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出基于信息技術環境的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情境教學模式,并指出創設情境創設應注意的若干問題。
關鍵詞:信息技術;中職英語;情境教學模式
多媒體教學最顯著的特點是創設教學情境,通過情境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根據英語的學科特點和我校英語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現狀,筆者認為,在演示型教學模式中,信息技術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創設英語教學情境方面,整個模式必須圍繞英語教學情境的創設建構。因此,研究多媒體計算機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實現信息技術與英語課堂教學的整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情境模式創設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指創設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理解的情境,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凡是有助于學習者理解、掌握學習內容的情境都屬于情境創設的范疇。筆者比較贊同教師根據教學需要自行設計教學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學內容的錄像、錄音,向學生提供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等,使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更加多樣化,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角色,保證教學目的的實現。圖1所示是一種具有閉環結構特征的教學系統結構模式,存在雙向的師生交流。教學內容預先存放于教學媒體中,教師通過控制教學媒體向學習者呈示教學信息,并從學習者獲得反饋信息。典型的教學情境是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系統輔助課堂教學。

筆者根據教學實踐總結出了教師演示型情境教學模式(如圖2所示)。在這種教學結構模式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動的社會、文化、自然情境,形成一種特定的教學環境和氛圍,激發和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思考能力和聯想創新能力,讓學生通過情境體驗概括知識、形成概念、發展能力。最適合的教學內容有: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語言知識的講解、背景資料的呈現等。該模式的核心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以此改善教學條件。
相關的教學實踐
根據以上教學模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筆者以高一年級英語(必修4)第三單元“A taste of English humor”為例,探討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英語教學效果。我校高一年級學生使用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人的認識不是被動接受得來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建構的。“復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學習者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才可能是主動的。”因此,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架構與學生經驗、興趣相關的學習情境并引導其進入情境非常重要。教師應創設出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英語課文有初步的整體感知,情不自禁地進入情境,為下一階段教學的順利進行打好基礎。
例如,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播放一個卓別林的經典劇照:頭戴黑色禮帽,留著兩撇微微上翹的八字胡,一套明顯不合身的黑色西裝,手拄文明棍,鞋尖向外,表情滑稽。然后利用多媒體播放軟件播放兩段長約5分鐘的影片片斷《摩登時代》和《大獨裁者》。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學生不知不覺中放松了心情,體會到了一代藝術大師卓別林的幽默和滑稽。教師趁勢提出以下問題:(1)Do you know who the man is?(2)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m?(3)Have you even seen his films?同時自然地導入新課。
(二)渲染情境,分層訓練
教師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來強化與渲染情境,主要是指通過對教學情境進行精雕細琢,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凸現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和難點可能是知識的理解與接受,可能是聽、說、讀、寫等技能的訓練,也可能是情感體驗等。
例如,教師首先利用幻燈片展示一些不同演員的幽默表演,然后通過分解剛才的情境,讓學生進入課本的快速閱讀,并以提問來檢測學生的閱讀情況。如:(1)What do we call those actors who make people laugh?(2)How many types of humor do you know?(3)Do you know this humor in China?
通過教師提供的多媒體課件,學生對課文進行仔細閱讀,自由探索,自主學習,然后教師進行檢測,要求正確率達到80%以上。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就課文內容設計若干測試類練習,如連線題,利用word軟件依次投放到屏幕上,以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

(三)任務探究,啟發引導
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入相關的網站進行學習與探索。在多媒體創設的新型教學情境下,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查找、篩選信息,得出結論;同時,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輔助閱讀,了解美國喜劇大師卓別林的生平。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有關卓別林專題的主要網站。
(四)再現情境,反饋評價
這是教學的最后階段,教師對本節課的重要內容進行回顧和總結,并趁機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總體考察,從而得到信息反饋,進行評價,這也是促進學生將新知識鞏固、內化與提高的過程。
例如,教師可利用概念圖工具,把課文中卓別林出現的時間線索、本課的知識點和語言點等圖示在屏幕上,形象生動,一目了然。讓學生能夠看到這一節課的教學重點,然后再通過教師的誘導、提問,促使學生爭先發言,各抒己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的熱情,使學生復習本課知識,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學習結束之際,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播放一首專為卓別林而寫的“Smile”一曲,使藝術大師卓別林的形象再次浮現在學生的腦海中。
情境創設應注意的問題
某些英語教師煞費苦心創設的情境只不過是課堂教學中的“花架子”,忽視了情境創設的目的性和實效性。情境創設不必刻意追求形式的新穎獨特,關鍵在于情境包含的教學問題對學生來說是富有挑戰性,能引發學生思考的。要堅決杜絕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的現象。筆者認為,英語學科的情境創設要注意以下問題。
適度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設英語情境時,要注意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有些完全可以用實物情境來說明的問題,我們就大可不必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
情境創設與學習者特征的關系學習是個性化行為,是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上建構意義的過程。所以,情境創設要充分考慮學習者原有的知識和技能,考慮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態度、年齡和心理發展特征等。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創設符合學習者認識發展規律的情境,創設適合不同學習者特征的多樣化情境。
情境創設的可行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談到情境創設時強調盡可能貼近真實情境,因為真實情境最接近學生的生活體驗。任務本身的真實性也容易啟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盡管良好的情境創設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學過程同時還受到教師、學生、媒體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情境創設時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
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因為這才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創設的最佳環境。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制造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認知沖突和求知欲望,因而選擇的情境素材要合情合理,正確指向學習任務,促使學生以積極、飽滿的狀態投入學習。
總之,創設情境既要為學生學習提供認知停靠點,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這是情境的兩大功能。筆者之所以提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英語情境教學,目的在于為英語教師提供一種英語教學方法改革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陳珊,等.網絡環境下協作探究式學習模式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3,(12).
[2]潘立英.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體會[OL].http://www.pep.com.cn/index.htm.
[3]郭林濤.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構建[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3,(3).
[4]王衛東.用新課程理念審視任務驅動教學[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4,(1).
作者簡介:
段平(1969—),男,寧夏海原人,中學一級教師,寧夏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現代教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