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專業基礎理論課教學中學生學習熱情較低的現狀,以《烹飪營養與衛生》課堂教學為例,提出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調動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
關鍵詞:烹飪營養與衛生;課堂教學;方法
《烹飪營養與衛生》是中等職業學校烹飪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理論課。職業學校專業基礎理論課的教學由于缺少實踐環節,學生的學習熱情相對較低,加之職校學生的底子薄,若一味灌輸枯燥的書面知識,必定會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因此,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成為我們每一位專業基礎理論課教師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筆者嘗試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的核心是由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帶著問題進行自主學習,最后由教師給予歸納總結,即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問題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進行歸納總結—教師再提出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如筆者在設計“膳食纖維”這一章節教學時,通過設置問題:食草動物吃草能長肉,為何人吃草不能長肉?學生自然生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課堂討論的熱情,通過啟發式提問,學生由傳統課堂模式下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給出結論,揭示出問題的核心——草中含有的膳食纖維,其本質是糖類,人吃后之所以不能長肉,是因為缺乏相關的消化酶。接著繼續提問:既然攝入膳食纖維不能長肉,那是不是人可以不用攝取?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激發他們積極探索新知識的學習欲望,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同樣最后由筆者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得出“膳食纖維對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很重要”的結論。與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被動灌輸式教學相比較,問題教學法是一種注重師生互動的、開放的研究型教學方法。
目標教學法
針對職校學生的基本情況,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應為每一節課確立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品嘗成功的喜悅,這對激發學生對課程的熱情顯得格外重要。制定目標時,首先要求教師充分理解教材內容,恰當地分解目標,這是進行目標教學法的核心。同時要注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讓學生墊起腳或跳一跳就能夠“摘到桃子”,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比如筆者在設計“合理營養和平衡膳食”這一章節教學時,有意識地將“早餐的搭配”作為一個階段的教學目標,讓學生結合每日的早餐搭配情況進行分析。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我對比和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得出正確的結論,從而使學生能夠通過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搭配出營養全面的早餐。這樣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又可以使學生體驗成功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當然,如果教學要求的內容比較復雜,在制定目標時還可以采取“化整為零”的方法,使學生能拾階而上。
分組辯論法
辯論賽屢見不鮮,如將這一模式引進課堂,通過學生互辯、師生共論、人人參評的方式來實現教學環節中的互動效應,勢必會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極大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反應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首先,一堂成功的辯論課要求教師對將要在課堂中傳授的新知識進行系統研究和充分思考,將可能引起爭議的知識點設計成相關辯題,其次至少提前一天將辯題布置下去,給予學生足夠的準備時間,鼓勵他們利用圖書館和網絡進行資料的收集。在進入課堂教學環節后,由正反雙方推選出代表進行辯論,其他學生則要根據辯論賽的內容書寫聽眾筆記。最后,由教師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對雙方進行點評和總結。比如筆者在設計“脂類的營養價值”這一章節教學時,通過事先設置辯題:“動物性脂肪的營養價值比植物油的營養價值高”,讓學生進行必要的準備。正如筆者所預料的一樣,進入課堂教學環節后,臺上的學生你來我往,爭得面紅耳赤;臺下的學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這時,教師要善于控制比賽的進程,伺機鳴金收兵。通過對雙方的點評,結合新知識的講解,從而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通過“辯論賽”這一形式,可以真正地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給予學生展示才華的舞臺,學生的各項能力也不知不覺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同時就教師而言,其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故事引入教學法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段引人入勝的開場白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引入教學法就是導入新課的一種新方式,它通過教師引入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在課前有針對性地收集到的真實事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著點石成金的作用。在“維生素和無機鹽”部分章節教學時,筆者常常使用此法。例如在講授“維生素C”這部分內容時,先引用一個事先收集的小故事作為開場白:1740年,英國海軍上將喬治·安森率2000人乘6艘大船浩浩蕩蕩地進行環球探索。回來時,僅剩一艘主旗艦“百夫卡”號的幾百名水手,1000多名水手死于壞血病。這件事令英帝國十分難堪,國王命令一名叫詹姆斯·林德的外科醫生限期找到治療這種可怕疾病的方法。1747年5月20日,他在船上給水手食用新鮮橘子水,結果令人非常吃驚,水手們的病癥居然完全消失。那么,新鮮的橘子水究竟含有什么神奇的物質呢?1928年,匈牙利化學家喬爾吉成功地從檸檬中分離出這一關鍵物質,命名為抗壞血酸,即維生素C,喬爾吉因此獲得諾貝爾獎。通過講述這一故事,學生必然會對維生素C強大的功能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這時乘勢而上,進行新知識的傳授,學生往往易于接受,從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理論聯系實際教學法
《烹飪營養與衛生》這門課程雖然屬于專業理論課,但其卻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若能將艱澀的理論知識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加以詮釋,那么毋庸置疑,學生學習的畏難情緒將大大降低。例如筆者在講授“維生素A”這部分內容時,聯系日常生活中的一個事例:當做胸透檢查時,學生一開始進入胸透室時兩眼一抹黑,過一段時間才會逐漸看清周邊的事物,這是什么原因呢?這里涉及一個新知識——暗適應能力。它的能力大小決定了你適應黑暗的時間長短。而暗適應能力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維生素A的功能之一。通過導入現實生活中的這個簡單的例子,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頓時被調動起來,原來,從亮處到暗處適應時間的長短可以判斷體內是否缺乏維生素A,而不需要到醫院去抽血化驗。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再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類似例子,接著趁熱打鐵繼續進行維生素A其他功能的講授。再比如,講授“葡萄糖”這部分知識時,提出人體中血糖的本質是葡萄糖。學生可能不理解,這時可以引導他們回憶一下當我們生病輸液時,鹽水瓶的標簽上寫的是什么?學生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知識就在身邊。在《烹飪營養與衛生》課堂上,這樣的生活事例比比皆是,只要任課教師能夠善于發現,及時總結,就一定能夠使課堂教學生機勃勃。
當然,以上提到的各種教學法并非孤立的,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靈活地綜合應用。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原本就不能死搬硬套,只有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方能取得實效。教無定法,貴在創新,尤其對于職校教師而言,需要不斷地學習,努力地創新,積極地研究教材,探索教法,善于發現,提高自身的課堂駕馭能力, 這樣才能使學生感覺到學習是件快樂的事情。
作者簡介:
張海震(1976—),男,江蘇姜堰人,揚州生活科技學校助理講師,主要從事烹飪營養與衛生課程的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