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許多理論成果,但是,對和諧社會的一些理論問題,比如,關于提出和諧社會的現實依據,關于構建和諧社會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關系,關于如何理解和諧社會條件下的矛盾與斗爭、社會差距、公平與效率的關系,關于和諧社會與社會穩定、社會形態的關系,等等,仍然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進一步破除這些誤區,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和諧社會;基本理論;認識誤區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8)02—0010—04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戰略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理論界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怎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問題,進行了比較集中的探討,推出了一批理論成果,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在廣大干部群眾中間,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仍然存在一些誤區。進一步破除這些誤區,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這些認識誤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為我國社會不和諧才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
中央為何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其現實依據是什么?有些人片面認為,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是因為我國社會是不和諧的。
我國社會在本質上是和諧的,這是因為: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決定了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互適應占據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和自己命運的主人,不同階層、社會群體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雖然還存在著極少數危害社會的嚴重刑事犯罪分子,他們同人民利益之間的矛盾具有對抗性,但這類矛盾已經不占主導地位,非對抗性矛盾在我國社會已經占據主導地位。再次,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我們黨有責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過和平的、漸進的方法,通過有領導、有步驟、有秩序的調整和改革,解決各種社會矛盾。最后,社會主義人際關系在總體上是和睦融洽的。因此,社會和諧是我國社會矛盾存在和解決過程的基本形態。
當然,“和諧社會”是相對于不和諧現象而言的,黨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它是針對我國現階段頻發的各種不和諧現象、各種社會失衡甚至社會沖突而提出來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過近30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解決了億萬人民的溫飽問題,而且促使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步入富裕階層的行列。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新的社會問題與社會矛盾不斷出現。中國雖然走出了共同貧窮的時代,卻也進入了一個矛盾凸顯期,社會不和諧因素增多,收入差距、地區差別、利益矛盾、腐敗問題、突發事件、環境污染乃至國際貿易摩擦等矛盾和問題都客觀存在。倘若任由這些矛盾和問題發展下去,就有可能引發社會震蕩和沖突,破壞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這種現實,才是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社會存在不和諧的現象”與“社會不和諧”是性質不同的兩個概念。因此,研究“什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怎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在承認我國社會在本質上是和諧的基礎上,重點研究存在那些不和諧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二、認為構建和諧社會就是拋棄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
有人認為,現在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社會建設應放在中心位置,社會建設應優先于經濟建設。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事實上,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的是要把社會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不意味著要改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核心。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是經濟建設,這是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和社會主要矛盾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最重要結論,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改革開放近30年來,正是因為我們黨毫不動搖地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才經受住各種風險的考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帶來了今天中國的巨大變化。雖然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但這些都是發展過程中必然要遇到的,是不可避免的。
在新的形勢下,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表明,社會生產力發展不足,人的基本物質利益無法得到滿足,社會生活水平得不到應有的提高,是產生社會不和諧的最終根源。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生產力的充分發展為物質基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因此,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執政的主要任務和根本使命仍然是進行現代化建設,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同時,發展要有新的思路,要與新的形勢相適應。
當然,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要“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更加注重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正確處理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從而為經濟建設創造更好的社會條件,推進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也就是說,要通過更高水平的經濟發展,來促進社會和諧;又以社會的更加和諧,來保證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三、認為和諧社會是沒有矛盾和斗爭的社會
在任何社會中,各種社會矛盾的存在是客觀的,是不能否定和抹殺的。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發展進步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無矛盾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一個正視矛盾、認識矛盾、解決矛盾、化解矛盾的持續過程,是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建立科學的協調和處理機制的過程。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別是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現實的經濟社會狀況決定了我國社會必然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主要表現在干群矛盾、勞資矛盾、貧富矛盾、城鄉矛盾、區域矛盾等五個方面。社會矛盾的基本特點是:第一,社會矛盾基本上是由結構性矛盾和利益性矛盾引起;第二,社會矛盾往往具有群體性和突發性,在極端的情況下,還會具有攻擊性,甚至暴力性;第三,社會矛盾的發展過程具有復雜化、反復性,處理起來的難度很大;第四,處理社會矛盾需要社會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和協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新時期的社會矛盾特別是人民內部矛盾。
和諧不是同斗爭相對的概念,它并不排斥斗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防止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意義上的“斗爭性”,以及其它科學正確的“斗爭”范疇,一概加以否定和摒棄,而走上另一個極端。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基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科學認識、正確把握和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意義上的“斗爭性”本來應有的作用。同時,賦予“斗爭”以“競爭、奮斗、比拼、較量、交鋒”等新的含義,賦予非對抗性矛盾盡可能溫和、適宜、適度的“斗爭”途徑、手段、形式、方法,打開“斗爭”的多種“通道”,給“斗爭”各方以最佳出路和“共贏”結局,使之達到對各方面都有利的效果。即使在人民內部,是非曲直、真偽美丑、好壞優劣依然客觀存在,也要加以區分,仍然需要一定的斗爭。對于對抗性的敵我矛盾,則堅決采取克敵制勝的斗爭原則和手段。比如,我國境內還存在嚴重刑事犯罪活動,還存在著“臺獨”、“藏獨”和“東突獨”等分裂勢力以及“民運”分子、“法輪功”邪教組織,國際上還存在著妄圖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敵對勢力。我們不可能同極少數危害社會的嚴重刑事犯罪分子以及國外敵對分子講和諧,相反,只有同他們堅決斗爭,才能保證絕大多數人的安定和諧。
四、認為和諧社會是沒有差距的社會
平衡或均衡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條件。但這種平衡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一刀切”、“齊步走”,追求絕對平衡,只能是一種幻想。事實上,事物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有先有后,有高有低,波浪式、非均衡發展,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是沒有差異和差距的社會。差距產生壓力,壓力催生動力。沒有差距的社會必然如同死水一潭,毫無生機。
但是,非平衡不等于失衡,我們要在非平衡的努力中追求和保持相對平衡,相對平衡乃是事物存在的條件。我們黨的發展觀是非平衡與相對平衡相統一的發展觀,在城鄉關系、區域關系上,既承認差別,又主張對差別進行必要的調節,使其保持在有利全局發展的合理范圍之內。也就是說,事物發展的差距不能過大,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否則就會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和農村、東中西部各個區域,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比較起來,城市發展更快一些,東部發展更快一些。現在的問題是出現了差距越來越擴大的趨勢,這就需要加以調節,更加注重農村的發展和中西部的發展,這不僅是農村和中西部的需要,也是全國發展的需要。在區域發展戰略上,鄧小平提出“兩個大局”的發展戰略,即第一個大局,使沿海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第:二個大局,發展到一定時候,沿海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內地發展。至于什么時候解決第二個大局的問題,鄧小平指出:在20世紀末到達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的中期階段,黨中央作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提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戰略方針,是非常及時和正確的。
我國目前實施的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五個統籌的戰略措施,就是努力縮小貧富差距、發展差距的重要措施。差距是不可能被絕對消滅的,而只能是盡力控制在一定程度和社會心理可以承受的范圍內,從而把差距變成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
五、認為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把效率放在第二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把“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作為分配領域的基本方針,對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現在來看,這樣一個口號對公平的重視存在明顯不足,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提法進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那種認為我國社會之所以出現了嚴重的社會不公現象,與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著直接聯系,進而主張把“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顛倒過來,把公平擺在第一位、效率放在第:二位的觀點,也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必須予以澄清。
發達的社會生產力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經濟是基礎,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這個基礎。我們現在的政策一定不能耽誤經濟的發展,提到這一點并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有其特殊背景的。因為平均主義在我國有著根深蒂固的歷史淵源,從現實角度來講,又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稍有:不慎,便會出現“劫富濟貧”的現象。平均主義一旦抬頭的話,不僅僅會損壞中國經濟的發動機,而且對于每個人活力的激發也會起到巨大的抑制作用。
實際上,當前社會不公現象的存在,不是因為我們堅持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而是很少或者根本沒有顧及社會公平造成的。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在公平方面做得不夠而否定效率優先,而是要在堅持效率優先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更加注重發展社會事業,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這就是說,我們長期堅持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沒有變,但因目前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公平問題比較突出,所以要更加注重發展社會事業,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在社會系統中,效率與公平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社會要正常運行,就要經常調整二者的關系,使之處于基本的平衡狀態。改革開放之初,平均主義嚴重,效率問題突出,所以我們集中力量解決效率問題,主要辦法是拉開收入差距,允許少數人先富起來。今天的情況有了很大不同,利益差距較大,公平問題凸現,所以要集中力量解決公平問題,主要辦法是通過發展社會事業、建立適當的財政稅收制度等逐步縮小利益差距,使利益差距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內,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這是對我國收入分配內涵的豐富和完善,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這意味著廣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將會提速,有利于縮小令人不安的貧富差距。
應當注意,效率與公平畢竟有主從關系。效率反映生產力的狀況,公平反映社會關系的狀況。效率是主動輪,公平是從動輪。所以,必須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調節公平問題,也就是要在保證經濟穩定快速發展的前提下,通過發展解決社會關系的不和諧問題。還應當明白,效率與公平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統一于適當的社會利益差距。差距太小,效率低下,動力不足,社會不能正常發展;而差距太大,有失公平,矛盾突出,社會同樣難以正常發展。差距太小,會出現平均主義,對有能力者也不公平;而差距太大,影響多數人的積極性,同樣會降低效率。在這里,效率與公平又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所以,過分強調拉開差距或縮小差距都是不對的,正確的做法應當是深入研究社會利益差距的閾值,以此制定科學的政策,保證社會系統健康穩定地發展。
六、認為穩定的社會就是和諧社會
一個和諧的社會必定是一個穩定的社會,但一個穩定的社會不一定是一個和諧的社會。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歷史經驗表明:沒有穩定就沒有和諧,沒有穩定也就沒有發展,穩定壓倒一切。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始終強調“穩定壓倒一切”,“沒有穩定,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1987年3月,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談了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他說:“中國不能亂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團結的局面下搞建設才有出路。一切反對、妨礙我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東西都要排除,一切導致中國混亂甚至動亂的因素都要排除。”1989年2月,鄧小平在會見美國總統布什時反復申明:“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中國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穩定的環境。”“離開國家的穩定就談不上改革和開放。”3月,鄧小平在與中央負責同志的談話中再次強調:“中國不能亂,這個道理要反復講,放開講。不講,反而好像輸了理。要放出一個信號:中國不允許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我們仍然必須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這是因為,深刻的社會變革必然帶來政治、經濟、文化運作的變化和秩序的調整,沒有穩定就不可能獲得發展。因此,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都必須從穩定出發,在穩定中求發展。
僅僅穩定還構不成和諧,穩定還要和活力、有序相結合,才能構成和諧。首先,只有充滿活力,才能促進社會和諧,才能保持社會穩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解放思想,首先在農村打破僵化體制,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起點,使中國農民這一最廣大群體的活力得到充分發揮。接著鄉鎮企業的崛起、個體經濟的發展、“三資”企業的進人,國內市場和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經濟特區的試辦和沿海地區特殊政策的靈活運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使得一個充滿活力、進取向上、社會祥和的中國開始展現在世界面前。進入新世紀,我國社會生產持續快速增長,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化程度顯著提高,經濟國際化水平大大增強,人民生活向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這些都來源于我們理論創新的活力、體制創新的活力、科技創新的活力。
其次,社會穩定不是“萬馬齊喑”,不是一潭死水.也不是一種完全靜止的情形,而是指社會運行系統處于一種相對有序的狀態。鄧小平指出:“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和諧社會是活而不亂、活而有序的社會。塞繆爾·P·亨廷頓就認為,傳統社會是個高秩序、超穩定的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過程中,時時伴隨著動亂發生的可能。當新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和合法性建立后,社會就告別以動亂為標志的漫長動員期或現代化時期,從而進入現代性社會,社會進入有序運行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目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我們要構建一個充滿活力的和諧社會,就必須通過改革建立完善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不斷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這是我們逐步步入現代性社會,從而保持社會長期穩定的基礎。
在社會轉型期,穩定仍然是實現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重要條件,但是社會轉型期追求的是一種動態的穩定,它不會必然地將人們對不滿的宣泄、建設性的批評等正當的表達行為視為危害社會穩定的行為。相反,它會越來越重視上述行為在充當“安全閥”、“出氣孔”和“心理發泄與傾訴”等方面的功能,以一種動態的、具有張力的、多元的秩序觀代替靜態的、無矛盾的、一元化的秩序觀。
需要指出的是,社會穩定本身并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通過社會穩定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創造條件,滿足人民的需要,進而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即在穩定中求發展,以發展求和諧。同時,只有處在組織程度較高的狀態下,通過社會組織各司其職,各盡其能,才能使有著不同利益和要求的群體和個人各得其所,和諧相處。
七、認為和諧社會是一種社會形態
和諧社會并不是一種社會形態,只是一種社會狀態,即是指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出現的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自身的身心等各方面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社會狀態。
和諧社會是歷史的,依賴于具體的歷史條件,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有不同水平的和諧。和諧社會有傳統的和諧社會和現代的和諧社會,它可以存在于社會主義社會,也可以存在于其它社會形態。歷史事實表明,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和諧社會的狀態,即社會的各種要素、各個層面的相互協調穩定。在封建社會的一些時期,比如中國的漢朝和唐朝的鼎盛時期,社會就曾呈現出一種和諧的狀態,這是傳統的和諧社會。顯然,我們現在所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即現代的和諧社會。現代的和諧社會與傳統的和諧社會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傳統的和諧社會往往是以犧牲個體的利益來換取社會和諧的局面,它不可能激發整個社會的創造活力,也不可能形成一個“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社會。現代的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即是“以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為本”、“以無數個具體的個體人為本”的社會。因此,現代的和諧社會能夠協調好社會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能夠激發社會的活力,使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得以充分涌現,使社會呈現出一種公正的狀態。其次,傳統的和諧社會是建立在少數社會群體和少數人剝奪大多數社會群體和大多數人的基礎之上的,這種社會的維系只能靠強行的軍事控制和行政控制來進行,這樣的和諧社會是不可能可持續的。現代的和諧社會是建立在富裕群體的利益增進同弱勢群體生活處境的改善兩者之間同步化的基礎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平正義基礎之上的,因而具有可持續發展性。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標準也是不同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許多差別和矛盾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還不可能實現高標準的和諧。因此,我們對現階段社會和諧的認識不能過于理想化,必須立足于現實,做歷史條件允許的事情。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美好社會,實現人類的崇高理想,需要長期的艱苦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