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成年人正處于成長時期,眼界開闊、求新求進,是人生的起步階段,可塑性很強,是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點群體。良好的道德風尚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代青少年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青少年健康成長,國家、民族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
[摘要]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設 道德素質
我們黨歷來都非常重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然而,目前我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現狀堪憂。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已顯得非常重要。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部分未成年人思想觀念模糊,價值觀錯位。相當一部分未成年人,對社會、對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對愛國主義、對民族精神淡漠;對中華民族的光榮歷史知之甚少或一無所知。而更多的是對現代影視偶像的盲目崇拜與追逐,價值觀錯位,言行舉止失范。
2.一些獨生子女“惟我獨尊”觀盛行,個人主義至上。他們從小養成懶惰、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慣。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各種極端方式進行抵制,極少數未成年人甚至養成極端自私自利的性格,無法與別人交往,無法和社會溝通。
3.未成年人法律意識淡薄,違法犯罪現象增多。當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象日趨嚴重,且犯罪低齡化、團體化、暴力化特征顯著,一些未成年人沒有法律意識,動輒結成團伙,打架斗毆,甚至暴力相殘。部分在校學生中出現抽煙、酗酒、結拜、厭學、逃學等不良行為,這些成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前兆,給學校、家庭、社會帶來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影響。
二、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問題的成因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現在這些孩子有的那么兇殘,有的又那么脆弱?我們知道,個體道德意識的產生、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錘煉、道德信念的確立都離不開個體的現實生活和活動。正是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還存在形形色色的影響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因素,致使學生道德教育面臨危機。
1.成年人道德自尊缺失,使青少年的誠信道德行為受到打擊。成年人有時不僅不能給青少年作出思想道德上的表率,還常漠視他們良好的道德表現。更有甚者打擊和責怪他們良好的行為表現,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良好道德行為的形成。
2.社會原因。一是受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的影響,使幼稚、敏感而易于情緒化的未成年人受到腐蝕,形成不良心理,誘發他們信奉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導致不良后果。二是一些劣質影視作品對未成年人的成長起了潛移默化的消極作用,成了青少年模仿的對象,殺人、縱火、色情細節的渲染使毫無戒備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在不經意間受到污染。三是一些游戲廳、錄象廳、網吧經營者把未成年人當成搖錢樹,有關部門雖明令禁止未成年人入內,但效果并不明顯,業主依然我行我素,照樣毒害未成年人。
3.家庭原因。家庭中情感關懷的萎縮。現代家庭中的關懷,往往出現“包辦式”和“忽略式”兩種傾向,包辦式的關懷表現為家長對孩子的過分溺愛。而忽略式的家庭恰恰相反,家長極少有時間與孩子溝通,使孩子有被忽略的感覺。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其成長中的困惑得不到解決,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獨生子女的家長對子女過分溺愛,致使獨生子女怕苦、怕累、任性、不受約束等不良習性越來越突出;還有一些家長對教育孩子不講方法,恨鐵不成鋼,孩子一出現問題,輕者訓斥,重者拳頭加棍棒,既給孩子的肉體造成傷害,更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永久的傷害。
4.學校原因。學校中情感關懷的萎縮,雖然天天喊素質教育,喊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農村“分分是學生的命根,考考是老師的法寶”這一狀況仍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重智育,輕德育,重成績,輕能力現象依然普遍存在。
三、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途徑
1.加強未成年人德性完善的自我意識。德性養成是強化與內化的統一。強化包括認知強化、文明行為訓練和良好品德的強化。內化是指德性教育由他控到自控,從外化到內化的過程。一方面。培養學生自尊、自重、自愛、自強不息的精神,增加參與意識和發揮主人翁精神,以促進學生對人生價值的肯定,對高尚品格的渴望;另一方面,教育學生主動尋找自身德性的弱點,積極探索有效方法克服這些缺點。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作用。
2.加強滲透,寓教于樂,豐富課內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豐富的校園生活,會比一些反復灌輸道德觀念或社會意識的特定課程更能使學生養成健全的德性。人是在社會交往中彼此認識、評價并不斷獲得社會知識和形成行為規范的,因此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一些精心設計的,具有社會和個人價值雙重意義的集體課外活動,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娛樂中逐漸形成道德觀念,鍛煉德性能力。課外活動具有生動、形象、直觀靈活的特點,能夠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是德性認知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未成年人德性認知和道德活動能力的有效途徑。
3.要重視社會公德建設在德性養成中的重要作用,塑造良好文明的社會形象。要制定學生道德行為規范和文明語言,文明行為公約等,號召學生“與文明握手,與陋習告別”;根據道德行為規范的要求,讓學生自測自評。開展“社會公德,文明禮貌”問卷調查;因勢利導,結合不同階段的學習特點,開展義務心理咨詢,心理健康問卷調查以及“周日校園”活動等。這些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教育性與一體,即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可以培養學生為社會服務,為他人著想的道德品質。
4.提高教育者的德性水平,培養良好的教育環境。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人格是進行教育的基石。”我曾在石油子校的圍墻上看到這樣的格言:“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對教師來說,觀念更新,知識豐富固然重要,但是,它無法取代榜樣的力量。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起身不正,雖令不行”。這里的“身”不僅指教師以身作則,也包括追求至善的德性。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學生對教師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學博為師,德高為范”,教師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它對學生成長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5.現代德育必須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統一起來,形成“三結合”的教育合力。如果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標準不統一,則會使受教育者產生許多不必要的道德心理沖突,從而影響德性的養成。因此,必須盡可能地優化德育環境,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的有效協調,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才兼備、人格健全的人才。
未成年人代表著未來和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將走向社會,成為國家的建設者。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命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讓我們所有的人都攜起手來,共同關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因為關注它,就是關注我們民族的未來。
(作者單位:陜西寶雞市渭濱區八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