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對于學生校外活動課進行有效的評價呢?我們認為校外活動課的最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師生的實踐性,在校外活動的實踐中將課堂教學與校內、校外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創新和感悟,并最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摘要]學生校外活動 有效評價 評價分析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國家教委將校外活動和教學評價正式納入了中小學的課程體系,突出體現了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特點以及注重學生成長過程和發揮評價激勵作用的特點。校外活動課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對學生校外活動的有效評價也成為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對于校外活動課中如何進行有效評價的問題,還沒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評價模式,下面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和課外活動課的實踐,對此問題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如何對于學生校外活動課進行有效的評價呢?我們認為校外活動課的最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師生的實踐性,在校外活動的實踐中將課堂教學與校內、校外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創新和感悟,并最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豐富多彩的校外歷史活動
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學生在動手時,手指觸覺引起的刺激能迅速傳遞給大腦,在大腦皮層興奮的前提下,產生積極思維的欲望。偉大的思想家盧梭也說過:“多給孩子們真正的自由,……讓他們自己多動手……”也就是說,勤動手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校外歷史活動課適應了學生的認知需求,珍惜每一次讓學生動手的機會,通過動手,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動手能力。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關鍵是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正如古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同時提出培養學生參與、組織、探究、合作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學會生存是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依據課程改革的教育思想和新的理念,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歷史課的實際,開展了以下的課外活動:
1.學生親手進行“小制作”:例如:在學習造紙術的發明時,學生根據教材上的造紙方法和流程圖嘗試造紙,初二(15)班造出許多再生紙;在學習漢字的演變時,學生們進行“小制作”,模仿甲骨文,或寫、或塑、或捏自己的生肖;進行書法比賽和展示書法作品,進行書法介紹等等。通過實踐,既培養了學生們的動腦、動手的創新能力,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愛勞動、善觀察、勤思考的良好品質;同時增強了團結合作意識。
2.學生親自參與搜索、探究資料和處理信息的教學過程:我們認為歷史學習必須與實踐聯系,否則歷史就失去了“以古為鑒”、“古為今用”的社會功能。只有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才能將所學的歷史知識運用于實踐,對歷史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闡述,從而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初二(4)班學生對北大紅樓、商務印書館和(13)班學生對慈禧生前照相處頤和園和北京大觀樓等地的實地調查和采訪,收集到珍貴的視頻、圖片和講解資料,取得了第一手的豐富資料,為枯燥的歷史學習增加了感性認識,也為學生全面了解清末民初的近代歷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初一年級時全校十八個班進行了“圖說歷史典故”評選賽,指導學生自選成語故事,繪制圖畫。評選程序大致為:以班級為單位,先由學生自己評出分數,然后交家長點評,寫出評語,再由班上的歷史課代表和各小組長,集中評出等級分數,最后交所任歷史教師審查并做出最終評定。以班級為單位按一定比例評挑選優秀作品,進行校內展覽。通過這項活動,對學生活動評價方式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探討(自己、家長、班上學生和歷史教師綜合評定),活躍了學生的學習氣氛,培養了學生查閱及整理資料的能力,提高了自身審美情趣和能力。
4.歷史詩詞朗誦和唱響革命歌曲的活動:讓學生平時作有心人,搜集、積累與某段歷史有關的詩詞或歌曲,與語文和音樂學科聯系進行活動。例如,毛澤東的《七律·長征》和《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等等,首先在班上朗誦,然后在學校進行比賽;讓學生搜集抗日歌曲,首先在班上唱,然后在學校的“一二九”合唱節唱響。
5.參觀考察:組織參觀考察活動,是學生接觸社會,開拓知識視野,學習歷史的重要渠道。利用假期和配合學校活動付之于行動。例如:學生到南京梅園新村參觀考查周恩來革命事跡展覽并進行攝影,參觀考察后,寫觀后感。這樣從生活中學習、思考,使學生既深入了生活,又培養了熱愛黨、熱愛領袖的思想感情。
此外,還通過講故事、說相聲、分組討論辯論、編演歷史短劇、建立學習資料庫等活動,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舞臺。在活動中不僅激發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還使每一個學生有了參與學習、施展才華的積會。學生們切身感受到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激勵了學生們察往知來,與時俱進,為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二、學生校外活動課中的有效評價
(一)何謂學生校外活動課中的有效評價:學者們認為,“凡是學生在校外一切活動中,通過一定的評價,能夠有效促進學生進步和發展(或)有效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為‘有效評價’”。
(二)具體方法:一般采取賦分等級制:關注學生實踐的過程,做好每一位學生的活動的評價,其方法如下:
1.對個人分散定量定性評價:每位學生的每次校外活動,都由課代表做詳細活動記錄,賦出等級,一般依據次數多少和質量好壞分為A、B、C、D四個等級。有時采用及時評價,依據定性和定量結合,例如:從活動的學生中推選出最佳活動者;全班每人投票,由歷史課代表全部收上來,班上評判小組依據得票多少直接得出優勝者。
2.綜合定量定性評價:每次活動課每個學生的表現,由歷史課代表或同學輪流作記錄。一個學期校外活動表現總評價采用累記分數等級制:依據得分多少,排出A、B、C、D等級。分數最多的同學期末將得到課堂表現最佳獎。
3.教師的定性評價:主要側重學生實踐的興趣、態度、合作精神、意志、效果等方面。一般也按A、B、C、D四個等級劃定。方式既有口頭激勵,又有評語簽定等。
4.多元化的定量和定性評價:一般采取課題組成員和部分學生或邀請部分家長組成的評判組,事先制定出具體的參賽規則和評判標準,設立不同的等級和相應的獎勵,尤其向創新、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強考查方面傾斜,并把評判具體的結果由課代表和教師一一記入學生各自的檔案。這部分約占總評價分的15%左右。
5.對小組的表現性評價:分為分散的定性和定量評價,每位學生每一項活動只要被師生評價的,各自歸各的小組,把每次得出的等級記錄下來(即是對小組又是對個人評價)。另外就是集中定性評價,例如:對于發言辯論或表演的小組,由課前任課教師發每一小組長舉牌(分為A、B、C、D四等級)代表本組評判給出等次,最后可以直接累計統計出等次,得出優勝小組。
我們有宏觀的活動評價觀察活動記錄:在校外每一位學生活動情況都有詳細記錄,從新學期開學起,每位學生各占一頁,訂成冊,發于課代表,它是由課代表和任課教師盡量在校外活動課上記錄,其余的在課下補寫好。尤其把師生對學生的評價記錄好,以便各自歸各自的檔案保存。見表:

活動課觀察法評價表格:學科班級:姓名:
注:等級一般分為A、B、C、D四等.
還有微觀具體的評價標準,見表:
活動課評價標準表格:學科班級:姓名:

注:A等85分以上,B等80分以上,C等70分以上,D等60分以下。
評價中,逐步從過程性的發展評價到終結性評價,最后把各種評價按比例,形成量化評估,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算出個人總分,真正實現達標看基本,優秀重特色。最后記入學生成長記錄袋。
三、校外活動課有效的評價體會
1.通過活動,教育了廣大學生,使其深刻地認識到:今天幸福生活,是無數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極大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2.這種賦分等級的評價方法,不僅把學生每節活動課的學習表現進行了量化,而且進行了質性的評價,更重要的是由于評價激勵作用,學生經常在活動中得到肯定和表揚,由此促進學習的進步,心情的愉快,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熱情。
3.精心做好每次活動的準備工作,一般做到主題要鮮明;內容少而精,切忌多而雜,大而空;要生動形象,不能干癟無趣;要符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水平;形式要新穎,突出時代主題;程序精細;評價多元化和可操作性。
4.實效性:從目標設計到具體內容實施,到最后的實際效果都要一一落實到位。使校外活動通過評價,評出熱情;評出團結;評出進步;評出發展;評出實效。
附: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圖四張

參考文獻:
[1]周衛勇.走向發展性課程評價.北京大學出版社.
[2]楊九俊.新課程的教學評價方法與設計.科學教育出版社.
[3]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4]真實性評價.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作者單位:北京市中關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