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輪課程改革即提出了轉變學習方式的任務,同時也提出了對轉變學習方式有利的課程理念。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于教師。因此,我們教師要轉變舊的教學觀念,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的學習方式為自主的學習方式,從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摘要]新課改 教師觀念 學生學習方式
新一輪課程改革即提出了轉變學習方式的任務,同時也提出了對轉變學習方式有利的課程理念,如:尊重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開設綜合實踐科及轉變教師角色和教學方式等等。在這些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新課程要求確立新的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以促進學生和諧、均衡、個性化發展。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于教師。要轉變舊的學生觀,才能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的學習方式為自主的學習方式,從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一、作用發揮得當,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動力
我在進行四年級科學《導體與絕緣體》一課時,首先提出問題:生活中有許多物體,哪些物體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激發學生自己想辦法探究問題的欲望。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運用簡單電路知識制成電路檢測器,并把小燈泡串聯起來,把周圍的物體拿來檢驗,在檢驗中驚喜地發現:刀片、磨光的鐵文具盒、鋼筆帽、鑰匙鏈、剪刀等能使小燈泡發光。橡皮、塑料格尺、鉛筆外皮、鍍漆的文具盒……不能使小燈泡發光。學生很快就能分出哪些物體是導體,哪些不是導體。我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導體和絕緣體是一成不變的嗎?在什么情況下互相轉變?學生又進入新的一輪實驗:給金屬物體套上塑料、木柄,這時導體轉換為絕緣體;木塊在水中浸泡,塑料尺經過摩擦也能產生靜電并吸住一些紙屑。這時絕緣體變成了導體。學生們看到這些奇異的現象都欣喜若狂,并發出感嘆:原來導體和絕緣體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變的。由此向學生滲透了辯證的發展觀。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的接受知識轉向主動探求知識,渴望發現自然界的秘密的動力。
二、要轉變角色,轉變學生的被動學習方式
在很多教師的觀念中,教師就是備課、講課、考試,如此循環反復。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就是單一灌輸地教與學生被動地學的關系。這種教學觀把教學看成一個控制過程,而忽視了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一個個體。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把學生看成是發展的、有個性的主體。因此,教師新的的角色應是教學的指導者、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學生活動的合作者。例如,我在進行四年級科學《我來做個小開關》一課時,我打破以往的簡單傳授知識的做法,利用學生好奇、好玩的天性,采用游戲方式進行完成這節課。一開始讓學生玩手電筒,教師按燈的開關,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是什么控制了手電筒、電燈的亮與滅?學生一下就想到了開關。繼續進行游戲:拆開手電筒,觀察內部構造,激發學生制作小開關的欲望。然后我宣布:本節課以競賽方式完成制作小開關。學生們充分利用材料帶中的材料、導線、木板、小燈泡、電池、圖釘等,發揮小組合作的功能,分工合作很快就制成了按壓式開關、扣壓式開關……最后以小組展示的方法進行講評,學生為好的小組鼓掌表揚,稍差的小組為他們找出優點,增強信心。競賽的形式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因為每個人都能展現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享受真正的平等。
三、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生活的科學現象,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的培養來源于平時的教學生活。學生是否有科學素養在于教師是否有意識去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科學素材。我在教學中有意識引導學生發現課外有趣的科學現象,并把它引用到課堂進行討論或實驗。例如,在三年級一班有一名學生發現校外街心廣場邊緣的草坪在春季剛剛來臨時,小草已經發了芽,別處卻是一片枯黃。是什么原因促使這里的小草最先發芽的呢?由此引導學生提出猜想、想辦法驗證猜想并得出結論。學生提出以下猜想:(1)環衛工人保護的好;(2)陽光充足,積雪深厚;(3)地下溫度高,積雪充足,為小草發芽打下良好基礎。針對以上猜想,引導學生課外繼續觀察找出證據。學生通過觀察終于發現這一帶,地下有暖氣管道通過,使得這里的地表溫度比別處高,再加上積雪深厚,土壤蓬松,為小草盡快發芽創造了有利條件。從此,學生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更濃了。
總之,任何一個新事物的成長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新課改也一樣。尤其是起步階段困難要多一些。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21世紀教師,還需要我們教師更新觀念、盡快轉變教師角色,努力探索、大膽創新,不斷實踐。走出一條適應新課改理念、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教學之路。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慶油田教育中心杏南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