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經歷一個從他主到自主的發展過程。學生的自主學習本質是對學習的各方面或學習的整個過程主動做出調節和控制,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的實踐不斷總結,才能不斷提高。本文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結合建構主義教育理論,探討了學生英語自主學習及其能力的培養。
[摘要]自主學習 能力培養 教學觀念一、引言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高等教育司,2004:1),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應大量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等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高等教育司,2004:6)。建構自主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建構,根據學習者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來信息進行主動的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學生是完整的個體,其主動探索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影響學習成效的關鍵。由此可見,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
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實踐教學的意義
1.課堂效率的提高。有目標的自主學習,可以幫助學生主動識別教師的教學目的和內容,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學習的主動性,積極配合教師最大限度的吸收輸入,主動探索學習方法,挖掘更多的學習機會,擺脫對教師的依賴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語言實踐活動中來,不斷提高學生知識和技能水平。
2.突破課堂學習的局限性。自主學習是把課堂教學延續到課外,保持課堂教學的連續性,英語學習是一個需要經過反復操練,才能熟練掌握的各項綜合的技能。因此,沒有課余的資助學習過程就無法吸收消化課堂的內容。
3.突破教師的局限性。每一位教師總有自己相對的教學方法與風格,而學生的學習風格,性格特征各不相同,教師很難滿足每一位學生的需求和愛好。通過自主學習學生可以尋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自主地管理自己的學習。
三、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意愿
沒有意愿和動機,任何空談能力的培養都是枉然,學習英語更是如此。在我國,教師一直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等待著教師來“傳道、授業、解惑”,對教師有很大的依賴性。學生的學習往往是被動、消極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自主學習英語的必要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同時,教師也要轉變教學的思想觀念,丟棄事事包辦,將知識“喂到嘴邊”的做法,留給學生思考與行動的空間和自由。此外,教師還應盡量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自主學習技能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的實踐不斷總結,才能不斷提高。針對英語的各項技能的培養,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掌握更加合理的方法。教師的任務應著重于幫助學生掌握宏觀方法,并鼓勵學生在微觀層面上相互交流經驗,并根據自己的需求及特點完善學習方法。教師應該通過同學生的交流對話,提出啟發性的問題,適量示范及學生的自我反省等方式,使學生逐步摸索出并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合材料,并設計出有效的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計劃,并進行評估。
3.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培養,需要經歷一個從他主到自主的發展過程。從最初完全依賴教師、父母的指導逐漸過渡到自己獨立思考學習活動,能力的獲得遵循著循序漸進的客觀規律。學習是一個循環的過程,上一次學習任務結束時的自我評價,將反映在下一次任務最初對學習目標的設置,對自身能力的評價中;上一次學習過程中的經歷與體驗將作為下一次任務中學習策略選擇,自主學習能力逐漸發展完善,這也提示我們自主學習的培養活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育工作者耐心細致的幫助與引導。
4.建立學生自主發展的教學目標
當代認知心理學家Home曾指出:沒有什么教學目標比使學生成為獨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學習者更重要。著名教育家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教師應轉變不合時宜的教學觀念,重視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以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成為自身發展的主體。只有建立培養獨立、自主的學生的教學目標,學生才會在教師的指引下,發揮自己的潛能,將學習活動置于自己的監控之下,調動自己認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能力進行主動高效的學習。
5.制定可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
學生的自主性,表現在具體學習活動開始之前制定具體可行的學習目標和周詳的學習計劃上。當面對新的學習任務時,自主的學生會主動地分析自己現有的水平情況和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并預測各種變化的可能性,由此確立學習活動的目標和即將采取的學習策略。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學生制訂詳實的學習計劃便輕而易舉,并且學生也愿意遵照學習計劃,積極的投入到新的學習活動中去。
6.檢查與評價學習結果
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在學習活動結束之際,根據一定的標準正確檢查自己達到的學習程度、水平,并對學習目標與實踐階段所取得的效果之間的差異做出解釋和說明。有調查表明,學習不良的學生較少把學習成敗解釋為內部原因,更多的解釋為老師等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而學習優秀的學生則更多的歸因于自身的努力、能力等內部因素。因此,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自控感,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做出積極的正確歸因,降低學生的挫敗感,培養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將有助于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強,并以主動的狀態投入到后續的學習活動中去。
7.自我反省和總結
在學習活動完成之后,學生對學習過程作深入的反省和總結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最重要的一環。教師應幫助學生回顧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每一步驟,包括最初的目標設置,選擇學習策略到學習結果的歸因等,總結學生在此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所獲得的成績,從反省中吸取教訓,積累經驗。以此達到由具體的學習活動向抽象的經驗轉化的目的,完成由外部情境向頭腦的認知結構內化的過程。
四、結論
總之,在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過程中,教師應主要是引導者、指點者。這種身份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自主學習的核心。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訓練滲透到日常教學中,使在課堂上學知識技能與課外自主學習消化吸收有機結合,從而保障每一個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從而真正提高英語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2001,(6).
[3]董奇,周勇.論學生學習的自我監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4,(1).
[4]劉賀,李靜.自我調控學習與主體性教育[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4).
(作者單位:黑龍江哈爾濱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