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對新時期黨的意識形態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必須密切注重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價值原則的統一,既堅守國情黨情實際和馬克思主義原則立場,保持馬克思主義的連續性,又切實體現民眾利益愿望要求的發展變化,擴大黨的意識形態的包容性,真正做到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
關鍵詞:黨的執政理念;黨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包容性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8)02—0014—03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目標的提出,是新時期黨的執政理念的又一次升華。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要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真正成為民眾的自覺行動,就離不開先進意識形態對社會意識的正確引導、調控和整合。作為執政黨,我們黨的意識形態在社會意識形態中居于主導地位,并在社會引導、社會協調和社會整合中發揮核心作用。基于這一特殊地位和作用,我們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必須密切注重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價值原則的統一,既堅守國情黨情實際和馬克思主義原則立場,保持馬克思主義的連續性,又切實體現民眾利益愿望要求的發展變化,擴大黨的意識形態的包容性,真正做到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這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增強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意義重大。筆者認為,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可以循以下路向而為之。
一、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不斷創新與發展。但不偏離我們的國情黨情實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我們黨妥善協調各個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的利益愿望,不斷提高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的能力。隨著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和世界政治民主化程度的發展,我國社會階級結構分層日益細化,促成我國意識形態領域中思想意識的多元化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這些變化,要求我們黨對自身意識形態不斷進行創新和發展,使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而不能固守僵死的教條、縮小自己的陣地。
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本身具有強烈的包容性。這一理論中體現的一系列基本價值,都是和人類共有價值相通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之處,在于它建立在人類共有價值的基礎之上,并對這些基本價值進行提煉、補充,使之進一步科學化,反映客觀規律性。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理念,都在馬克思那里得到精辟而深刻的闡述。我們以往在馬克思主義的包容性問題上曾經出現過認識的錯誤。要么為了突出馬克思主義的特有價值而否定人類的共有價值,要么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具體情況下得出的帶條件性的結論作為基本價值來捍衛。這兩條,明顯丟掉了馬克思主義的包容性。但是,隨著社會的轉型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導致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給社會整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黨對社會的有效整合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繁榮。這就要求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本身具有的包容性“恢復”過來,真正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只有這樣,黨的意識形態才能以各種形式集中反映和體現社會最廣大民眾的意志和愿望,從而把社會上一切積極力量團結和凝聚在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共同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歷史和實踐證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都是與時俱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它們都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同時,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我們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以便擴大其包容性和增強其建設性,不是淡化黨的意識形態,更不是放棄黨的指導思想。強調包容性,是要求黨的意識形態在堅持主心骨的同時具有開放性,要求黨的意識形態對社會多樣文明、多元思想的批判吸收。強調建設性,是要求黨要實現從“革命黨”思維到“執政黨”思維的真正轉變,要求黨的意識形態從片面強調“革命性、批判性、否定性”到注重包容性和建設性的轉變。總之,隨著執政環境的新變化,黨的意識形態需要不斷進行創新和發展。這樣做,既能夠使黨的意識形態始終站在人類先進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最前沿,又能夠保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使黨的意識形態真正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支撐,防止指導思想多元化。
二、堅持執政為民的價值理念。增強馬克思主義對社會多元意識的整合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們黨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核心,應該把執政為民作為基本的價值理念。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將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科學發展觀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合乎邏輯的發展,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是新時期黨的意識形態創新的集中體現。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只有人民才是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必須集中民智、借用民力、體現民意。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黨要正確對待民眾的各種思想觀念,尤其是要注重正確對待和維護黨自身賴以產生、發展和發揮作用的思想意識。
當前,由于我國社會分層的多樣化,帶來了利益的多元化和思想的多元化。在這種情況下,黨要想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核心領導作用,要想調動最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必須使黨的意識形態體現和諧包容精神。唯有這樣,才能增強黨的意識形態對全社會的團結、凝聚和整合。基于這一點,新時期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必須以“興國利民”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正確協調和處理好人民內部的各種矛盾。具體說來,主要應該做到以下五個方面:其一,充分考慮和協調好社會各種利益關系,有效調節和配置好有限的各種資源,提高經濟運行效益,體現出“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執政理念。其二,應該拓寬民主渠道,保證民眾對黨的事務有充分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和評價權,打造責任政黨、廉潔政黨、務實政黨的新形象。其三,要拓展為人民服務的渠道,積極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要事、辦好事。其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更要有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把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迅速地調動起來,努力擴大黨組織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的覆蓋面。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提高黨在全社會的影響力。其五,要正確認識和運用權力,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的執政基礎越強大,執政地位越鞏固,不在于黨與權力結合的程度,而在于黨的權力是否得到民眾的監督,是否真正防止了權力的異化,從而使黨執政更好地獲得民眾的認同。
三、堅持黨對意識形態的謹慎調適,防止出現錯誤偏向
黨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倡導者和領導者,黨的意識形態必須體現“和諧創新”精神。黨必須適應實踐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自覺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努力實現黨的意識形態的創新發展。近年來,國外許多執政黨在處理意識形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給了我們鮮明的啟示。意識形態僵化教條的政黨難以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如同死水一潭;意識形態經常變幻莫測的政黨難以長久生存,如同曇花一現。筆者認為,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國內任務,黨的意識形態既不能不看形勢搞僵化,也不能丟掉原則追時髦。既要防止出現保守落后、僵化教條的偏向,又要防止出現過分激進、放任自流的偏向。具體來講,黨的意識形態調適必須遵循兩大基本原則:
其一,審慎性原則。考察世界政黨發展史就可以看到:一方面,永葆生機和活力的政黨,都能突破教條主義的束縛,不斷對主流意識形態進行審慎的創新和發展。但是,另一方面,為了擺脫政黨意識形態困境,有些政黨又索性冒了險,為了適應新的路線和政策,對主流意識形態進行徹頭徹尾的調整和修正。結果動搖了黨存在的思想基礎和合法性理由。如歷史上的蘇共。因為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提倡“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對黨內長期形成的一套理論和價值體系進行徹底的改變,放棄了馬克思主義,從而使自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礎,造成亡黨亡國的結局。因此,我們黨的意識形態調適,要慎之又慎,既要有“變”,又要有“不變”。“變”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原則前提下去“變”,用和諧精神去推動黨的意識形態創新,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去指導新的實踐。“不變”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和核心價值不能變。“變”的目的是求得最終的“不變”,也就是通過對黨的意識形態的創新和發展,使黨真正與時俱進,永葆生機和活力。
其二,歷史繼承性原則。國外許多執政黨在處理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訓和經驗給了我們黨一個啟示,那就是:黨的意識形態要注重歷史的繼承性。其實,從我們黨自身的發展壯大就可以看出這一條道理。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立起來,又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兩大歷史性飛躍,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黨成為執政黨。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實現了改革開放,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時期,我們黨又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我們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時下,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由此看來,黨的意識形態的歷史繼承性對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是至關重要的。堅持黨的意識形態的歷史繼承性,既承認黨的歷史存在的合理性,又保證黨的現實存在和發展的合理性。
四、堅持黨的意識形態與具體政策緊密結合,增強黨的意識形態的務實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系統工程,離不開黨的各項政策的服務配套。而黨的各項具體政策又都是在黨的意識形態的指導下制定出來的。黨在提出任何主張、作出任何決策時都將它的意識形態貫穿其中。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黨的意識形態需要適時調整和創新,才能指導制定適應時勢的具體政策,體現更強的務實性。
意識形態的相對穩定性,決定了黨的意識形態的連續性。因此,在當代中國,我們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去統領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制定,從而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與意識形態的相對穩定性相反,黨的具體政策應該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因為執政環境的變化,民眾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也在變化,黨要想領導好、協調好、整合好各方面的利益要求,使我國社會達到和諧、穩定與繁榮,必須適時調整革新自己的各項政策,保證黨的政策同民眾變化了的利益要求不發生沖突,保證民眾永遠擁戴黨而不疏遠黨。
同時,政策的變化和調整是社會歷史發展本身提出的要求,通常總會對黨的意識形態的連續性帶來一定的沖擊。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期,隨著民眾利益要求愿望的發展變化,政策通常會出現相應的變化和調整。但是黨的意識形態又必須尊重自己的傳統,保持連續性。所以,要解決這個矛盾,黨的意識形態在保持馬克思主義原則前提之下,必須對自身的某些帶條件性和特定時代性的內容進行調適,以便涵蓋盡可能多的民眾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概言之,黨的意識形態調適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元化領導地位,又要充分適應黨順應時代的具體政策,真正體現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推動國家和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繁榮。
五、堅持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反對意識形態中心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經濟、社會、文化和人的全面發展。這里邊首先是經濟的發展。因為只有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才會有物質基礎的壯大與充實,才能為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與革命黨把革命作為第一要務相反。執政黨是一個建設黨,必須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列寧強調:“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強調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重要的是要注重意識形態的效用性,并不是要把意識形態作為我們的中心任務。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始終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而不能離開這個中心,更不能干擾這個中心。”正如鄧小平曾說:“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到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上。”踐也反復證明,我們黨只有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形成強大的物質基礎,才能展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黨的意識形態的先進性,才能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黨的思想領導、政治領導、文化領導和社會領導的認同感。
回望歷史,我們知道,“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們黨最大的失誤就是過分強調意識形態的反作用,忽視了大力發展生產力這個根本任務,造成的教訓值得我們深刻記取。我們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明辨了意識形態和經濟基礎之間的關系,它要求我們的意識形態工作的根本宗旨是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而不能偏離甚至干擾這個中心。當然,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光有經濟的單方面發展是不行的,必須要使經濟、社會、文化、科技和人的全面發展同步進行、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同時要充分發揮黨的意識形態在經濟、社會、文化、科技和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的精神支撐和思想引導功能。唯有這樣做,黨的意識形態才能真正實現控制和整合社會、服務國家建設、推動和諧社會構建的目的,黨的執政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