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用系統論的方法分析高等教育教學過程,提出教學質量控制模型。用控制論的觀點把教育質量控制系統分為四部分,并提出了提高教育質量的三大要素。試圖用控制論的方法,對教學質量做一探索性研究,以期把教育質量研究從個體化、定性化、宏觀化深入到過程化、定量化、控制化的深度。
[摘要]教學質量 教學過程 控制模型
一、系統工程思想分析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形成過程
現代高等教育培養的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人才的培養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中教學過程的主體是學生,主導是教師,這兩個因素是學習質量形成的主要因素。這兩個主要因素作用的實現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學過程是載體,它實現了兩個主要因素的交互。以往人們對教育質量的研究只注重主體和主導的作用而忽視了教學過程這個載體的作用,故而把教學質量的形成看作是個體決定(學生學得好不好,教師教的好不好)而不是系統決定。
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是學科專業教學質量。基于對一個學科專業教學質量的研究,給出圖1,說明教學質量的形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培養目標培養計劃是一個相對穩定的變量,它隨社會對人才質量的需求而變化。課程是指圍繞培養計劃所設定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它是學科專業教學的主要教學過程,這個過程的三個要素都是可變的。素質、能力、個性培養是指課程以外為培養學生個體綜合素質、特別能力、個性特征而設置的其他教學環境和環節,它是現代學科專業教學必不可少的輔助環節,也是現代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這個環節的三個要素也都是可變的。學科專業教學質量是一個可測評量,通過一種指標體系判定或通過與其它同類可比系統的教學質量(不同學校同類學科專業、同一學科專業不同年級)比較判定。當然,教師和學生這對主導和主體的教學質量和學習質量也會因為生理、心理、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也是可變量。

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教學質量理解為可量化測定的系統工程輸出的數據結果。我們把教育質量形成過程看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那么這系統動態運行時必然是可控制的,研究教育質量形成也就必須用控制論的觀點去分析研究。由于教育質量的形成不是由一個單一的因素決定,而是眾多的輸入因素決定,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教育質量形成是一個多變量、多系統復合形成的社會控制系統。控制模型如下圖2所示。

和其他閉環控制系統一樣教學質量形成這個系統也可分為四部分。
1.控制量。就是系統所要達到的目的,在主系統中就是學科專業教學質量。我們對這個系統的輸入量是培養目標培養計劃,輸出的就是學科專業教學質量。除培養目標培養計劃是主要輸入量外,教師教學質量(包含師資質量水平、師資數量、教學態度、教學動力、其他教學能動因素)、學生學習質量(包含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動力、學習時間、其他學習能動因素)、教學過程(包含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設施、資金投入其他教學過程因素)這些也形成一個子系統,它們既是個子系統的控制量也是主系統的輸入量。
2.檢測比較部分(傳感器)。實際上就是我們平時講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檢測比較部分所起作用主要是獲得反饋,并且計算我們要達到的目的與現在的實際情況之間的差值。它包括學生檢測(輔導員、班主任、等組成的學生工作系統,課程教師、實驗人員等組成的課程教學系統)、教師檢測(教務、人事部門組成的師資系統,教師、課程組、學科組、院系組成的學術系統,教學督導、學生信息員、行政領導等組成的評教系統)、教學過程檢測(教學行政部門、后勤部門構建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設施、資金投入檢測系統,黨委部門構建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檢測系統)。
3.執行器。所起作用完成控制器下達的決定。按學校的分工包括學校的各類學生、教師、管理人員、職員等。
4.控制器。所起作用相當于大腦的作用,主要是用來決定應該怎樣做。就是校、院、系、教研室等各類教學決策機構。
二、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三大要素
1.教學過程奠定教學質量基礎。由培養目標計劃作為系統的主要輸入變量和教學子系統、學習子系統、思想教育子系統、教學設施子系統、信息資源子系統、教育資金自系統等執行器組成的教學過程,直接輸出形成教學質量,在教學質量形成這個系統中教學過程奠定質量基礎。各子系統結果作為主系統的輸入變量對教學質量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作為一個多變量的系統,各子系統(多個變量)在決策機構(控制器)的協調下發揮作用。各子系統對主系統影響的大小和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都可以做深入的量化研究,對它們的深入研究會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和發掘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作用。
2.教學評價決定教學質量目標。系統的輸出學科專業教學質量是一個可測評量,通過一種指標體系判定或通過與其它同類可比系統的教學質量(不同學校同類學科專業、同一學科專業不同年級)比較判定。這個指標體系是基于對教學過程和各子系統的效能評判得出的一個可比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學評價由系統自身的決策(控制器)監測(傳感器)部門進行。在社會機構評價或專業部門評價時,由社會機構或專業部門的專門監測、決策小組替代系統的決策和監測。評判結果為系統的決策機構提供兩類反饋信息,一是評判結果和系統輸入作比較,反饋給系統輸入對系統性輸入做出修正,二是評判結果和各子系統作比較反饋給各自系統對各子系統做出修正。兩類反饋的目的都是提高系統的輸出——教學質量。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評價非常重要。教學評價客觀量化的判定教學質量,教學評價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可靠的可執行決策,教學評價可不斷修正教學目標,教學評價決定了教學質量目標。
3.監控體系保證質量實施。對教學質量的評價來自監測部門對系統各部分作用的監測數據,這些監測數據為質量評價提供客觀依據,同時又為決策部門提供決策指令依據,也是決策部門信息反饋的主要依據。監測是針對執行部分進行的,對各子系統及執行機構對系統指令執行狀況有監督作用,對執行過程又監督作用,對執行結果有測量作用。
教學監控體系的主要作用就是反映了教學環節各因素對教學質量所起的作用和發生作用的過程及作用結果,所以說監控體系保證教學質量實施。
三、用控制論的觀點研究教學質量,對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我們都在更改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但往往從單一因素或單個控制量的角度分析的多,從系統的角度綜合的少;宏觀討論教學質量多,具體的控制量研究少;教學個體(主導和主體)作用研究多,教學過程控制研究少。
用控制論的方法研究教學質量,我們會發現教學質量的形成是一個多變量、多系統復合形成的社會控制系統。對這個系統的深入研究,會讓我們用更科學的觀點量化的提高教學質量,而不是過去粗放的、宏觀的、定性的認識教學質量。
把這種觀點應用到具體的教學質量管理過程,我們會發現教學質量的提高在這個系統中還有許多的可挖掘、可提高的環節、途徑,將會使我們的教學質量管理過程更加細化、更有針對性、工作更具體、質量控制更有成效。把這種觀點運用于教學執行過程,教學過程的分工會更明確、目標責任會更容易落實、教學的組織會更有效、質量提高有更多抓手。
根據各教學機構的自身實際用控制論的方法研究出一套教學質量控制體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最有效途徑,對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非常突出,對我國目前正在實施的教育質量工程有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文華.高等教育系統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柯佑祥.高等教育管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