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照本宣科中完成第一堂課
記得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面對一群學生,我是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面對那么多陌生的學生,感覺每個學生就是一個神秘的世界。緊張的是,我該教授給他們知識。
記得上第一節課之前,我擔心在課堂把內容講完了,不知怎么辦,于是我精心備課了兩節課的容量。
上課鈴聲響了,我拘謹地走進教室,想微笑,肌肉卻有點僵。我感覺臉上發燙,耳根發熱。我用平靜地語調,故作老練地講課堂。我盡量不看書,在我的思想深處,感覺老拿著書,那是照本宣科。這習慣是在大學受一位輔導員老師的影響。就這樣一邊講,一邊寫,不一會內容就被我講完了。我以為快到下課的時間了,一看表,還不到三十分鐘。我有點急了,怎么辦?自由發揮?不知從哪開始,思維的那根筋好象停滯了一樣。沒辦法,我只好拿起書本,從第一個字開始,邊讀邊講起來。我對自己的普通話還是頗有自信的,邊讀邊講完后,下課鈴聲又響了。
我工作后的第一堂課,就這樣結束了——在照本宣科中結束了。
二、課堂教學初體驗
剛工作的時候,那時還處在應試教育盛行的時期。“素質教育”——那時還沒有這個概念。學校的課堂管理是“一刀切”,不管什么課,只要你課堂安安靜靜,就是好的。如果鬧鬧騰騰的,領導準說你,認為紀律不好,認為你課堂只教不管。也許,這樣的課堂要求對一些科目(比如說數理化)有一定作用,而我教是的音樂課,又是初中的音樂課,這樣的要求,讓我怎么辦呢?
初中的學生,一個個頑皮如猴似的,在音樂課的課堂上,他們如何能靜得下來?提一個問題,全班大部分學生都舉手要求回答,有的孩子甚至離開了座位,擠到前面要求回答。為了執行學校的制度,我對一些太頑皮的同學,通過各種方式,把他們的行為給糾正下來。比如,下課后,我把愛調皮的學生叫到一邊來,然后通過對話進行心理梳理,這樣慢慢的,學生與我就成了好朋友,他們的學習、紀律便漸漸的好轉,學生對我的印象也開始又了轉機,上課也愛聽我的課程。幾年后,受我指導的學生還記得我。作為他們的引導老師,當時也感到莫大的欣慰。
三、成功教育在于點滴積累
一般學校的音樂課,大家都稱為“副科”或“小科”。因為太重視文化考試科目,所以音樂課的地位更顯得微不足道。
讀書看報是我平日的喜好,因為課時不多,所以我空閑時間較多。課余就到學校的閱覽室去,學校的圖書館也是我常去的地方。從小喜歡文學,工作以后,除了讀一些文學作品外,我又讀了不少教育方面的書籍。也瀏覽一些有關音樂教育方面的報刊。漸漸地,自己也拿起了筆,寫了關于音樂教育方面所謂的“論文”。
學期結束時,學校印發了一份教師論文發表或獲獎情況表,其中,就有我的名字。我自己倒沒覺得什么,可是有幾位老教師見到我就和我說,小伙子真不錯,我們教了幾十年書,也不知道論文是怎么回事。
有了老教師的鼓勵,更增添了我的信心。后來,又有數篇論文陸續在市里省里的論文評比中獲獎。還有一篇發表在《中小學音樂報》上,另一篇發表在《中國音樂教育》雜志上。
寫文章真不容易,年輕的我一缺少音樂教學經驗,二是對于教育理論的書籍讀得太少。所以,在拿筆的時候,不知如何下手。總感覺想說的話都被別人說出來了,有一點想法也是朦朦朧朧的,總之,感覺理論思想還尚未成熟。
社會在不斷發展。知識日新月異,不學習就會落后,落后就會被社會淘汰。我雖然讀了許多書,但是卻象豬八戒吃人參果一樣,食而不知其味。
四、我與素質教育
到了一所新的學校,給自己訂了一個計劃。讀教育方面的理論,讀專業方面的書,了解最新的教育動態,捕捉先進的教育理念。
思考課堂如何更有效率,思考如何與學生交往,思考教育的民主、平等,思考如何關愛學生。于是,一口氣讀了好幾本教育方面的書,如《和教師的談話》、《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與民主主義》,魏書生的書,李鎮西的書……
教育中,愛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們實行任何其它教育的基礎,有了愛,我們與學生心理距離就會接近;有了愛,我們的目光就是慈祥的;有了愛,我們的面容始終帶著微笑的;有了愛,我們的每句話語都是親切的。因為,只有愛才能喚起愛;因為,只有愛才能帶給人以善以美。
教育中,平等是不可或缺的。對待學生,只有平等地對待他們,他們才會全身心投入學習,他們才會敞開心扉,才會吐露心聲。平等包括教學過程中的平等關系,對待學生的每一次發言,都應當以鼓勵;對待學生的每一次參與,都應當加以褒獎;對待學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應當加以安慰。平等還包括生活中的平等,我們與學生的平等,不只是在課堂上,為了完成我們的教課任務,而功利地和學生平等。生活中與學生的交流,更容易讓學生感到老師的關心,讓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到老師也是平凡普通而親切的人。這時對學生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學生能更容易體會到老師對它的愛,學生會像對待一位朋友一樣對待你。這是我讀書得到的體會,也是我工作實踐中所得到的親身體會,這種體會的由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從小就喜歡讀“家書”之類的書籍。
初中時候,就讀過一本精選的《曾國藩教子書》,當時還沒有白話譯本。雖然讀得半懂不懂的,但是還是從心底里喜歡。高中時,讀過一本惲代英的《來鴻去雁集》,里面曾有一封給他弟弟的信,我印象很深。起因是他弟弟想放棄讀大學而想去參加革命。惲代英在信中說,一個人一個月賺十元錢是生活,一個人一個月賺一百元也是生活,二者都是生活,但二者的生活質量是不一樣的。所以,革命雖然也需要,但更要的是有能力,讀大學正是你提高能力的機會(大意如此)。還喜歡讀《鄭板橋家書》、《傅雷家書》、《左宗棠家書》。后來又購了全譯本的《曾國藩家書》,不僅喜歡這些書的內容,更喜歡這些家書的話語方式,那么親切,那么平易,那么飽含深情,那么博大的愛。
閱讀這些書,無形中受其影響。對待學生,我也喜歡用平等的方式,親切的話語和他們交流。我和學生之間,不喜歡“師道尊嚴”那一套,我不喜歡用命令的口氣和學生說話,我也不喜歡自認為比學生高明。課堂上,我喜歡營造一種愉悅的氣氛,讓每個同學參與我的教學;我喜歡學生的暢所欲言,正反的意見,我都會包容;我喜歡讓學生占據我的課堂,由他們自己完成我所交待的任務,我只是一個參與者,組織者。
我所教的學生很多,很多畢業與未畢業的學生我都不大熟悉,但是多少次,我走在路上,或到一些單位辦事,都會有學生主動招呼我,都會和我說,老師,您以前教過我,我XX屆的。許多次都讓我不好意思。多少年了,我忘記了他的長相,記不清他們的名字,他們卻依然把老師記在心里。作為老師,還有什么比這些更讓人高興的呢!
我做的微不足道,但一些東西卻印在了學生的心里,這里最重要的一點,也許就是一個字,那就是“愛”。
(作者單位:江蘇泗洪縣洪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