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北部灣地區濱海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充分挖掘該區域的濱海旅游資源,構建和完善區域濱海旅游體系,是環北部灣地區推進區域經濟合作、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文章闡述了環北部灣濱海旅游產業發展現狀,分析了環北部灣濱海旅游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環北部灣濱海旅游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環北部灣;濱海旅游產業;濱海旅游體系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8)02-0044-04
濱海旅游業對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帶動作用。環北部灣經濟圈由圍繞北部灣海域的中國廣西南部沿海、廣東雷州半島、海南西部和越南北部沿海地區組成。區內各方具有相似的區位、資源和產業結構,如能從旅游的經營規律和特點出發,跨越不同國家、省、自治區等的行政區劃間的限制,充分發揮各地區濱海旅游的優勢、特色,逐步形成相對發達的旅游區域,將有助于區內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旅游項目的合理布局,又可帶動我國其他地區濱海旅游業的發展。
一、環北部灣濱海旅游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濱海旅游資源豐富、特色鮮明
環北部灣地區海岸、山地、平原兼備,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濱海旅游資源分布密集,南亞熱帶風光獨特。由于各地不同的地理環境、民俗風情、人文景觀,又使得區內各方的旅游資源各具特色。廣西北海以南亞熱帶海洋風光和濱海沙灘資源為代表,有北海銀灘、潿州島、斜陽島和合浦星島湖,欽州有“七十二涇”、麻藍島,防城有十萬大山、海島沙灘、東興與越南芒街的邊貿互市,以及京、瑤、壯等少數民族文化;廣東湛江有“濱海花園”之稱,擁有湛藍的海水、細軟的沙灘以及中國大陸最完美的淺海珊瑚礁;海南島以旖旎的熱帶海島風光著稱,擁有綿長曲折的海岸線、軟平沙白的海灘、清清的溫泉、種類繁多的熱帶和亞熱帶動植物,以及古樸淳厚的風土人情、神奇動人的黎苗傳說,著名的旅游景點有三亞的天涯海角、瓊中縣的五指山等;越南的下龍灣,被稱為海上奇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世界自然保護遺產”。由此可見,區域內各地旅游資源特色明顯,地域組合相對集中,具有較強的旅游資源互補性,為建設環北部灣濱海旅游體系,協調發展濱海旅游經濟提供了資源基礎。
(二)濱海旅游對區域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近年來,環北部灣濱海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廣西著力開發濱海沙灘、海島生態、跨國風光、民族風情、休閑漁業、健身娛樂等特色旅游產品。2005年廣西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數147.7萬人次,同比增長25.6%;國內游客人數6500萬人次,同比增長17.7%;全區旅游總收入307億元,同比增長20.5%。旅游總收入相當于廣西當年國民生產總值7.6%,濱海旅游業成為廣西的支柱產業之一。湛江在與環北部灣及泛珠三角區域內其他城市合作的基礎上,努力發揮自身優勢,濱海旅游保持穩中上升的趨勢,2006年湛江市旅游總收入37.03億元,增長15.0%。從2001年起,海口旅游總收入以高于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遠高于當地國民經濟的增長率。2007年1月至9月,海口共接待國內外過夜旅游者414.45萬人次,同比增長9.52%;實現旅游總收入37.15億元,同比增長10.66%。
(三)區內各方著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濱海旅游品牌
為提升吸引力,環北部灣區域內各方不斷深入發掘自然旅游資源的潛力,同時對當地的人文歷史資源的重視也逐步加強,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濱海旅游品牌,如廣西的“濱海、風光、人文、古跡”四大類旅游資源開發,雷州半島的“海水、海灘、海島、海鮮、海珍”主題游覽,海南的“陽光、沙灘、空氣、海底珊瑚、熱帶風情”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資源開發,對提升當地濱海旅游的吸引力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四)濱海旅游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環北部灣地區是我國交通網絡最完備、最密集的區域之一。海岸線漫長,目前已建成的萬噸級以上泊位43個,是國際海港密度最大的區域之一,海上交通較為便利;陸上交通正在逐步趨于改善,現有黎湛、南(寧)防(城)、憑(祥)河(內)、河(內)海(防)鐵路及用火車、輪渡連接的廣(東)海(南)、海南島內鐵路等,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海(口)三(亞)高速公路、南(寧)北(海)、廣(州)湛(江)等國道和省道以及區內的公路網。環北部灣沿海高速公路、湛江到海南的海底隧道也已列入規劃之中;北海、海口、三亞、湛江的航空港及北海、欽州、湛江直通海口的輪渡,使環北部灣旅游圈內形成了較為發達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便利的交通條件更利于統一組織環北部灣旅游線路,共建濱海旅游體系。此外,促進濱海旅游業發展的其他輔助性設施如水、電、氣、照明、污水處理、通訊、醫療保健和公共衛生、路標、停車場等公用設施建設也都得到了一定地規范和完善。
(五)區域旅游管理不斷深化
加強旅游管理是提升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環北部灣區域各方旅游管理部門在協調行業發展、提供旅游需求、產品開發、市場營銷以及投資導向信息方面都做了深入調研,并制定了相關行業規范。同時,對區域旅游設施、土地利用程度、環境容量及旅游業資金等方面也加強了管理。
二、環北部灣濱海旅游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旅游開發各自為政,合作意識較為薄弱
環北部灣區域內廣西、湛江、海南及越南四大旅游板塊,分屬兩國三省區,受行政區劃及封閉式發展觀念的影響,區內各方“龍頭”城市之爭從未間斷,導致濱海旅游開發也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都以沙灘、海島、海灣景觀作為主要特色,重復建設與雷同的現象普遍存在。政府主導下的區域合作缺乏雙贏的利益紐帶,表面合作,但具體操作中仍從自身利益出發,導致條塊分割、區域性壁壘和地方保護主義。
(二)濱海城市經濟基礎較差,資金投入不足
環北部灣旅游業所依托的城市規模較小,大部分均為中等城市,區域經濟欠發達。以廣西為例,全區仍有四五百萬貧困人口,貧困面達9.7%,省會南寧2005年的財政收入才達到100億元。區域內還未能形成良好的投資軟環境,資金缺乏導致旅游開發存在諸多問題,如旅游開發起步晚,配套設施少且級別較低,旅游資源未得到良好的維護,旅游交通網絡尚不完善,旅游市場管理混亂、旅游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等。
(三)旅游資源特色相近,缺乏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旅游品牌
環北部灣區域內旅游資源相對集中,各方自然資源特色相近,但在人文旅游資源方面卻各具特色,然而目前各方都以沙灘、海島、海灣景觀作為開發重點,沒能很好的結合人文旅游資源,創出自己的品牌特色。目前除北海銀灘、海南的亞龍灣和天涯海角、越南的下龍灣等在國內尚有一定知名度外,其他旅游景點的影響范圍都十分有限。由于缺乏別具特色、高品位的旅游品牌,世界級、國家級的旅游目的地的產品不多,環北部灣區域濱海旅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未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環北部灣濱海旅游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高效、有序的環北部灣濱海旅游體系協調組織
1.建立中越兩國高層次濱海旅游管理部門協調組織。邊境旅游是國內旅游的延伸,已成為國際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許多邊境地區的重要產業。但主權界線的劃分常使得邊境區域資源處于雙方或多方控制之下。要實現區域經濟合作,構建環北部灣濱海旅游體系,就必須突破主權界線,建立國家級的高層次管理部門協調組織,對國家邊境區域自然資源、生態環境進行整體、有序的開發。中越兩國政府應當簽署環北部灣濱海旅游合作協定,為兩國的濱海旅游合作和本國內的區域濱海旅游合作提供政策的支持。在擬定合作協定時,綜合考慮雙方的利益、資源優化配置、國民經濟平衡與產業發展方向,減少摩擦,維護長期的繁榮穩定。從目前條件來看,成立半官方的組織有助于指導和規劃環北部灣濱海旅游產業協作,該組織應主要在完善區域濱海旅游產業和休閑娛樂產業政策、制定濱海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政策與法規、改善系統內部濱海旅游產業協作的雙邊及多邊關系等方面發揮作用。通過系統內部產業協作的雙邊、多邊關系的不斷深化,促進協作系統整體的協調發展。
2.建立環北部灣濱海旅游管理部門協調組織。加強環北部灣濱海旅游管理不但是實施區域旅游產業“競合”模式的前提,而且還是環北部灣區域旅游產業“競合”模式持續穩定實施的保證。打破狹隘的地方觀念,充分發揮粵、桂、瓊三省(區)政府的主導作用,以區域整合理念為指導,聯合設立一個高層次的、具有權威性和前瞻性的區域旅游管理部門協調組織。該協調組織應由三省(區)有關部門的領導負責,加強權威性和政策執行能力,邀請專家和公眾參與指導和監督,以整體系統的思想對區域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網絡建設、土地利用程度、環境容量監控等方面進行統一規劃,對旅游市場營造、旅游產品打造、區域旅游形象塑造、資金管理等方面進行統籌管理,從而形成具有一定開發、管理決策權和相對獨立的區域性濱海旅游管理模式。
(二)建立環北部灣濱海旅游產業協作系統
環北部灣區內各方復雜的行政隸屬關系增加了協作發展的困難,為減少各方面阻力,構建環北部灣濱海旅游體系應將主要力量放在企業和民間組織,以非政治化方式來促進該區域濱海旅游產業協作系統的全面升級。區域濱海旅游產業協作實行互補性和結構性合作并存,以結構性合作為主,堅持以民間合作為主、官方合作為輔,形成高層次的結構優化、多元化、整體化、互惠互利的濱海旅游產業協作關系,努力提高區域旅游產業結構升級和區域性旅游品牌的國際競爭能力。旅游企業是環北部灣濱海旅游經濟的運行主體,也是區域濱海產業協作的主體;是旅游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者與提供者,也是區域旅游合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環北部灣各方的旅游企業應更多地以資產存量聯結為紐帶、以資源優勢為基礎、以生產要素優化為導向,不斷拓展合作領域。政府在濱海旅游合作中只能尊重市場規律進行適當的引導而不能進行干預,在人才、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組織上給予政策保障。努力創新資本市場、技術市場及企業家市場,建立起產業技術、信息平臺體系與需求終端的聯動機制。
(三)建立多元化的環北部灣濱海旅游發展投融資與利益分享體制
開發旅游資源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如果僅依靠政府財政支出和銀行貸款很難滿足濱海旅游業發展的需要,長久之計是通過市場所形成的利益機制引導社會各方面的資金,以多種形式流向旅游產業,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共同支持濱海旅游業發展的良好的投融資環境。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刺激旅游業的外國投資,通過磋商和談判的形式提出更靈活的投資誘因(投資的鼓勵性機制),甚至可針對個別外國投資制定專門的投資獎勵標準;二是鼓勵民間資本的注入,以優惠的政策吸引本區域及其它省區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到濱海旅游資源開發建設中去;三是通過國家基建投資、西部開發債券、國債資金、財政專款以及其它渠道籌措資金。在融資時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對長線旅游項目可采用政府行為為主,市場行為為輔的融資機制;對短線旅游項目可完全按市場行為的方式融資,確保投資者有相應的投資回報。
(四)聯動開發,整合濱海旅游資源,構建完善的濱海旅游體系
區域旅游聯動發展首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區域旅游資源的再次整合。環北部灣區內各方應在平等互利的原則下,推動區域旅游資源的跨地區重組,形成更具有吸引力和更富效益的區域濱海旅游產品體系。
1.整合旅游資源,精選旅游景點。實行區域性濱海旅游產品整合是避免資源雷同開發和產品上的同構競爭,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實行合理的地區分工與區域協作,努力提高景區建設的專業化水平,提高區域旅游產品的吸引力與美譽度的重要手段。通過不同類型、不同特色、不同功能的旅游產品的優勢互補與整合作用,在旅游區域上形成合理的旅游產品結構,從而產生倍增效應。對環北部灣現有的濱海旅游資源有選擇的進行深層次的開發,圍繞海洋文化特色、亞熱帶海濱自然生態環境特色、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打造一些具有獨特優勢的高水準的旅游景點。
2.打造旅游精品線路,促進旅游線路網絡化。從環北部灣濱海旅游體系整體建設出發,設計區內及區際精品旅游線路,促進旅游線路的網絡化建設。區內旅游線路應將兩國四方已開發的精品旅游景點有機串聯起來,推出3條至5條環北部灣旅游特色線路,如環北部灣濱海跨國游中越京族風情游;海上下龍灣—浪漫銀灘—南寧大明山壯文化風情之旅:天涯海角—椰風椰林亞龍灣—黎族文化風情—環北部灣“海上絲綢之路”之旅等。區際旅游線路可擴展到華南、西南片區,港澳地區,如桂西南旅游區、肇慶及珠江三角洲旅游區、港澳旅游區等。
3.共塑區域品牌形象,開展市場聯合營銷。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旅游者對某一旅游地的總體認識和評價。旅游發展的趨勢表明,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越來越趨向于區域的整體形象而非單一的產品信息。跨界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整合即是在對各區域單元旅游資源和市場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整個區域內的旅游資源內在和外在價值進行提煉,確定突出區域個性、凸現資源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核心形象,并重新確定旅游區的名稱和標識系統。環北部灣目前景區點比較分散,市場知名度低,通過樹立鮮明、獨特、有招攬性的整體品牌形象并在目標客源市場進行推廣,是區域旅游整合發展的重要手段。
4.充分挖掘旅游圈的文化內涵,加大旅游產品的開發力度。環北部灣區域內擁有典型的熱帶海洋文化、椰林文化、紅樹林文化、天涯海角文化、南珠文化、京族文化、黎族文化、邊境文化、異國文化、古代名人文化、流放文化及龍眼、荔枝文化等,這些文化資源具有明顯的北部灣特色和巨大的科普價值,但目前在旅游開發中,這些特色文化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構建環北部灣濱海旅游體系時,要充分挖掘環北部灣地區的文化資源,使旅游產品具有豐富的北部灣文化特色,創造環北部灣地區所獨有的旅游產品。并形成規模經營。如發揮環北部灣的南珠文化、異國文化、雷州古文化、海洋文化的優勢,挖掘壯、瑤、京、黎等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豐富內涵,設計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精品,以增加旅游的文化特色。
(五)堅持濱海旅游體系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并重
環北部灣旅游體系是南中國海極富熱帶特色的旅游地域系統,海洋生態環境總體狀況良好。但隨著環北部灣區內各省(區)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海洋產業開發力度逐漸加大,生產和生活污染對北部灣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因此,必須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這將是環北部灣濱海旅游體系能否得以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建立海洋資源保護區,是保護各種典型海洋自然生態系統,拯救珍稀瀕危海洋動植物物種的主要措施。建立自然保護區有助于減少或消除人為的干擾,改善海洋環境,維持物種的多樣性,促進再生資源的繁殖、恢復和發展,從而使物種為人類持續利用。保護區能為珍稀瀕危物種提供棲息、生存和發展的條件,是野生生物物種的避難所和基因庫。保護區內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自然遺跡,以及風景名勝等,它還是人們認識自然、了解歷史、增加知識的天然博物館,是建設人類精神文明的寶貴資源。濱海旅游業的開發活動,要在保護好海洋資源環境的前提下,在核心區以外的區域進行。在海洋保護區內的旅游活動也必須避免對自然景觀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