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教育媒介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正日益成為現代社會青少年成長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為保證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必須對現代媒介從政策、法律法規和技術等多個方面進行社會干預。
[摘要]現代媒介 青少年發展 干預機制
對于尚未走入社會的青少年來說,影響其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大眾文化。而在當前信息社會里,現代媒介運用它的“話語權力”,通過對人們的“生活政治”,可以迅速造就和形成一種大眾文化。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媒介所生成的大眾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遠遠超過了正規的體制文化、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的影響。社會學家將其列為除家庭、學校、同輩群體以外的影響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因素。在青少年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大眾媒介為他們提供了一幅現實世界與非現實世界交織的圖景,提供了各種真實與虛幻并存的人生理想與模型。它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青少年獲取知識的途徑、來源和內容;另一方面,它所傳遞內容的豐富性、活潑性以及不可控性已對傳統的以學校教育為核心的正規社會教化的內容和方法構成了一種挑戰。對青少年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順利社會化產生著正反雙重影響,因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正如1982年羅馬俱樂部在它完成的第12份報告中指出的:“微電子技術所帶來的,改善人類處境和消滅貧窮的許諾,是相當有力的;而愚蠢地開發這項技術,所造成社會墮落的可能性也是同樣巨大。”
現代媒介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上,現代傳播媒介所傳遞的內容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會規范與法律約束范圍內,媒介所傳遞的內容通常是以日常生活中人們所理解與遵循的行為標準為基礎的,其對青少年的影響也自然是朝向社會所期望的方向。而當傳媒借助技術力量得以不斷深化其內涵與外延,其家族成員得以不斷擴展時,如當前網絡等新媒介的出現,規范這些新的傳媒的機制尚來不及確立;當傳媒與市場運作和商業利益聯姻時,它就專以迎合市場的口味,更大程度上滿足人們感官及生物本能上的需要,以攫取最大的“一桶金”。色情與暴力等內容就在技術的支撐下,在利潤的驅動下,把觸角伸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或損害。特別是暴力游戲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習得攻擊行為的情境,成為誘發成癮行為的最好范式。一是形式上,現代媒介在傳播過程中,對圖像、聲音、動作等進行高科技處理,使傳播過程本身就成為調動和激發受眾者感官興趣的一種方式。如高保真音響技術使聲音的震撼與畫面的刺激得到強烈的配合效果,形式的意義更加突出。這種強調感官刺激的傳播形式,本身即已成為一種信息,思想反而退居到第二位,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受聲像媒介的影響,青少年喜愛畫面和色彩,習慣于通過形象的方法獲取信息。為了適應青少年這種閱讀興趣,圖書報刊也出現了“電視化”的傾向,即強化直觀的圖片信息,縮減抽象的文字信息。如《史記》連環畫,不僅把“紀”、“傳”等敘事體的內容全部翻譯成圖片,就是極其抽象深奧的《律書》、《天官書》也全部以畫面形式呈現于讀者面前。許多報刊也利用圖片擠掉文字,少年兒童的閱讀活動,正在由抽象的文字接受變為直觀的圖像吸收。長此以往,可能造成青少年想像力膚淺和思維能力減退的后果。
基于上述原因并借鑒世界各國的成功干預經驗,筆者以為,建立一種政府主導下的法律法規和行政干預機制以及現代技術干預機制,是一種和諧媒介與青少年之間的關系比較可行的辦法。
一是從政策上。1997年動畫片《小怪物》在日本電視臺播放時,其所設計的燈光和聲音曾引起當時觀看此動畫片的一萬多兒童突發癔病,震驚日本朝野。時任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郞在《小怪物》肆虐東瀛后發表講話,檢討了日本在青少年媒體政策方面存在的缺陷,希望全面體察、審視電視、卡通片的社會功能,改進卡通片制作標準。一位動畫節目制作人就事件指出,決策層及動畫片商應深刻反思,設定更為嚴格的動畫制作標準,及早滌除隱匿在少兒“精神食糧”中的種種毒素。1999年4月,在香港舉辦的“大眾傳媒對青少年的影響”研討會上,與會者對政府的青少年媒體政策提出了多項建議,包括修訂有關條例、加強執法、成立一個有公眾人士參加的監察傳媒委員會,以及要求傳媒不可濫用新聞自由、建立公眾對不良報道的公開投訴制度等。
近幾年來,有關青少年的媒體政策問題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出臺了一些相應的政策,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如在強調傳媒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導向方面的影響,一直有層層的制度、組織措施做保證,但有時不免帶有僵化和教條的傾向;對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優秀文化藝術作品及其創作、表演者,政府實行扶持、優惠或獎勵政策(與此相應的是對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者的打擊和懲治);將青少年的媒體保護問題,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發展戰略聯系起來,從國家發展的長遠規劃和戰略目標來考慮和解決問題。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施行一般都是比較適宜而有效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宏觀導向和微觀指導有一定程度的脫節,弘揚民族文化傳統和文化精神的力度和效度都明顯不足,理論研究滯后帶來決策缺乏科學性和時效性。
從政策上來規范和改善媒介傳播的內容和形式,從總體上說,要根據當代少年兒童發展需求來設計媒介內容和形式,并重點考慮如何使少年兒童能獲得更多的發展他們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的資源。第一,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凈化少年兒童所接收的媒介內容。第二,積極扶持和發展有利于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媒介節目與內容。第三,加強媒介及媒介工作人員的道德自律建設。另外,在規范與完善媒介內容和形式方面,還需要改善少年兒童對媒介的參與:(1)要充分尊重少年兒童的人格和權利,讓他們在表達自己意見時成為主角,鼓勵少年兒童說出他們真正的意見,不要將成人意見強加給少年兒童,使之成為成人“操縱”的對象;(2)建立一個較完善的機制來專門進行少年兒童的受眾調查及處理、回復少年兒童來信,以保障大多數兒童有機會表達自己對媒介產品的意見;(3)注意平衡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區、不同性別、不同民族的少年兒童利用媒介發表言論的機會;(4)借鑒國外經驗,在評審少年兒童產品或制定有關少年兒童媒介政策時,成立少年兒童評審團或有計劃地聽取少年兒童意見。總之,應該努力使青少年成為少年兒童媒介的真正主人。
二是從法律法規上。法律是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和預防犯罪的最有效的手段。一方面,要加強立法工作,以盡可能為青少年的媒體保護提供相對系統而完備的法制保障。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建立的與青少年媒介保護有關的規章主要有:《關于出版青少年讀物的若干規定》(1994年11月15日)、《關于出版青少年期刊的若干規定》(1995年8月17日)、《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1997年12月日16)、《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1998年3月6日)、《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2000年9月25日)、《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2000年11月7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2000年12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的通知》(2001年4月3日)等,重新修訂頒布的《出版管理條例》(2001年12月25日)、《電影管理條例》(2001年12月25日)、《音像制品管理條例》(2001年12月25日),等等。這些法律法規對規范圖書、音像和電子傳媒制造與發行市場,以及規范網吧、游戲室、印刷等媒介的內容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從以上有關的保護性措施來看,主要還停留在部門性規章上,而沒有上升到法律法規的保護內容。因此,尚須在以下兩方面來考慮:一是及時地把對青少年媒介保護方面的已成熟的做法納入立法與司法程序;二是積極研究信息傳播、文化市場、信息交往的跨地區和跨國際性,以及青少年自身發展變化,在預測未來發展的趨勢上提前對青少年的媒介保護進行立法。另一方面,要加強執法。執法本身是法律發揮實際作用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依法保護青少年不受媒體不良信息的侵害,預防青少年的違法犯罪,不僅需要法律的依據,還需司法經驗的積累,而這方面的司法經驗恰恰是我們最為缺乏的。
三是從技術上。早期對媒介傳播不宜青少年信息的限制主要采取審查定級和特別準予制度,如美國將各類電影分成G、PG、R、X四級,分別表示:人人都可以看、未滿十八歲的要父母陪同才能看、十八歲以上的成年人可以看、只有成年人才能看;R級和X級影片在專門影院放映,未成年人不準入內。這種分級限制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專業或技術依據,較容易為社會所接受,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實行起來也存在一些困難。一方面,由于經銷商受商業利益的驅動,可能置等級規定于不顧,把不適于青少年等級的游戲、影片賣給兒童;另一方面,在媒介所傳遞的信息量每年以幾何級數增長的情況下,要對所有傳播內容進行分級管理也幾乎不可能。因此,人們越來越寄希望于純技術手段。經過多年研究,一種稱為鎖碼裝置(V-Chip)的新技術在美國面世。使用這一技術,電視臺在播放電視節目的同時播放節目分類信息,觀眾可預先輸入設定要求,例如,若接收到成人類別的節目,電視機便會自動轉臺或關機。在香港特區政府草擬的《廣播條件案》中,包括一項新政策規定,即要求“本地收費電視服務”及“其他需領牌照的電視服務”,必須設有父母鎖碼裝置。類似的應用于電腦網絡系統的軟件技術也不斷得到開發和應用。如目前開發出的網絡色情內容過濾軟件有:“網中行”“過濾王”,“東方衛士”,“美萍反黃專家”,“護花使者”以及騰迅瀏覽器等,國外的“Webbeys Prowler”(WP),它既是一個保護學生不受黃毒侵害的軟件,又是一個引導青少年學生利用成千上萬個優秀網站的軟件。實踐證明,依據純技術手段雖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在一定意義和范圍上還是非常有效的,因而某些技術手段的應用也是不可缺少的。
參考文獻:
[1]田杰.傳媒、權力與權利——現代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媒介背景及防護策略分析.當代青年研究,1999,(5):6.
[2]全國少工委辦公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新發現,當代中國少年兒童報告.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310.
(作者單位:河南周口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