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傳承實踐不斷促進理論創新,形成的兩大理論成果就是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兩者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其價值取向就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的指導,努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論;指導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文章編號:1004—1494(2008)02—0001—04
黨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繼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輝實踐,弘揚了創新精神,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分析、研究和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傳承發展以及理論創新成果,特別是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這兩大理論成果,無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還是對未來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傳承實踐不斷促進理論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不斷的實踐中發展前進的,在實踐的過程中往往出現這樣那樣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而我們黨總是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舉措,開創新局面,從而推動著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首先,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并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艱辛探索所取得的寶貴經驗,為后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及理論創新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制度基礎和基本理論依據。
其次,1982年鄧小平開創性地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鮮明主題之后,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翻開了歷史的新篇章,即“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緊密地結合起來了。而這種“結合”,是鄧小平總結我國建國以后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也就是鄧小平所說的:“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至于如何實現這種“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指出,根本和首要的問題是要正確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兩個課題。鄧小平根據馬克思主義最重視發展生產力的基本原理,從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科學地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關于怎樣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這是一個大課題,書本上不可能有現成的答案,答案只能到實踐中去尋找。鄧小平就是從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實踐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提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指導原則的。一是要從中國還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二是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三是要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兩個文明建設一起抓并促進其共同進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在這些思想原則的指導下,全黨達成共識,形成了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并付諸實踐,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既不同于傳統的社會主義設想,也不同于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的探索實踐,更不同于原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的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初始實踐并獲得巨大成功而形成的最大理論成果,就是鄧小平理論。
再次,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黨的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并把它推向新的階段。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不斷破解新矛盾新課題,其巨大理論成果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1990年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的十多年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快速發展,也推進著理論的創新,重要的理論新觀點是:要大力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創造性地推進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是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不斷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努力推進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要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先進文化;要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要堅持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推進祖國完全統一;要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要以改革的精神建設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中最突出的貢獻是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破解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難題,提出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使中國共產黨這一執政黨的建設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邁入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進入關鍵的時期,發展又遇到了新的考驗。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000美元以上,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社會發展中各種影響和諧的矛盾和問題集中暴露出來。比如:能源緊缺,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拉大,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突出;涉及民生的“三農”、土地、拆遷、移民、住房、安全生產、就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治安和穩定等一系列問題和矛盾凸顯;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領導干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危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對這些問題如不積極應對、不解決和處理好,就難以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前進了也可能會倒退,甚至會出現動亂的危險和黨的執政地位喪失的可能。因此,“何為發展?又怎樣發展?”以及“何為和諧?又怎樣和諧?”就成為了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兩大難題。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時代的高度和從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明確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兩大戰略思想,并作出了相應的決定和部署,還針對企圖改變中國改革的正確方向和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道路的論調,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我們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就表明當代中國人民團結、事業發展進步的主題還是要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而破解實踐難題的兩大理論創新成果,就是“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
二、創新并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前進的兩大理論成果
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新實踐的正確向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傳承實踐中形成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以其豐富的理論內涵和時代特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同時又引領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實踐和新發展。
第一大理論創新成果:科學發展觀
由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確立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站在指導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歷史高度,回答了“為什么要發展”、“什么叫發展”、“為誰和靠誰發展”、“怎么樣發展”等一系列根本問題,其實質是要又好又快的發展,從而成為中國共產黨把握和處理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全面性、戰略性的嚴密體系,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性、長期性的指導思想。
胡錦濤同志高度概括了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中國一切問題的解決都要靠發展,因此,必須時刻牢記“發展才是硬道理”,同時又必須時刻牢記發展是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的發展。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始終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實現生產力的質的飛躍。要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強合作來加快推進小康社會的建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科學發展觀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民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發展,緊緊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努力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共同進步,在實現社會全面進步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堅持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生態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經濟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國家,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統籌兼顧是我們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一個基本方針。統籌兼顧就是要總攬全局,照顧各方,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注重實現良性互動,著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統籌兼顧的思想,為我們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科學方法。
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做出的重大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大理論創新成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這就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也標志著我們黨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由過去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轉變。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科學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特別是準確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客觀分析當前我國社會總體上和諧,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種有利條件,但又存在如前所述的各種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而做出的必然選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應有之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實踐的要求,同時又要在實踐中運作。一是根本指導方針,即“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二是總體要求,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作出的科學概括。三是工作重點,即“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四是工作導向,即“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社會要和諧,根本取決于兩條:一是要把“蛋糕做大”。這就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協調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要把“蛋糕分好”。這就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強收入分配的宏觀調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促進共同富裕,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從根本上維護社會和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把社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胡錦濤在2007年“6.25重要講話”中強調:社會建設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相聯,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開展社會建設,一是要明確社會建設的目標是和諧社會,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四位一體”中的“一位”。二是要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要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地體現到改善民生上,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三是要加強社會制度、體制和機制建設,解決制度缺失和體制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必須加強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制度建設,包括完善民主權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體制機制、公共財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必須加強社會管理體制建設,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必須加強社會整合機制建設,提高整合社會關系特別是社會階層關系的能力,促進各種社會力量的良性互動,還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形成社會思想共識;必須大力加強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建設,包括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利益引導機制、利益約束機制、利益調節機制和基本利益保障機制等。四是要加強社會結構建設,解決社會結構失衡問題。必須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必須落實“兩個大局”思想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必須積極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形成合理的社會階層結構,推動我國社會結構的合理化和現代化。
兩大理論創新成果: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的關系
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是密切聯系、有機統一的整體。因為,科學發展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本路徑,而社會和諧又是科學發展的目標導向,因此,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科學發展觀和社會和諧論就是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關系在理論上的反映和再現。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其基本價值取向就是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果不把社會和諧看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失去了價值取向和目的性。而且,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統一于和諧發展之中,旨在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的和諧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要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重要的是要把握好經濟發展和政治、社會、文化發展的關系。首先,要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源源不斷的社會財富,為全面協調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更好地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和問題,從而勝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其次,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