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示范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有兩種最有影響力的理論,即認知調解理論與模型動力學觀點。從這兩種理論可以看出,示范與表象具有密切的關系。探討示范與表象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改善在技能形成過程中的示范方法。
關鍵詞:示范;動作技能;表象
示范也叫觀察學習,是人們學習技能的一種重要方法。盡管示范在技能學習和形成過程中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教學方法,但是從心理學角度針對示范的研究并不多,近年來,隨著認知心理學、生態心理學和動力性系統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這個問題。表象是技能形成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認知過程,表象的清晰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技能形成的速度與準確性。在本文中,筆者擬介紹有關示范的兩個理論,探討示范與表象之間的關系,并對如何進行示范提出幾點建議。
關于示范的理論
認知調解理論(Cognitive mediation theory)認知調解理論主要來源于班杜拉(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知調解理論是其中用來解釋示范過程的。這個理論提出,觀察者對觀察到的示范信息進行編碼,然后學習者使用這種編碼信息作為行動的指南。班杜拉認為,當存在注意過程、保持過程、生產過程、動機過程等四個子過程時,示范是有效的。①注意過程要求學習者注意示范所提供的明顯線索,然后將這些信息保持在記憶中;除了在記憶中儲存信息外,學習者還必須提供標準行為所需要的力量;最后,學習者必須要有足夠的動機來模仿觀察到的示范動作。很多研究者發現,示范對于加速技能的學習和執行是很有效的。同時,謝菲爾德(Sheffield)和班杜拉認為,示范發展了“認知表征”,但是這種認知表征的性質是模糊的,示范給行為提供了標準(謝菲爾德稱之為“知覺藍圖”)作為行為覺察和糾正的依據,示范和練習是基于相同的認知過程的。②從這個方面來看,根據運動行為理論,運動被GMP(generalized motor program)控制,GMP控制所有的行為。但是,也有人對此提出了批評,Collier ,Wright和Gentner認為,GMP編碼是執行任務的動作的順序,以及在動作中需要的相對的時間和力量。③當GMP選擇完成目標時,需要確定其參數,決定使用的時間和力量,練習使技能學習者能夠選擇合適的GMP來完成任務。而且,從認知的觀點來看,示范使技能學習者學到一個新的GMP——動作的順序、相對的時間以及運動的參數。該理論認為,學習者是將示范過程中觀察到的信息轉化為符號進行編碼,形成表象,從而為技能提供指導和操作標準。表象是示范與技能形成過程中的中介。同時指導者可以通過反饋提高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
模型的動力學觀點(Dynamic view of modeling)謝菲爾德和班杜拉對示范的解釋受到了Scully和Newell 的批評,Scully 和 Newell提出,示范理論的注重點應是觀察到什么,而不是怎樣觀察。④此種觀點源于Gibson的視覺的直接知覺的觀點,直接知覺的觀點與知覺的假設考驗說相對立。Gibson認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足夠的信息,人們完全可以利用觀察到的信息知覺外部世界,而不需要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并考驗假設。在此基礎上,Scully和Newell提出了示范在技能學習中發生作用的新理論——模型的動力學觀點。這個觀點質疑表象的必要性,認為表象并不是技能形成過程中必需的,個體不需要將從視覺系統獲得的信息轉化為認知編碼并儲存在記憶中。在分析了有關一些文獻后,Scully 和Newell提出,示范過程中獲得的最重要的信息是相對于技能的拓撲特征。他們進一步提出,學習者可能學習到這種相對的運動模式,然后從中學到怎樣確定運動類型的參數。
示范與表象
由上述理論可以看出,示范與表象具有密切的關系。表象被認為是提高技能學習效果的另外一種認知過程。⑤Richardson 把表象定義為“自我知覺的準感覺和準知覺”。有人以“符號學習理論”解釋技能學習中表象的效應。“符號學習理論”認為,中樞神經系統將行為的心理藍圖編碼形成一定的符號,這種認知表征在表象階段用來引導學習者的時間和空間因素,學習者復述這種表象,利用表象信息引導和提高技能。與示范類似,表象的作用已經被很多實驗所證實。⑥
一些研究者發現示范與表象過程是類似的,這兩種過程都包括認知表征的使用及復述和技能的執行。⑦在示范過程中,關于技能的信息編碼成為認知表征,同樣,在表征過程中,可以從記憶中回憶認知表征與表象。班杜拉提出示范涉及提取符號編碼,認為示范與表象涉及的認知過程是一致的。在班杜拉的自我功效論中,示范與表象被看成是相似的過程。班杜拉把自我效能感看成是個體對自己能否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認為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四種信息源的基礎上:自己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他人的經驗、言語說服、情緒喚起。示范與表象作為他人的經驗影響自我效能感。通過觀察他人的技能可以影響對功效的期待,并因此改變行為。有很多研究者發現,示范與表象可以提高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而且還發現了自我效能感與技能成績呈正相關。
盡管示范與表象是相似的過程,二者關鍵的區別在于最初刺激的軌跡。表象作為一個認知過程涉及回憶在記憶中儲存的感覺信息,當外在刺激不存在的時候可以將技能加以執行。而在示范過程中,通過外在刺激可以提供技能的標準。在對示范的研究中,通常使用錄像或者現場示范,而表象過程通常需要學習者從記憶或者過去的經驗中喚起心理表征。盡管兩者的過程是相似的,但示范需要外部刺激,這種刺激通常是視覺的,而表象則不需要。
有效示范的方法
了解了示范與表象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探討在技能形成過程中怎樣的示范更有效。
新手觀察新手的示范以往人們認為,示范都是由熟練的專家所進行的,但是在研究中發現,在一些情境中,可以讓初學者觀察其他初學者的練習。如果在同一時間內沒有足夠的空間與設備供學習者練習時,觀察其他初學者的練習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示范方法。這種示范方法可以使學習者觀察其他初學者的練習,從其他初學者容易犯的錯誤中,發現自己與其相似的錯誤,并找出解決錯誤的方法,從而促進學習者的技能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學生兩兩配對,使其互相觀察。
何時運用示范最有效根據模型動力學的觀點,在示范中學習的是一種相對不變的運動模式,當學習一個新的協調形式而不是已經習得的運動模式的參數更新時,運用示范最有效。一些研究者用標記點技術(point-light technique)研究發現,觀察者從示范中獲得的是相對不變的關系,如果學習任務是讓學習者協調已有的運動模式,修改運動參數,這時的示范效果并不好。同時,在示范過程中,應盡量避免頻繁地進行示范。
減少示范次數,避免使注意容量超負荷中心資源容量理論認為,注意是人類可用于各種作業和過程的容量有限的通用資源,有效資源的數量隨喚醒水平和作業要求的變化而波動。只要注意的資源要求沒有超過有效資源容量,多任務的操作并不難。但是,一旦超過資源容量,工作績效將顯著惡化。因此,在技能示范過程中,不要進行連續的言語解釋,同時應減少示范次數,沒有必要在每次練習之后都給予示范。如果需要將觀察者引向技能的關鍵方面,必須使用簡單明了的注意指向線索。同時,應確信觀察者能看到示范的關鍵特征,可以在示范前用言語將觀察者的注意引向這一方面。對反饋的研究也發現,如果每次練習之后都給予反饋,反而不利于技能學習。
注釋:
①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Cliffs,1986.
②Sheffield F D.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in the learning of complex sequential task from demonstration and practice. In A.A. Lumsdaine ,Student response in programmed instruction . 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61:13-32.
③Collier G F, Wright C E.Temporal rescaling of simple and complex ratios in rhythmic tapp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995,(21):602-627.
④Scully D M,NewellK M . Observational learning and the acquisition of motor skills:Toward a visual percep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1985,(11):169-186.
⑤Driskell J E,Copper C Moran A. Does mental practice enhance performance?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4,(79):481-491.
⑥Hall C R. Imagery in sport and exercise. In Singer R N,Hasenblaus H A.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 ,2001:529-549.
⑦Mccullagh P,Weiss M R. Modeling:Considerations for motor skill performance and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In Singer R N,Hasenblaus H A Janelle C M.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 ,2001:205-238.
作者簡介:
施霞(1981—),女,碩士,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工程心理學、認知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