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課程改革正在蓬勃發展,素質教育觀念日益深入人心,而中學思想政治課素質教育的實施卻顯得步履蹣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沒有把握該學科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即沒有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摘要]課程改革 興趣激發 情操陶冶 自主合作
多年來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都是傳統式的照本宣科,屬于應試教育的范疇。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對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根本目標在于探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教師教學思想的表現要求
1.與時懼進的教學理念
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創造性品質,要用前瞻的教學思想,有益的教學方法以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要通過教學觀念的更新,克服思想政治課空洞乏味的說教。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體現思想教育性和知識性,又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寓教育性和知識性于趣味性之中,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啟發式教學法,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來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認識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設疑難,激發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積極性,并注意啟發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要啟而有發,能收到一定教學效果。
2.淋漓盡致的主體體現
思想政治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中只有讓學生親自探究知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當然,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提高,不僅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方面因素,而且取決于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思維方式、意志性格等多方面因素,故此,思想政治課教學要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機會,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在實踐中發現、探索、解決問題,這樣就能逐步培養和提高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和能力。誠然,思想政治教學在學生主體性發展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發展學生主體性的主要載體,為了真正凸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喚醒學生探究思想政治知識的熱情,引導學生自主、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探究的過程中,力求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知識和技能、情感與態度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教學中,我們心中必須時刻裝有學生主體培養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3.催人奮進的評價機制
轉變評價觀念,建立可行性強的評估機制是學生積極學習的助推器。長期以來,一切為了分數的應試教育制度和觀念是制約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質量提高的毒瘤。因此,我們要擯棄這種落后的教育觀念,在教學中,要改變把考試分數高低作為衡量學生學習好壞的標準,確立素質教育的思想,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著眼點不應該是升學,而應該是全體學生思想認識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還要建立一套新的、可行性強的有關學校、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機制,使教師和學生從考試、分數的框框中解脫出來。教學中,我們要認識到評價的基本目標是為了教育并促進學生的表現,而不僅僅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表現;評價是為學習服務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習的效率,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源泉。同時,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教學活動中隨機性、生成性、偶發性的教學行為都為教師的點評提供了契機,課堂上,教師要及時調控、指正、辯駁,進而達成協議并形成共識。
二、教師教學行為的運用要求
1.豐富得體的身勢語言
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得體的身勢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里的身勢語不是指由于幾種力量對比出現的戰略形勢,而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用的身體語言,包括教師講課中的態度、表情、姿態等。身勢語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而是一個人內心心理活動的對比,它反映了一個人喜、怒、哀、樂、愛、憎等豐富的情感,這種身體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感情、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不僅對口語起輔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鳴。正因為它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除了運用有聲語言外,還要恰當運用身體語言,用親切和藹的語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適當的手勢動作,來發揮態勢對口語的深化補充作用,使政治課教學有張有弛,富有節奏,有聲有色,妙趣橫生,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使學生把政治課不再看成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精神上的陶冶。
2.輕松暢快的師生互動
以往思想政治課教學總讓學生有一種干巴巴說教的感覺,學生的這種認識確實指出了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弊端。為什么一門針對性這么強的課程卻讓學生認為是說教呢?原因就在于部分教師上課時仍沿襲那種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方式。這種照本宣科或漫無邊際胡扯的教學模式,嚴重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新課程標準下,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即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因此,新課程下,應實施教師角色的轉變,還課堂于學生,激發學生積極探討,實現師生互動式的交流和合作。這就要求,教師教學中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要努力通過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使每位學生的自主性得到發揮,個性得到張揚,從而改變思想政治課教學枯燥乏味、死記硬背的局面。實現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3.融會貫通的課堂內外
理論聯系實際,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初中思想政治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又一重要途徑。教學中,我們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內容,讓學生從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在社會教育的大環境中,使學生理解體會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去認識社會,適應社會,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請進來。走出去,要根據教學的需要,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訪問,到田間地頭調查采訪,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和改革開放成果;請進來,是據課教學內容,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作出貢獻,有代表性的人到班級講課,作專題報告。同時,結合實際,在第二課堂活動中,舉行時事演講,這些形式的運用,使學生學習生動活潑,在思想政治課所學的知識得到檢驗,得到升華,從而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追求欲望和創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學生思想政治學科的理論素質和獲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新世紀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年代,我們思想政治課教師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光榮使命,就應該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去發掘學生學習興趣,寓教于樂,力求讓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產生興趣,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從而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通州市平潮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