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林縣位于桂中南,具有融入中國—東盟“一軸兩翼”經濟格局的有利條件,文章分析了該縣融入“一軸兩翼”經濟圈在工業、農業、城鎮化發展水平、旅游業等方面的發展路徑選擇,特別提出改善軟環境,搭建發展平臺是重要條件。 關鍵詞:中國—東盟“一軸兩翼”經濟圈;上林縣;縣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8)02-0082-03
隨著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泛北部灣開發的風生水起和“一軸兩翼”的深入實施,作為“M”型戰略核心城市的南寧處在了多區域合作、多機遇重疊的最佳發展時期,而上林縣作為南寧的一員,同樣面臨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只要擴大開放,積極主動融入“一軸兩翼”區域經濟合作新格局,屬于落后欠發達地區的上林一樣可以大有作為,實現縣域經濟跨越發展,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
一、上林縣具備融入“一軸兩翼”格局的條件
1. 區域位置便利。上林縣位于桂中南,大明山東麓,東鄰工業重鎮柳州市和新興城市來賓市,西靠“M”型區域合作戰略核心城市南寧市,南向西南港口群北海港、欽州港和防城港,縣城距廣西首府南寧市128公里,距黎塘火車站73公里,距貴港市碼頭123公里,距防城港318公里。處于西南出海大通道和“一軸兩翼”的一軸起點之上,充分占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先機。
2.基礎設施完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投入的加大,上林縣各項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特別是“十五”期間,上林縣積極爭取上級支持,重點實施交通大會戰,先后建成上林至賓陽、上林至馬山二級公路,隨著2008年將開工建設的忻城周安經上林至賓陽二級公路以及“十一五”規劃實施的平果至梧州高速公路(橫穿上林)的投入使用,上林交通干線將更加豐富,路網將更加完善,既納入南寧市“一小時經濟圈”,又是云、貴、川等中西部省市取道上林出海的最便捷的通道。
3.資源條件豐富。上林縣農業資源、礦產資源、水力資源、旅游資源、動植物資源等特色資源豐富。優質米、大紅八角、大明山茶等特色農產品早已聞名區內外。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滑石、石英、方解石、煤、五氧化二釩、黃金等,其中五氧化二釩理論蘊藏量價值達一千多億元人民幣,是全國三大釩礦礦床之一。全縣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3.8萬千瓦,可開發利用3.12萬千瓦。縣內有大明山、大龍湖、三里洋渡、不孤村四大旅游景區以及多個各具特色的旅游景點,其中大明山景區已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南寧市十大旅游景點之一,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于1673年曾駐足上林縣觀賞考察長達54天。
4.發展基礎扎實。近幾年特別是縣十二屆黨代會以來,上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各項事業取得了豐碩成果。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7.55億元,同比增長13.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9億元,同比增長32%;財政收入完成12886萬元,同比增長13.97%。繼2005年之后再次榮獲全區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獎。全縣發展潛力不斷釋放、發展后勁不斷增強,為下一步更好更快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融入中國—東盟“一軸兩翼”區域經濟合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準確定位,在發展理念上先行融入
思路決定出路,要在融入區域經濟合作中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必須認真分析縣情,在四個方面準確定位,找準、謀準上林的發展方向和思路。
1.觀念定位要新。融入“一軸兩翼”區域經濟合作,最根本的就是對外開放。對于邊遠欠發達地區的上林來說,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合作水平與成效,更是當務之急。必須解決以前那種自我封閉、寧可過窮日子也捂著金山不松手、不讓別人占便宜的陳舊觀念,樹立大開放、大開發、全開放、全開發的強烈意識,搶抓區域合作的機遇,全方位開放、全方位創新,敢于把最好的資源拿出來、最好的項目亮出來,在開放中發展上林、在合作中富裕上林。
2.思路定位要清。上林的優勢在資源,上林的出路在工業,要融入“一軸兩翼”區域合作,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必須在資源上做文章,在工業上下功夫。經過一年多來的實踐證明,縣十二屆黨代會確定的發展思路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切合上林實際,很有成效。在融入“一軸兩翼”合作中,要堅定堅持打造資源工業基地和建設首府南寧“后花園”發展定位的信心和決心,大力推動“1234”發展戰略:抓住一個中心(項目建設),突出兩個輪子(工業、旅游),加快“三化”聯動(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推進四大板塊(資源工業經濟板塊、生態旅游經濟板塊、特色城鎮經濟板塊、優勢農業經濟板塊),努力實現“三個三”奮斗目標:到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突破3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突破30億元,財政收入突破3億元。
3.角色定位要對。上林不沿邊、不沿海、不沿鐵,屬于“三不沿”邊遠山區,因此在融入“一軸兩翼”區域合作中,必須要認清角色、找準位置,既要演好建設南寧首府“后花園”和資源工業基地這個“主角”,更要演好“M”型戰略核心城市南寧市的“配角”,主動對接南寧、服務南寧,建設相應配套產業,借助南寧這個大平臺、搭上南寧這個順風車,更好地融入區域經濟合作中,實現上林的大發展。
4.產業定位要準。“一軸兩翼”區域合作涉及面廣、產業繁多,上林要在合作中謀得一席之地,必須在服從南寧產業布局的前提下,全力引進符合“一軸兩翼”布局的大產業、大企業。要依托資源,做足“特”字,集中精力發展資源循環型工業、農產品加工工業以及旅游業,把重點放在鋁釩等礦產品深加工、服裝加工、食品加工上,切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三、全力落實。在發展實際中主動融入
思路確定,目標明確,關鍵在于落實。要認真按照既定的發展思路和目標,重點抓好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和旅游業四個方面,帶動縣域經濟融入“一軸兩翼”經濟圈。
(一)以資源工業為重心,加快工業化進程
1.加快資源工業基地建設。以“煤—電—鋁”、“煤—電—釩”和“繭—絲—綢”三條產業鏈建設為主線,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一是“煤—電—鋁”產業鏈。在一期1.6萬噸電解鋁生產線建成投產、1.4萬噸生產線開工建設的基礎上,扎實推進20萬噸鋁綜合加工項目,爭取2008年內開工建設,同時積極爭取50萬噸鋁綜合加工項目列入自治區重點項目規劃,在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項目建設,把上林建設成為廣西五大鋁工業基地之一。項目建成投產后,年工業產值將突破100億元,實現利稅8億元以上,可為社會提供近3000個就業機會,將為上林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南寧加快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二是“煤—電—釩”產業鏈。集中力量推進中電綠科、天凱、明珠、祥盛、貴禾等五家釩礦企業建設,特別是重點推進總投資13.5億元的上海中電綠科集團公司釩綜合利用加工項目在開展中試、征地、項目設計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開展廠房建設,推進已開工建設的天凱釩業有限公司年產1000噸復合催化劑、2500噸碳酸鈣項目和明珠礦業有限公司年產1200噸五氧化二釩項目盡快建成投產。三是“繭—絲—綢”產業鏈。采取強力措施,確保年內全縣桑園面積達到10萬畝,把上林建成廣西桑蠶重點縣,繼續指導支持斯爾頓絲業有限公司、海潤絲業有限公司、中興繅絲廠、金鑫絲業有限公司等4家繅絲企業開展技改擴建,全力推進已簽訂合同的由山東大染坊絲綢有限公司投資6000萬元、南寧第一個絲綢加工項目盡快建成投產,完善產業鏈。
2.抓好承接產業轉移。一是按照規劃做好產業對接。上林的產業接點就是資源,做足資源文章,承接產業轉移工作就能取得好成效。把煤—電—鋁、煤—電—釩、繭—絲—綢產業鏈作為主要的產業接點,同時抓好相關上下游產業的引進,實現產業板塊漂移進駐上林,建設產業群。如要積極爭取把山東大染坊絲綢有限公司的紡織、印染、服裝等產業一起引到上林來,形成“繭—絲—綢—服裝”產業群。二是積極謀劃新項目、好項目實現新的產業對接。主動對接產業轉移的趨勢、特點和規律,突破產業“梯度轉移”的觀念局限,把好的項目、好的資源、好的資產整合包裝,以資源換產業,以產業配資源,為承接產業轉移做好項目準備。三是創新招商辦法,引進新產業、新項目。創新招商辦法,堅持“走出去,引進來”戰略,繼續采取小分隊招商、感情招商、以商招商、產業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主動為客商量身定做好的產業接點,不斷豐富上林的項目庫,擴大招商成果。
3.加強產業區域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全縣地理位置條件和城鎮發展規劃,科學規劃產業區域和布局,以象山工業集中區為輻射源,把澄泰鄉規劃為工業基地,所有引進、投資工業項目都優先放人工業基地,實行基地化發展。加強象山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支持,大力推進以道路、水、電、氣、通信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基礎設施的先導效應,增強吸引力。把“筑巢引鳳”與“引鳳筑巢”結合起來,積極借鑒和探索以企業為主的園區開發機制,鼓勵有實力的投資者參與工業集中區建設。對于不具備讓項目落戶的鄉鎮,采取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辦法,積極發展“飛地經濟”,提高鄉鎮的積極性。
(二)以縣城建設為重點,加快城鎮化進程
一是抓好規劃。科學做好城鎮發展規劃的同時,合理調整布局,發展工業主導型、特色農業型、商貿市場型等有明顯經濟特征的城鎮。如在縣城大力發展商貿業,形成以商貿為主要發展方向的商貿市場型城鎮。通過培養特色產業,建設特色城區。如大力發展大豐鎮、西燕鎮的八角、澄泰鄉的蔬菜、白圩鎮的優質米及覃排鄉的網箱養魚業、中可鄉的桑蠶業等特色農業,創建特色農業型城鎮。抓好鎮圩鄉的滑石礦開發,創建礦業主導型城鎮。二是重點發展縣城。充分利用上林縣被列為全區城鎮化示范縣的契機,重點加強縣城建設發展,在城東一、二、三區、城西小區、寨柳小區、文化小區等城區開發建設成功的基礎之上,加快城北小區和寨柳新城的開發建設,擴大縣城規模。對明山大道、澄州大道等主干道進行美化、亮化、綠化改造,推進澄江河開發,打造集房地產、商貿、觀光、療養為一體的澄江河經濟帶、景觀帶、防洪帶,提升縣城整體檔次和品位。三是加強城市管理。按照國家頒布的康居住宅標準和物業管理條件,搞好城鎮住宅建設和物業管理服務。認真抓好路、花草樹木、燈、水、樓和環境管理,努力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大力開展“文明單位”、“文明庭院”等創建活動,繼續扎實推進城鄉清潔工程,讓市民共同參與到城鎮化建設上來。嚴厲打擊“黃、非、賭、毒”和封建迷信等各類違法犯罪行為,使上林縣的城鎮更加文明、美麗。
(三)以農產品加工業為龍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立足農業資源優勢和氣候地理優勢,依托大南寧大市場,致力打造南寧市綠色農副產品重要供應地,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一是扶持龍頭企業壯大。大力扶持蔗糖、繅絲、木材、八角香精、酒精、水產品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的擴張發展,重點發展繭—絲—綢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二是扶持基地建設。按照現代農業發展要求,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圍繞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精力狠抓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建設以優質米為重點的水稻生產基地、以八角、速生桉為重點的經濟林產業基地、以羅非魚、品改牛、瘦肉型豬為重點的養殖基地以及甘蔗生產基地、桑蠶生產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等特色農副產品生產基地,逐步實現基地化生產、規模化管理、集約化經營,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三是打造特色品牌。重點發展優質米、無公害蔬菜、無公害養魚等特色農業,打造上林優質米、清水河魚、大紅八角等特色農產品品牌,提升上林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農業產業化發展后勁。
(四)以特色旅游為亮點,加快旅游業發展
圍繞自治區打造“北有桂林、南有南寧”和南寧市打造“環大明山旅游圈”的發展思路,按照建設首府南寧“后花園”的發展定位,整合全縣旅游資源,主動融入大南寧旅游圈。重點抓好總投資2.5億元的木棉湖旅游資源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和被列為國家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唐城唐碑遺址的規劃建設,繼續打造名山(大明山)、名水(大龍湖)、名人(徐霞客)、名村(不孤村)、名物(唐城唐碑)、名歌(三聲部民歌)等“六名”旅游品牌,發展特色旅游,努力把上林打造成為一個集旅游、休閑、娛樂、度假、健身、會務為一體的首府南寧市“后花園”。
四、創優平臺,在發展環境上保證融入
軟環境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條件和平臺,要確保順利融入“一軸兩翼”經濟圈,實現上林經濟跨越發展,必須努力改善創優政務環境、社會環境、政策環境和人才環境,營造良好發展條件。
1.優化政務環境。抓住全區正在開展的轉變干部作風加強機關行政效能建設契機,落實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三項制度”。對重大項目進駐,工商、稅務、用地申請、報建等環節實行全程代理制,開辟“快速通道”,確保外來企業“無障礙進入,無障礙發展”,形成高效、廉潔新風,根除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機關“三難”陋習。采取領導現場辦公、項目聯席會議、項目推進責任制、領導聯系項目、集中辦公等各種強力措施,切實有效地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加快項目落地建設,促進項目投產達效。
2.營造良好社會環境。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濃厚氛圍,讓投資者在社會上有地位,政治上有榮譽,權益上有保障,用感情和服務吸引客商,留住客商,使客商在上林安心發展,舒心生活,成功興業,形成“搞好一個,引進一批,帶動一片”的生動局面。加大平安上林建設力度,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刑事案件,重點打擊針對投資者的侵權案件,切實增強投資者安全感,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讓投資者放心投資、置業、發展。
3.創造優惠政策環境。在國家有關政策法規范圍內,靈活制定投資優惠政策,在稅收、土地征用、用水、用電等各種服務配套項目上給予優惠和傾斜,主動降低“門檻”,增強項目投資吸引力,形成“低位”效應,吸引大小客商“流”入上林,牽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4.改善勞動用工環境。加強引進人才工作,著力全面提高本地勞動力素質,把勞動素質、勞動技能培訓列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加強農民培訓,實行“政府買單,社會承辦,訂單培訓”的辦法,培養技能型、專業型農民工,把勞動力資源優勢轉化為人才資源優勢,切實解決企業用工問題。加強職工職業技術培訓,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企業管理、職業技能、職業資格、特種崗位、學歷教育等培訓工作。強化勞動者素質,創建人才平臺。
責任編輯 陸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