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斯洛的創造性理論不同于一般的創造理論,對于什么樣的行為是創造性行為,創造性通過什么方式體現出來,培養創造性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他都有自己的人本視角。這對具有很強工具色彩的高職人才培養具有很大的警醒意義。
關鍵詞:馬斯洛;創造性理論;高職人才;培養
馬斯洛是當代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他所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理論曾風靡一時,為眾人熟知,并在心理學、管理、教育、工業、宗教和醫療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創造性、創造力是馬斯洛自我實現理論中自我實現者的一個規定性特征。在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中,自我實現者作為創造性的人才,在人群中所占比例非常少,并且還多是60歲以上的人。但是這種創造性人才并非指的是有眾多發明創造或者重大發現的人,馬斯洛對創造性具有獨特的理解。
馬斯洛創造性理論的內涵
(一)馬斯洛創造性理論的社會思想背景
馬斯洛出生于布魯克林非猶太區的一個猶太家庭,在這里,他是唯一的猶太籍孩子,自然受到周圍小朋友的排斥和歧視,在學校里也受到教師不公正的對待。童年的馬斯洛非常孤獨,幾乎沒有玩伴,他是在圖書館中長大的。這些經歷對他最初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馬斯洛以后所做的選擇幾乎都與消除非理性和迷信、完善人性、改變世界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馬斯洛的《變態心理學》獲得了巨大反響,但是他覺得自己的理論對當時法西斯國家的暴行無能為力。于是他幻想一個和平圓桌,人們圍繞著它而坐,談論人性、仇恨、戰爭、和平以及兄弟般的友誼,為此就要構建一個完整的動機理論,探討諸如人們生活中到底想要什么,滿足什么需求才能感到幸福,是什么原因使人們要追求某種目標,人們為什么會追隨像希特勒那樣的人等等問題。通過這樣的理論,馬斯洛想證明人類有能力制造出比戰爭、偏見和仇恨更美好的東西。
當時,以弗洛伊德為首的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和以華生為首的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既解決不了人的問題,也解釋不了現實,對此馬斯洛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精神分析只注重神經癥和精神病患者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性,他也反對傳統以及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都看成是惡的、下流的、應當加以抑制的,而忽略人的仁慈、慷慨、友誼等好的秉性,把人的缺陷看得過重,而忽略對人的力量和潛能的考慮。行為主義者則注重研究平常的人,重視統計方法。馬斯洛認為他們研究的只是現實狀況,而不是可能的情況或應該的狀況,他也反對行為主義者用對動物的研究來推斷人。不管是精神分析學派還是行為主義學派,他們的觀點都是基于原子論、機械主義的心理學基礎,使人淪于機器或者動物,進而使心理學完全迷失了“人”。馬斯洛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研究方法,注重人的潛能發揮和人性完善并健全發展。馬斯洛的所有理論都是圍繞著這一主題進行的。
(二)馬斯洛創造性理論的主要觀點
對創造性的評判并不是以創造性成果的多少為標準馬斯洛認為,世界上的事情變化很快,掌握一項技術已經遠遠滿足不了時代的要求,許多技術工藝很快就會過時。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培養“一種嶄新的人,他能隨遇而安,能以變化為樂,能即席創造,能滿懷自信、力量和勇氣對付他毫無思想準備時面臨的情境”。①這種嶄新的人的創造性并不體現在他們已完成的創造性活動結果上,而是體現于他們的即席演出和靈感。例如,一個10歲的孩童自己發現了十進位制,這就是一個靈感高峰、創造高峰。雖然它對社會沒有多大用,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它。馬斯洛說:“它(創造性)較少涉及產品,較少涉及成就,較多涉及過程本身,涉及進行中的過程而不是明顯勝利和成功的峰巔。”②
創造性并非只專屬于某些人或某些領域馬斯洛認為,像在音樂和數學等領域有非凡天賦的人的才能,更多的是通過遺傳獲得的,而不是后天獲得的。他們的創造性是特殊天才的創造性,而不是他所講的自我實現層面上的創造性。自我實現的創造性是由人格造成的,可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地顯露出來,幾乎可以體現于所有的角色和工作中。例如,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貧窮的完完全全的家庭婦女,她所做的那些平凡的工作沒有一件是創造性的,然而她可以是一個奇妙的廚師、母親、妻子和主婦。她能在有限的條件下為家庭提供一個溫馨、和美、情趣無限的環境,所以,她就是具有創造性的。在馬斯洛看來,不管一項工作多么平凡,只要你能在這項工作中體現出你的價值與意義,給人一種美的體驗或者享受,就是具有創造性。
自我實現創造性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洞察力對于什么是創造性,馬斯洛沒有給出明確的界定,只是指出創造性概念與健康、自我實現等概念接近,甚至是一回事。他反對把創造性理解為應對社會有用,或者應該是新穎的,或者是前人從未想過的。他所主張的“創造性”注重個人的創造高峰,即對于個人而言具有創造的高度。因此,他把創造性看成是一種特殊的洞察力,這種特殊的洞察力可以使人在習以為常的注視中看見新穎的、未加工的、具體的、個別的東西,讓人生活在一個鮮活、真實、豐富的自然世界中,如同兒童眼中的世界,而不是生活在一個單調、枯燥、抽象、刻板的世界中。
自我實現創造性具有整合的能力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者的創造性來源于他們對自我的深刻贊同和認可,這樣就使他們有可能覺察到世界的真正性質,而使他們的行為更有自發性,所以他們對自己的各種思想和沖動較少控制,即使這些思想是瘋狂的、古怪的,或者受到別人嘲笑,他們都不在乎。在他們身上,普通人所具有的那種固有的底蘊力量和防御控制力量之間的內戰消失了,所以用于對自我的保護和反抗的時間與精力就大大減少了。
原初創造力、次級創造力與整合創造力馬斯洛認為,原初創造力(創造性的靈感階段)來自于無意識的始發創造性,極可能每個人都具有,是一種普遍和共同的東西,其特點就是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如果壓抑、控制原初創造力,就會造成神經癥;次級創造力是在原初創造力的基礎上,運用理性、邏輯、控制和秩序等形成的,具有理性特征。世界生產成果的一大部分,如橋梁、房屋、新的技術產品等都是次級創造力的結果。馬斯洛把這兩種創造力之間的差異比作突擊隊員與后方軍事警察之間的差異。而那種能以良好融合或交替的方式,自如而完美地運用上述兩種過程的創造力,就是整合創造力。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者的創造性是在整體論基礎上的創造性,不是強調人的工具性思維、能力等的創造性,而是在整個經驗基礎上的人的整體創造性,這種創造性并不是僅僅局限于職業生活某一個或幾個領域,而是滲透于人的整個生活中。因此,這種創造性強調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強調表現或者存在的品質,而不是解決問題或者是制造產品的能力。
馬斯洛創造性理論對高職人才培養的啟示
我國的高職教育發展歷史不長,還沒有形成比較完善的職業教育特色和模式,所以在人才培養中,雖然逐漸形成了新的特色和模式,但依然存在如下問題:
其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顯性能力培養,如獲得各種證件、掌握幾門技藝、熟練使用工具,或者進行技藝、程序上的創新等,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養。高職院校在專業課程設置、人員配備、教學內容選擇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在人文精神的培養方面卻鮮有特色。大多數高職院校都將其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內,設立教育基地,進行幾次社會實踐活動,舉行幾次辯論賽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是,這樣做的不良影響就是無形之中使學生意識到,只要自己多參加一些社團活動,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就達到了標準,自己就有了競爭力,而忽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體驗,結果使學生在獨處時不能面對真實的自己,在繁華與喧鬧背后充滿空虛與疲憊。
其二,在人才培養上,以社會需要為本位,忽視人的主體性培養。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根據社會需要設置專業,學生學到的僅是當時社會所需要的知識技能,缺乏本專業未來發展的理論和能力準備,不利于學生的發展;二是注重把學生培養成職業人,而沒有認識到學生首先是一個人,然后才是職業人,導致學生淪為工具;三是缺乏對學生進行專業認同感的培養,導致很多學生對以后從事的職業心懷疑慮,難以在工作中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由于在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人性”的因素,導致很多高職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自身定位模糊,工作態度消極被動,對工作缺乏明顯的興趣與熱情,不愿吃苦耐勞,這樣就很難發揮他們的潛力,使他們在工作中得到較大的滿足。
借鑒馬斯洛的創造性理論,或許會為解決以上問題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首先,在設定高職人才標準時,不僅要注重在新產品、新技術、新發明、新發現、新方法等應用領域的實際作為,更要注重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接受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訓練,把自己培養成解決問題的行家里手,理性思維能力很發達,但卻迷失在個人的榮辱得失中,喪失了道德良知,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這迫使我們不得不慎重思考什么樣的人才才是社會最需要的。
其次,在高職人才培養中,不僅要注重培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實踐技能的人,更要培養一種以創造性態度和方式生活的人。這種人專注于問題研究,樂于從解決問題中獲得極大的滿足。馬斯洛曾舉了一個精神病醫生的例子。這個醫生從來沒有創造出任何理論和進行過創造性研究,但是他樂于幫助別人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他把每一個患者都看作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以全新的方式理解和解決全新的問題,甚至在最困難的病歷上,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縱觀我們的人才培養,絕大多數都是針對思維、能力、素質等的培養,強調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而很少關注培養一種以創造性眼光洞察生活、以創造性態度對待生活的人。就當今的現實而言,很多人迫于現實,不敢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職業,或者不能承受工作中的單調無聊,或者僅把工作當作獲得外在資本的手段等等,從而帶來各種各樣的心理和道德問題。因此,培養以創造性的態度和方式生活的人是當前非常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務。
再次,在高職人才培養中,要尊重人的個體性。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人類普遍具備的東西,也有屬于自身的獨特的東西。這種個體性是人對自身的確定,沒有自我確定,就不可能具有創造性。馬斯洛認為,這種個體性通過“內部聲音”、“內部呼聲”表現出來。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幫助學生傾聽自己的“內部聲音”,發掘自己的內在追求,把學生的內部創造力量激發出來,而不是把學生都看成一個模樣,把他們變成沒有個性的機器。
最后,在高職人才培養中,要引導學生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處理人性的對立。生活中總不免會有理性與情感、自私與無私、成長與倒退、理想之我與現實之我等的對立。馬斯洛認為,如果采取限制、壓抑一方而鼓勵發展另一方的方式,就會造成各種心理沖突,不利于人性的完善,也不利于創造性的發揮。如果能將二者整合起來,使其同時服務于完善人性或者滿足某種價值追求,就會有更多的心理力量投入到創造性活動中。同時也會有利于一個人以一種更健全和諧的方式生活。
總而言之,馬斯洛的創造性理論雖然有其缺點,比如對創造性缺乏一個明確、科學的界定,沒有一個科學規范的體系,但是他把創造性與人性的健康、人格的完善聯系在一起,呼喚人性的圓滿,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注釋:
①(美)馬斯洛.人性能達的境界[M].林方,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62.
②(美)馬斯洛.人性能達的境界[M].林方,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65.
參考文獻:
[1](美)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M].李文湉,譯;林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2](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
張翠蓮(1976—),女,安徽蕭縣人,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系教師,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全日制倫理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