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建設是高職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滯后于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應對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建設的必要性進行探討。教師要增強教材建設的意識,正確定位高職普通話口語課程,確定教材名稱,教材編寫要有鮮明的職業性與針對性,合理構建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的內容與編排體系,并應注重教材類型的多樣化。
關鍵詞: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建設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和直接依據,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有理想的教材。由于普通話口語這門課程在高職院校中開設的時間比較短,加上一些學校對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不很明確,這門課程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因而教材建設嚴重滯后于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
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
建設的必要性
高職普通話口語教學的需要目前,高職院校普通話口語課程的建設很不完善,具體表現在:對課程性質和培養目的認識不明晰;沒有統一的課程名稱;課時設置不合理,存在很大的隨意性;教學大綱的制定缺乏科學性與相對統一性等等。課程建設的不完善勢必影響到教材的使用。現階段高職院校使用的普通話口語教材都是各院校自行選擇的,一般使用《普通話口語交際》、《普通話實用教程》、《普通話口語藝術》、《普通話訓練與測試》等作為教材。由于普通話口語課程大多是在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普通話水平測試面逐步擴大的情況下開設的,因此,大多數高職院校多選用本省語委編寫的《普通話訓練與測試》作為教材。這本書是專門針對普通話測試的,是依照普通話測試的內容和要求,按照語音基礎知識、朗讀、說話的體系編排的,偏重于語音的基礎訓練,高職院校學生需要獲得的是普通話口語表達綜合能力。這樣的教材雖然通用性與文學性較強,但在職業口語技能訓練的內容和方法上的實用性與專業特色不夠,因此,不能滿足高職普通話口語教學的需要。
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由于高職教育在我國還屬于一種新型的教育,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教材問題便是其中的一個。“由于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我國的高職院校在師資、辦學條件、生源文化素質等方面的差異都很大,再加上社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同類的職業崗位群間對職業者的素質要求也不一樣,這就對高職各類教材的建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①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已嚴重滯后于高職教育的發展,要使普通話口語課程融入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課程系統之中,有效地承擔起本學科的職能和作用,適應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新和改革普通話口語教材至關重要。
提高高職生普通話口語能力的需要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實際上,這些能力都是以語言文字素質為基礎,是語言文字能力的實際應用。語言能力包括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語表達能力,口語是第一位的。在現代信息社會,口語能力作為容易外顯的能力之一,已經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在較短時間內培養出適應社會各行各業需要的實用型人才,所開設的專業如文秘、財會、金融、經貿、工商管理、郵電和交通服務、醫護、市場營銷、廣告、旅游等都與普通話口語表達能力密切相關。由此可見,普通話口語能力是高職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學生今后求職就業所需的基本技能,因此,搞好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的建設很有必要。
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的建設思路
教師要增強教材建設意識教材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教材建設是人才培養的中心環節之一,教材建設是關乎教育能否發展和進步的重大問題,對高職教育而言更是如此。目前正是高職教育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學校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取決于自身的發展和特色,教材建設則是發展學校特色的必由之路。由于高職院校對普通話口語教學重視不夠,因此相關任課教師對普通話口語教學存在應付的態度,認為只要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相應要求就可以了,對普通話口語教材的建設漠不關心。這不利于高職普通話口語教學的開展,也不利于學生普通話口語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因此,教師要增強教材建設意識。
要正確定位高職普通話口語課程,確定教材名稱我國的高職教育還處在起步階段,課程設置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沿襲普通高校的模式,這不利于高職教育的發展。對高職課程進行定位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是教材編寫的重要依據。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高職教育開設的課程是“實用的/技術的/具體職業的課程”,這類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或某類專業所需的實際技能和知識——完成這一級學習的學生具備進入勞務市場所需的能力與資格”。因此,高職院校的普通話口語課程不是專為通過普通話等級考試而設置的,而應該是一門基礎技能訓練課程,是一門公共基礎課,課程設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職生在各自職業領域內的普通話口語能力。明確了課程定位,對普通話口語這門課程的名稱也應做相應的改變。我國從2004年6月開始實施“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ZHC)”,這項測試是考查應試者在職業活動中實際應用漢語能力的國家級測試,是面向所有從業人員和求職者的一項核心職業技能測試,加上高等師范院校有《教師口語》這門旨在提高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的課程,筆者認為將高職院校的普通話口語課程定名為“職業口語”比較合適,能夠體現出高職院校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因此,教材的名稱也應叫做《職業口語》。
教材編寫要有鮮明的職業性與針對性在編寫高職普通話校本教材時,要研究高職教育與高職生的特點。教育部《面向21世紀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指出:“職業教育要培養同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職業教育應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指導思想,專業設置、課程開發須以社會和經濟需求為導向、從勞動力市場分析和職業崗位分析入手,科學合理地進行”。從這一原則意見中可以看出,高職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作為指導思想,突出職業性與實用性特征,培養生產第一線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教材建設除應考慮高職教育的特色外,還要考慮其教育對象——新時期高職學生的特點。高職學生的特點是興趣愛好廣泛、關注時代熱點、熱衷網絡信息、關心職業前景,但文化知識基礎不如普通高校學生掌握得牢固。根據高職教育與高職學生的特點,筆者認為,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的編寫應具有鮮明的職業性與針對性。教材的職業性決定了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的編寫必須考慮不同職業崗位群的實際需要,因此,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可以嘗試采用雙重體系,即主體教材與輔助教材相結合。主體教材應具有相對廣泛的適用性,重在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和一般口語能力;輔助教材則應側重培養學生所屬職業群的職業口語能力和職業認同感,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層面的教育。教材的針對性特點決定了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的編寫必須考慮高職生的接受能力、身心發展水平以及各自不同的特點。
應合理構建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的內容與編排體系每一種教材都有自身的體系,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應做到理論性、訓練性、綜合性與地區性相結合,合理構建教材的內容與編排體系。理論性是指教材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做支撐,用于指導學生的普通話語音及普通話口語訓練。訓練性是指教材要適合于訓練,要結合理論知識,從總體上圍繞課程目標安排訓練。綜合性是指教材要將普通話語音基礎訓練、一般口語交際訓練、職業口語訓練綜合起來,相互滲透與融合。地區性是指教材的語音基礎部分要具有地方特色。高職院校生源比較集中,一般以本省生源為主,因此,要研究主要生源區的方言,充分利用已有的方言研究成果,編寫相應的訓練內容。有學者指出,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的編寫要“既有學科知識體系,又有能力訓練體系對應服務于專業培養目標,構建普通話訓練、一般口語交際訓練、職業口語交際訓練三大板塊,三大板塊有機結合:將‘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內容置于‘普通話訓練’板塊中,旨在培養良好的語音面貌,是職業口語訓練的基礎部分;‘一般口語交際’旨在訓練口語交際的基本技能技巧,是職業口語訓練的應用部分;‘職業口語交際’旨在提高各不同職業的特殊口語技能,是職業口語訓練的專業部分”。②這種觀點借鑒了《教師口語》的編排內容與課程體系,是比較科學的。
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應注重類型的多樣化廣義的教材不僅包括傳統的紙質印刷出版物,如教科書、補充讀物等,還應包括新興的電子教材,如教學光盤、教學軟件、視聽媒體等。高職普通話口語課程是一門操作性與針對性很強的技能型課程,不能僅靠教師講授,必須結合專業,聯系學生今后職業用語的要求,進行大量有針對性的訓練。但是訓練不能是機械的,否則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導致訓練效果不佳,所以,教師應該提供豐富的與專業有關的示范材料供學生進行模仿訓練。普通話口語教材的多樣化“能從視覺和聽覺等方面對學生的感官形成強大的沖擊,有利于強化授課和實訓的示范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可以使教學活動程序化,既節約了教師制作示范和實訓材料的時間,又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加規范科學”。③因此,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應注重類型的多樣化。
以上是筆者對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建設的一點粗略的思考。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的開發是一項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有關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語言能力是從事各種職業必需的核心技能,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職教育應該高度重視普通話口語教學,從而帶動具有高職特色的普通話口語教材的編寫。
注釋:
①周曉玲.高職語文的理性思考[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4):79-82.
②張少華.“職業口語”課程設置與教材建設之探討[J].職大學報,2005,1(4):115-116.
③陳嬋.對高職語文教材編寫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4,1(9):126-127.
作者簡介:
許令(1981—),女,湖南湘潭人,湘潭職業技術學院助教,湖南師范大學200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文課程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