業行政壟斷還是地區行政壟斷制度來看,行業在位或者區域在位廠商為了獲得更多的超額利潤,不是通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運營效率來應對已有或者潛在進入廠商的競爭,而是尋求行業主管部門或者地方政府的行政權力的保護來避免競爭。作為行業主管部門或者區域地方政府出于自身效用函數的需要,也愿意提供給在位廠商以行政保護,制度需求和供給存在著均衡的可能性,兩者共同筑起行政壟斷的進入壁壘制度來替代市場競爭制度。
假設:(1)行業和地區內廠商數量越多,行業和地區在位廠商的超額利潤率越低。廠商為了避免已有和潛在進入廠商的競爭可能通過游說行業主管部門或者區域地方政府加強行業或者區域進入規制來限制行業和地區競爭。(2)行業和區域內廠商數量與在位廠商的生產成本存在反方向變動關系,隨著行業和區域內廠商數量的增加,原有在位廠商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應對競爭。(3)政企同盟假設,即行業和區域內在位廠商的超額利潤水平同行業主管部門和區域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數具有高度相關性(以稅收為紐帶)。在這3個假設中,(1)和(2)符合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但是假設(3)需要另有尋租理論、規制俘虜理論的支持以及在中國轉軌政治激勵體制約束條件下政企關系方面的進一步理論和實證研究來支撐。
其中,V1>0,但是V12<0。這意味著:在假設不存在市場失靈的條件下,一個集團的福利增加必須以另一個集團的福利減少為代價,因此存在著行業主管部門和區域地方政府目標函數的無差異曲線。由于行業和區域內廠商數量(Number)和超額利潤(Profit)呈反向變化關系,因此,行業主管部門和區域地方政府目標函數的無差異曲線是凸向原點的,無差異曲線形狀如圖4所示。
行業主管部門和區域地方政府的目標函數可以具體寫成:
公式(10)中,N表示行業和地區內廠商數量,P表示行業和地區內在位廠商的超額利潤。在這里,我們假設行業和地區內在位廠商與行業主管部門和區域地方政府的利益具有高度相關性(以稅收為紐帶),因此行業內和地區內廠商數量(Number)和超額利潤(Profit)是反向關系,那么我們可以構造簡單的產業生產函數:
P=f(p,n)(11)
公式(11)中,p表示行業和地區內在位廠商提供服務的價格,n表示行業和地區內廠商的數量,而假設行業和地區內廠商的數量n是在位廠商成本的函數,即
那么,在公式(12)的約束條件下推導行業主管部門和區域地方政府目標函數的最大化,構造拉格朗日方程:
L=M(N,P)+λ(N-f(c))(13)
通過對公式(13)求導,可以得出行業主管部門和區域地方政府目標函數最大化時均衡的在位廠商的利潤水平,根據公式(4),可以得出均衡的行業和地區產品和服務價格p。圖5是行業和區域內行政壟斷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所決定的行政壟斷制度需求和供給的均衡點。
五、結 論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運行中的行政壟斷現象實際是一種制度現象,因為它存在著制度運行的需求方和供給方以及制度需求和供給的均衡點。雖然學術界以及其他各界對行政壟斷問題所造之弊不斷呼吁,國家也通過一些措施加以改革,但是行政壟斷現象依然層出不窮,表現形式也日益多樣化。歸根到底,行業在位或者區域在位廠商為了獲得更多的超額利潤,不是通過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運營效率來應對已有或者潛在進入廠商的競爭,而是尋求行業主管部門和區域地方政府的行政權力的保護來避免競爭。作為行業主管部門或者區域地方政府出于稅收、產業發展、政績等自身效用函數的需要,也愿意提供給在位廠商以行政保護,制度需求和供給存在著現實中的均衡點,兩者共同筑起行政壟斷制度來對抗和替代市場競爭制度。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在中國目前政治經濟體制下,無論行政壟斷制度的需求方還是供給方,他們出于自身的目標函數所做出的選擇行為都是個體理性行為,但是他們的理性選擇行為卻對中國經濟發展以及消費者福利等相關主體的福利造成重大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甚至可以超過行政壟斷制度需求方和供給方憑借這一制度所獲得的福利剩余,最終導致行政壟斷制度造成社會凈福利損失。
參考文獻:
[1] 余暉.受管制市場里的政企同盟——以中國電信業為例[J].中國工業經濟,2000,(1).
[2] 陳富良.S-P-B規制均衡模型及其修正[J].當代財經,2002,(7).
[3] 于良春,于華陽.自然壟斷產業壟斷的“自然性”探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4,(11).
[4] Laffont,J. J and Tirole,J.The Politics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 A Theory of Regulatory Captur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
[5] Richard. Schmalensee,Robert D.Willig,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north-holland,1988.
[6] 安·易斯塔什,張昕竹.基礎設施規制與中國經濟制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9,(7).
[7] Armstrong,M. and Sappington,D.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Theory of Regulation[M].Forthcoming in 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Vol. III),edited by M. Armstrong and R. Porter.
[8] Aronld C. Harberger,Monopol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4,(44).
[9] Keith Cowling and Dennis C.Mueller,The Social Cost of Monopoly Power[J].Economic Journal,1978,(88).
[10] 過勇,胡鞍鋼.行政壟斷、尋租與腐敗[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3,(2).
[11] 劉小怡.X效率一般理論[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8.
[12] 戚聿東.中國自然壟斷產業改革的現狀分析與政策建議[J].經濟學動態,2004,(6).
[13] 張昕竹,汪向東,李雪松.中國規制與競爭:理論和政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14] 鄭毓盛,李崇高.中國地方分割的效率損失[J].中國社會科學,2003,(1).
[15] 植草益.微觀規制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
[16] 王俊豪.政府規制經濟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7] 維斯卡西,等.反壟斷與管制經濟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18] 楊蘭品.行政壟斷問題研究述評[J].經濟評論,2005,(6).
[19] 于良春,等.自然壟斷與政府規制——基本理論和政策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20] 丹尼爾F.史普博.管制與市場[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1] 馮麗,李海艦.從競爭范式到壟斷范式[J].中國工業經濟,2003,(9).
[22] 張昕竹,讓·拉豐,安·易斯塔什.網絡產業:規制與競爭理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Theoretical Hypothesis on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Root Forma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Institutional Demand and Supply Perspectives
Yu Hua-yang Yu Liang-chun
(School of Economics in Shandong University,Antitrust and Competition Policy Research Center,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distortions of resources allocation,loss of social welfare,uneven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protection of local and regional market segmentation issues,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s focused by economic theory and other community sectors increasingly.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part of literatures on the problem in domestic,but there are no the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of causes and mechanisms about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and the lack of standardized Econom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to define the nature and definition of administrative monopoly,administrative monopoly will be defined as a specific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n Chinese transition economy and to be understand by the institutional demand and supply perspectives. Using micro-economics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o advise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is on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root forma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nstitution; Root Formation;Operation Mechanism; Hypothesis
(責任編輯:韓淑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