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金融》是一門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課程,內容龐大。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問題,并學會運用基本理論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
[摘要]國際金融 理論教學 課堂討論
《國際金融》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從貨幣金融的角度研究開放條件下,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時實現問題的一門科學。從《國際金融》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等方面看,該課程呈現出比較明顯的特點。對這些特點的把握是搞好《國際金融》教學的基礎。
第一,課程內容豐富。從知識結構上看,《國際金融》的研究內容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有關國際收支方面的問題。例如,國民收入賬戶、國際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賬戶及其編制;國際收支口徑及探求改善國際收支的各種理論等。二是匯率問題。它主要闡述匯率的相關概念、匯率政策的概念及匯率形成機制、外匯管制的概念、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的演變及改革,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內容。三是國際金融市場及國際資本流動問題。四是內外均衡的政策搭配問題。五是國際貨幣體系、國際貨幣危機等方面的問題。上述研究內容使得《國際金融》的研究和教學口徑寬廣,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第二,課程的知識綜合性和關聯性強。從《國際金融》的研究內容看,該課程同其它一些學科有著緊密地聯系。一是西方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的理論。例如,國民收入賬戶的推導、新劍橋學派和貨幣學派的國際收支理論、乘數理論和吸收分析法、匯率形成機制中的資產組合平衡理論、內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等理論都必須以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作為基礎。二是貨幣銀行學中的系列理論。例如,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應理論、利率理論等方面。三是其他一些學科。例如,《國際金融》要用到國際經濟學中的一些原理;對《國際金融》原理的闡述還要涉及到一些初級的高等數學知識。因此,要學好這門課程,必須具備較好的相關理論基礎知識。
第三,課程的內容更新速度快。隨著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國際金融的理論和實踐都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例如,歐洲經濟一體化和政治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貨幣體系格局的新變化、WTO背景下國際資本流動和貨幣危機問題、國際金融市場的創新和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和升值壓力等熱點和核心問題。
上述這些特點要求《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必須在精確地闡述國際金融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理解、吸收和借鑒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國際金融研究的成果, 注重國際金融乃至整個國際經濟領域的發展新動向, 密切關注我國對外金融活動緊密聯系當今世界金融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和金融發展趨勢,從而擴大教學的視角和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這體現在教學中,必然要求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包括基礎理論的講述、課堂討論和案例教學等。讓學生主動思考, 提高其學習國際金融的興趣和積極性。
一、課堂理論教學
作為傳統的教學手段,課堂教學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能夠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以采用順序法、比較法等教學方法。
1.順序法
是一種把相關的內容按照一定的順序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進行教學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適合于具有一定順序的內容,如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時間順序) 、國際結算(操作順序) 、經濟事件的影響(空間順序) 等。
2.比較法
對于相似的或對稱的理論、概念和業務等容易混淆的內容,在教學中注意羅列比較。如國際金融機構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就可以用比較法來對四大全球性機構及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進行比較說明。
3.引導法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后想辦法解決問題。如在講解教材中的三角套匯問題時,在按教材講清了三角套匯的基本思路后,引導學生使用另一條套匯路線去套匯,但套匯的結果是虧本。學生陷入迷惑:如何套匯才能賺錢?經過思考,發現關鍵在于正確選擇賣點:選對賣點,賤買貴賣,盈利;選錯賣點,賤賣貴買,虧損。
4.自學與教學相結合
幾乎所有國際金融教科書中,都有兩章分別論及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貨幣體系,涉及許多歷史資料及發展的淵源,如果由教師講學生聽,常常出現事倍功半的結果。較好的教學方法是由教師設計出若干問題讓學生自學。如國際金融機構有何作用?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致命缺陷是什么?最后由教師做總結,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重點內容,而且調動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主動性,更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二、運用網絡教育技術,組織教學
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運用網絡技術實施課程教學,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把網絡教育技術應用于課程教學,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建立課程網頁
主要包括教材(教參) 選用、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包括教學進程)、章節要點輔導、章節練習、作業布置、答疑,還可以包括教學建議,熱點討論等內容。前三項為常駐內容,其他內容可隨著教學進度進行更新。課程主頁的作用主要在于:一是可以為學生學習提供網絡支持服務,也可以為課堂教學提供基本的教學條件;二是可以增加教學透明度,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目標一致,縮短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三是建立了師生網上交流的綠色通道。
2.進行網絡交流
學生在教材自學和網上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學習上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些可通過課堂面授由教師點評,但這往往會受時效的限制。通過網絡就可解決這個時效性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收到大量的學生郵件,內容不一定局限于課程,還有很多生活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問題。網絡交流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為教與學的協調奠定了基礎。
3.進行網上教學。
經濟類課程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變化快,政策性、經濟性因素對課程內容的影響較大。在國際金融中,匯率的變化、存款利率的變化,以及不可預期事件的發生,往往會對國際金融產生影響。如伊拉克戰爭就引起了油價變動——以石油為原料的商品的價格變化——匯率風險;美國出兵使國內經濟發展受影響——美元匯率變化,等等。網絡教學使信息零距離,可以為我們解決教學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三、重視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高職教學的重要環節。對實踐教學不能單純地以實驗、實習去理解,特別是《國際金融》這種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實踐教學的途徑應該是多方面的,除了實驗、實習以外,還應該包括案例教學、專題討論、參觀等形式。也就是說,除了課堂理論講述外,課堂討論和案例教學在《國際金融》課程教學中的地位尤為重要。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通過對案例的介紹、討論、分析、講評、總結,使學生身臨其位、身臨其境地分析并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方法。國際金融課程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案例,具有來源廣泛、題材多樣和時效性強等特征,如在講解“外匯和匯率”一章時,便可加入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案例,談談金融危機引起的亞洲各國匯率變動及匯率變動對各國經濟的影響;在講解“衍生金融工具”一章時,可加入巴林銀行事件的案例;而在講解“外匯風險管理”一章時,可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討論我國引進外資的風險。這樣,學生聽起來,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論,而是貼近經濟生活的實例。
鑒于案例教學本身的特點,選擇案例應有遵循具體的原則:首先,案例選題一般是以往的事件。因為案例教學的目的是從以往的事件中獲得啟示,避免重蹈覆轍。所選事件早已塵埃落定,選題的結論也已經確定,所以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對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第二,所選案例要具有代表性。案例教學是通過具體事件啟發學生思考相關問題,案例本身應具有可探討的價值。案例千千萬萬,并非都有價值,所以精心篩選很有必要。最后,案例教學應保持其生動性。采用案例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以生動活潑的事例啟發和教育學生,變教條為鮮活。
2.課堂討論法
這是掌握課程重點難點問題,加深對社會熱點問題認識的有效方法。通過討論,師生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共同提高,教師也從中及時得到反饋信息,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情況,以便今后實行針對性地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同時,討論教學使封閉型的課堂教學變為開放型的課堂教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開展國際金融課程討論教學前,教師應認真做好動員工作,擬定討論題目時應廣泛征求學生的意見,盡量選擇一些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和疑點問題,如“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的爭論”、“如何看待人民幣匯率升值問題”等,并且在事前做好討論的組織工作,指導學生廣泛查閱相關資料,在討論中及時給予引導,最后,在討論完畢后,做好講評與總結工作。
《國際金融》課程內容龐雜,要達到寓基礎理論于廣泛而深入的討論之中,以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并能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選擇適當的討論選題是關鍵。因此,所選內容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課堂討論選題應能充分運用《國際金融》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即應涵蓋國際收支、匯率、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貨幣制度和貨幣同盟等基本理論內容。因為討論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在理解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深刻領會并運用基本理論觀察和分析現實金融問題,因此,選擇討論內容不能脫離這一基本原則,否則難以奏效。例如,在學完國際收支調節理論和匯率這兩大基本理論后,就可以討論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及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使學生對我國國際收支的現狀、成因以及可供選擇的政策手段有全面、系統的了解。而且中國資本管制的現實必然成為國際收支平衡的特定條件,使之區別于其他國家這些具體特質并非教材所能涉及,討論的目的和效果也不言自明。我們還可以討論我國或其他國家經濟內外均衡以及政策搭配的問題。通過討論,學生應區別在不同匯率制度下實現內外均衡,一是可供選擇的政策手段,以及實現的效果。還可以探討在不同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調節的不同路徑。甚至可以以中國、美國和香港地區為例,探討匯率制度選擇的基本原則和現實情形。通過上述討論,使學生的眼光不滿足停留于教材,而是關注現實問題,經過自己的思考去尋求答案;二是討論的選題要緊扣現實。開放性是《國際金融》課程的一大特點,國際金融理論和業務日新月異,但是教材往往是對歷史的總結和歸納,難以及時追蹤現實,這為課堂教學留下了自由發揮的空間。教師應將金融領域的新問題、新趨勢有機引入課堂,保持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討論的選題完全可以選擇鮮活的熱點內容,這既方便學生查找資料、獲取信息,又能引導學生關注現實,把書本學活。如近期人民幣匯率走向倍受關注,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的基礎上,既有能力也有必要深入了解這一熱點的成因、本幣匯率變動的利弊等問題;三是選題要具有可分割性。鑒于一個選題大致只安排一節課的討論時間,但又需要學生的廣泛參與,如果不采取相應措施,實際上難以廣泛展開。因此,選題要能分割為多個部分,學生則可以相應劃分為專門的學習小組,集中針對所分配的選題進行專項準備。這樣可以避免面面俱到、無法各個擊破和討論難以深入的問題。實際上將各組的代表性觀點匯聚,既能深入討論選題的各個環節,又能最終達到全面參與討論的良好效果。
3.講座
講座有兩種:一種是專家型講座。主要針對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二是業務型講座,聘請在第一線工作的專家或業務熟練工(如中國銀行國際結算部業務員)進行操作性指導性。通過聽講座和與專家交流的活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4.操作性實踐活動的組織
操作性實踐活動是課程實踐活動的重點,包括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習基地的實踐。如講到外匯和匯率時,可以安排學生在校內的金融模擬實訓室進行外匯模擬交易,學習外匯投資技術分析方法,親身體會外匯投資的風險。課余時間可安排學生到銀行、證券公司或保險公司等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參觀、實習、作實踐調查等,使學生能接觸社會,為以后從事實際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國際金融課程作為一門核心的專業課程,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和發展性的特點,所以作為一名授課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該課程的特點,把具有新意的教學思想應用于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國際金融課程的積極性,把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既懂理論又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競爭能力和適應能力的人才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蔡幸.國際金融教學的市場適應性.廣西商業學報,2004,(3).
[2]李念齋.中國貨幣政策.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3]鄧立立.國際金融.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4]姜波克.國際金融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曾康霖.金融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6]郭恩才.國際金融教程.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1.
[7]吳曉靈.中國外匯管理.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8]蔣峰,張亦春.加入WTO對我國金融人才培養的挑戰.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0.
(作者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