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盧姆說:“人們無法預料到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面對突然“生成”的資源,老師要以有價值、有創見的情境為契機,善于調整或改變預先的教學設計,這將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摘要]英語課堂教學 動態資源 和諧教學
背景:同年段的一名英語老師去參加為期半個月的培訓了。他的課也義不容辭地由我們來代。而且我還“幸運”地代了據說滿調皮的八(15)班。然而更“幸運”的是這幾天上火,在人中偏左眉角上方長了一粒大大的青春痘。看著鏡子中紅得發亮的正處于頂盛期的青春痘,我心里直發毛。明天留給他們的第一印象將會怎樣呢?如果不能被他們接受,那這半個月的課將怎么上啊?但怕歸怕,我還是精心地備好這堂見面課。“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故在課堂引入方面,我更是花大力氣,挖空心思地準備給他們來一個好的開端。
過程:(第一堂上的是八年級上冊,Unit 2 Section B的第一課時)隨著上課鈴聲,我邁著還算比較自信的步子跨進了八(15)的教室。如我所料,學生一片亂哄哄。當我站在講臺前正準備問好時,一些學生不知在竊竊私語什么,還偷偷笑著呢,個別還直直地盯著我笑著。正當我感到納悶時,一個高個子男生可能和我一樣不知情理,正向他稍遠點的學生打聽。之后,只聽到那高個子男生小聲地充滿疑惑地問“什么三只眼啊?”幾乎全班都聽到了,包括我。他們都在用不同的形式笑著。天啊!這不正取笑我的青春痘嗎?我直感到后背冒汗,臉上一陣通紅,我真想狠狠地訓他們一頓當作見面禮。可我忍住了,片刻的冷靜之后,我突然來了靈感,何不以此來引入本堂課呢?這樣既能讓學生很快地安靜下來,又能讓他們感受到這新老師的寬容、幽默和親切。于是,我拋開了精心備課的導入部分,開始了這瞬間所獲取的美麗。我微笑著說“I know , you are talking about my eyes. Thank you. Look!How many eyes do I have?”一些學生回答“Two”,調皮的學生回答“Three”。“Yes. I have three eyes today.”我微笑地答到,并故意放慢語速指著自己的眼睛數著“one , two , three”,尤其當我指著第三只眼(青春痘)時,全班學生都開心地大笑。此時,我已明顯地感受到,學生開始接近我了。于是,我向他們發起了進攻“Do you have three eyes like me?”“How many eyes do you have ?”幾句輕松愉快的交流,再次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I had much hot food yesterday. So I have three eyes today. But I don’t like the third one.(我指著臉上的青春痘,裝出一臉的不開心)It’s very sore. What should I do? And what shouldn’t I do ? Could you give me some advice? The more,the better.”為了進一步地激起學生的參與,我利用組與組之間的競賽,對于獲勝組給予獎勵(加德育量化分)。在這制度的貫徹下,班上大部分學生都積極地給我提建議,把這一單元學過的及未學過的ying and yang food都用上了。聽著一句句從學生們嘴里說出來的,雖然不都很正確,或許還有些重復,但卻無比真誠的建議。我知道,學生已經接受我了。感受著后背的冷汗,我懷著的欣慰又慶幸的心情引著學生向新的知識出發了。
反思:著名教授葉瀾認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對此,我是有種一知半解的感覺,直到上了這堂課后,我真的感受到了這意外的美麗,并對動態教學資源的生成也有了初步的認識。
一、生成——在充分預設中“潛伏”著
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其實,再好的預設,也不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情況,雖不都是我們可以預料的,但是只要我們有充分的預設,靈活地調整課堂教學,挖掘學生的潛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就有可能把它們轉變成新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的亮點。可以肯定,預設得越充分,生成得就越精彩。
二、生成——在和諧的教學中變化著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意外事件的出現往往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想讓學生開始重新注意教學內容是十分困難的。此時,教師要保持良好的心境,熱愛學生,努力去創造“親和”的形象。有親和力的教師會營造出“我口說我心,我口表我意”的民主氛圍。在這種氛圍的烘托下,動態資源的生成才成為可能,在本堂課開始時,面對學生的嘲笑,如果我以橫眉冷對或教訓他們一頓,那決對不可能有本堂課的成功導入,更不用說學生對我的接受。通過這堂課也讓我明白,和諧的教學就是要老師承認變化,尋找變化,抓住變化,在變化中找資源,在變化中尋方法,在變化中求發展。這是一種感悟,更是一種智慧。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資源有如“曇花”,全在于老師的發現捕捉、把握和選擇。
三、生成——在“興奮”時精彩“登場”
長期以來,通過對課堂教學的預設以取得教學的成功是我們英語教師的孜孜追求;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當一個學生對某一學習對象發生興趣時,大腦中有關學習的神經細胞就會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而與之無關的神經細胞則處于抑制狀態。此時,學生心情愉快,學習效率極高,這一時刻被稱為“興奮點”,本堂課我就是抓住學生的共同興奮點“我的青春痘”展開,以自嘲的形式進一步來激發他們的興趣,為本堂課的進行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通過本堂課,也讓我深刻地意識到,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預約的精彩以外,伴隨著課堂教學活動的展開,也會“生成”出許多無法預知的精彩,面對生成的精彩,若我們老師能以此為契機,及時捕捉和善于利用,那么,一個個超越預設、洋溢著芬芳的精彩會向我們款款而來,那些看起來似乎不起眼的點點滴滴會呈現出詩一般的美麗。
四、生成——使教師尋求“師生共長”
《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積極開發和利用課堂資源是英語課程實施的重要部分。這其中也包括了師生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動態資源,它猶如一泓“活水”,讓課堂呈現出盎然的生機。在課堂上,有效利用生成的資源需要教師“抓在出現時,點在需要處,花在關鍵時,用在可用處”。這些都對教師的素質、修養、教學經驗和實踐智慧提出了挑戰。俗話說:“知而獲智,智達高遠。”如此高遠的境界必然會促進教師的“再學習”。學而后思、思而后得、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成長,這也是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沈倩.開發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資源.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6,(3).
[2]沈秀芬.小學英語課堂中的“生成”.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7,(5).
[3]張新華.課堂生成的波瀾.師道,2005,(10).
(作者單位:浙江平陽縣水頭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