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識經濟時代要求教育領域引進知識管理的方法,新的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育知識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本文在知識管理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教育知識管理的必要性,介紹了教育知識管理的相關因素,并探討了教育知識管理的三維模型。
[摘要]教育知識管理 教育知識管理模型 信息技術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了這個時代的“信息爆炸”。在信息化發展的同時,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出現使得原有的教育信息處理手段不再適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人們不滿足于簡單接受信息,而更期待信息向知識的轉化,這就促使了將知識管理引入到教育領域中來,我們稱其為“教育知識管理”。
一、知識管理概念界定
對于知識管理的概念,國內外的許多實踐家和理論家都從各自的觀點出發給出了不同的界定,Jashapara從各學科交互的觀點提出:知識管理是為提高一個組織的智力資本和績效而利用適當的技術和文化環境的有效學習過程,該過程聯合了人類知識(隱性的和顯性的)的探索、開發和分享。(“the eff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exploration, exploitation and sharing of human knowledge(tacit and explicit) that use appropriate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to enhance an organization's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performance.”)還有觀點認為:知識管理就是對有價值的信息,即知識加以管理,包括知識的識別、獲取、保存、傳遞、共享、保護及知識的資本化和產品化。
雖然不同角度的觀點不盡相同,但從這些觀點可以得出,知識管理有如下特征:有系統的哲學觀和方法論;為了增強團體或組織的績效和競爭力;管理團體或組織的學習、文化、人力資源;采用適當的技術(信息技術);有體系并有專門的操作方法。
二、教育知識管理的必要性
在當今這樣一個知識經濟時代,教育者分享知識、管理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受教育群體發生了變化,受教育的人群日趨多樣化,而且流動性增大,他們本身受信息社會所影響使其知識更新速度加快,這使得教育者每天都可能面臨新的問題;其次,信息技術增進了資源的交流與分享,教育信息化實現了教育資源的數字化,也帶來了數字資源的通病:冗余和無效資源難以識別;再次,教育者本身的角色決定了他們緊跟時代的發展更新并完善知識庫,社會對教育者的期待也越來越高,增加了他們的壓力。
上述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之一就是在教育中引入知識管理,對教育資源和教育過程進行挖掘、管理和分析,通過動態的知識管理過程達到期望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知識管理應運而生。黎加厚先生從社會和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角度提出:教育知識管理是研究人類獲取、傳播、共享、利用和創新知識的活動規律,管理有關知識的各種連續過程,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由此可見,教育知識管理不同于以往的教育信息處理,是一種更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生事物,是知識管理在教育領域的新角色。
三、信息技術在教育知識管理中的應用
教育知識管理涉及到的信息技術主要有: Internet、Intranet、Extranet、存貯結構技術、多媒體數據庫管理系統、元數據技術、數據收集與獲取技術、發布技術、通訊技術、推技術、拉技術、檢索技術、群件技術、中間件技術、聯機分析挖掘技術、知識發現技術、知識共享技術。當層出不窮的信息技術服務于知識管理的時候,新的信息技術也帶來了教育知識管理的革新,blog、wiki、Rss、概念圖等應用軟件逐漸被教育者所發現,并引入教育知識管理中來。
這些新信息技術的產物可以有效地實現并優化教育知識管理,首先,它們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突破了原有的時空限制增進了師生間的交互,由此促進了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換;其次,他們滿足了人腦發散思維的特性,可以幫助人沉淀和反思知識;第三,新的軟件提供了知識的聯結,相關知識的鏈接和關聯形成了知識倉庫的雛形,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可以從中汲取廣泛的信息;第四,信息技術實現了群體結合的可能性,在群體里相互交流和探討,有助于促進知識分享和知識碰撞;第五,將教育知識轉化為通過數字化的資源可以保持很長時間,因此,這個長期的過程可以過濾掉冗余或無用的信息,并可以標識或優先某些優秀的資源,促進了教育知識管理的優化過程。
四、教育知識管理模型
借鑒知識管理的經驗,教育知識管理的效果按其成熟度可以劃分為五個等級:(1)初始的教育知識管理。部分或個別教育者/受教育者收集其所認為“優秀的”教育知識及相關信息;(2)可重復的教育知識管理。教育群體/受教育群體開始意識到教育知識管理的重要性,有部分人開始將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拿來作為教育知識管理的任務驅動;(3)有定義的教育知識管理。遵循一定的教育知識管理方案從事的穩定的教育活動和教育過程,并將教育知識管理結合到日常的教育實踐中;(4)可管理和維護的教育知識管理。有規律的測量教育知識管理的效率,在長期和廣泛的領域實踐中教育知識管理的成果都穩定可靠;(5)最優化的教育知識管理。評測工具結合了其他的策略支持工具,面對不斷更新的教育問題基本都可以解決。
此外,Gold et al. (2001)從組織性能角度調查了有效的知識管理相關的要素,結果顯示,知識的基礎結構由三部分組成:信息技術,體系結構和文化。而知識管理的過程包括四個階段:(1)創造;(2)存儲/修復;(3)分享;(4)應用。通過類比,我們得到教育知識管理模型中的相應要素:教育知識的基礎結構的組成部分為:信息技術、教育系統、文化環境。其中教育系統又包括教育資源、教育過程和教育體系。而教育知識管理的過程包括教育知識創造;教育知識存儲、修復或革新;教育知識分享以及教育知識應用四個部分。
由此,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教育知識管理的三維模型,如圖1.

圖1
五、教育知識管理的評價
根據上文提出的三維模型,可以按照以下流程來評價教育知識管理:(1)定位與計劃編制。對于每個獨立的問題都有詳細精確的計劃;(2)動機與數據收集。通過小組合作和采訪更容易獲得信息;(3)合并和準備。有很多專家的觀點相近或者相同,對于此類知識要進行合并工作,使其更有針對性;(4)反饋與評論。在教育群體內部要進行及時的反饋與相互評價;(5)解決方案與行動建議。對整體方案的詳細描述以及對未來工作的計劃和設想;(6)結果展示和匯報。通過討論形成最后的結果報告。
六、結論
在教育領域內實現知識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文中所提及,建構教育知識管理的模型較為復雜,教育知識管理走向成熟需要很長的時間,所得到的效率和效果也要經過仔細地測量和評估。另外,我們還要考慮到知識產權問題,這些都是教育知識管理成熟過程中可以預見的困難。然而,如同知識管理最初的成長歷程一樣,教育知識管理是順應時代的產物,即使成長過程有些坎坷,最終也會為教育領域所認可而被廣泛采納的。
參考文獻:
[1]肖曉,肖貽杰,段麗.淺談教育中的知識管理.中國遠程教育,2002,(11).
[2]毛麗紅.概念圖在教育知識管理中的應用探討.教學與管理,2007,(7):20.
[3]張穎.基于博客的教育知識管理及存在問題分析.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6,(8).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