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青春期身心發展要求和新課程要求的角度分析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從更新觀念以人為本、靈活駕馭教材 、引導異性交往、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做學生的知心朋友等方面總結了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開展青春期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要]青春期 生物教學 健康教育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
1.青春期身體和心理發展的要求
青春期是指人體從童年向成年過渡的關鍵時期,是人的成長和成熟的重要階段,一個人的身體素質、思想品德、理想情操、知識才能等都在青春期基本形成。青春期教育是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提高民族素質的重要措施。我國青少年的青春期年齡,一般是在10歲到20歲這段時間,中學生正處于這一時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營養結構的改變,處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身心發展普遍提早。可以說,青春期是以性發育為主要特征的。這突如其來的生理變化,使他們的心理承受力與生理上的發育產生嚴重失衡。由于心理發育遠遠趕不上生理發育的速度,許多孩子對所發生的生理現象產生害羞、憂郁、焦慮、煩惱等消極情緒,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極為不利。由于青少年在青春期自我意識的發展,表現出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于自己身體的變化,特別是性器官的發育、第二性征的出現,以及遺精或月經現象,往往會產生一些疑惑不解的問題,但又常常羞于向老師或家長詢問、求教。因此,正處在告別童年、開始步入青春期的中學生,怎樣順利度過青春期而健康成長,這是青少年本人、父母和學校教師都必需認真對待的問題。
2.生物新課程的要求
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標價值主要通過課程來體現和實施,新的教育課程體系強調基礎教育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新的生物課程標準構建“人與生物圈”課程體系,“健康地生活”為其十大主題之一,旨在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是生物課程的重要目標。因此,對青少年進行青春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要求。作為青春期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首當其沖,學科及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生物學科作為醫學、衛生學的基礎,其重要價值之一就是增進人類的健康,而健康就是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生物教師具備的專業知識優勢和心理學知識,使這個任務的完成,具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我們要借助初中生物教材和生物課堂不失時機地對中學生開展青春期健康教育。
二、開展青春期教育的有效措施
1.教育者要更新觀念,以人為本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發展,促進人的發展”,這是呼喚人性的教育。鄧小平同志提出的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偉大思想就包含了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要善于揚長補短,開闊自己的眼光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的要求。許多老師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對人的生殖和青春期發育教育閃爍其辭,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與渴望,學生就有可能通過其它不健康的途徑獲得不可靠的信息,青春期教育就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因此,生物教師不但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基礎,而且必須不懈地更新觀念,充實完善自我,才能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在“傳道”、“授業”的過程中實現理想的育人效果。
2.靈活駕馭教材,營造科學、寬松的課堂氛圍
青春期身心健康是其它各科順利學習的重要保證。高素質的教師善于根據課標的需要對教材做出合理調整和組合。可將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下冊教材中“了解自己增進健康”的內容提到初中階段生物教學的前面來,先對學生進行《青春期健康狀況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可涉及:自己身體發育狀況怎樣?女生是否出現月經?男生是否出現遺精?希望青春期教育應該怎樣學?希望學校青春期教育講哪些內容?存在哪些困惑等,教師及時掌握學生情況,心中有數,開展教學活動時就有針對性。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尤其是七年級下冊教材中“人的生殖”、“青春期”兩節為主要平臺,通過觀看插圖、模型、有關人的受精和胚胎發育的錄像資料、聯想一些結構在自己身體上的位置和功能等方式,讓學生認識到人的生殖系統和其他幾個系統一樣,也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的生殖也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從而使中學生對兩性生殖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有科學的認識,消除神秘感,進而正確認識和接受對待生理上出現的變化。針對女生,引導正確對待月經,特別是初潮較早的女學生要以鎮定和坦然的心情對待,要高興地迎接青春期的到來——性成熟的開始。以正常的心態對待第二性征的出現,這是女性的自然美,無須加以掩飾,穿緊身褲等都會妨礙青春期身體的發育。課上還應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病例,告訴他們性器官容易發生哪些疾病,如何預防,從而使他們特別是女學生了解如何保護自己,獲得自身保健知識。
在講授生理知識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感恩教育。如在進行胚胎發育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回家對家長進行訪談,了解父母的感受,通過觀看胚胎發育錄像體會生命的來之不易,使學生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父母,學會感恩。
3.正確引導異性交往,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學會與人交往是個人成長不可缺少的內容,這門課會考人一輩子。學會與異性交往也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會目標之一,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正常需要,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條重要途徑。心理成熟不可能靠坐等得到,與異性交往的技能只能在實踐中提高。對于這一點,應明確地告訴學生,男女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就會有彼此接近的需要,生理學上稱之為“異性接近期”。生理上的變化使他們在心理上對異性的注意越來越強烈,彼此都愿意在對方面前越來越多地表現自己,學業有了問題,也愿意向異性同學請教,甚至有的學生產生了想戀愛的心理或早戀的傾向,這是非常正常的。但必須指出,中學生現在還很小,很不成熟,學習的任務又很重,早戀會分心,影響學習,如若現在不努力學習,掌握豐富的知識,將無法面對競爭激烈的時代。鼓勵學生把注意力放到學習和有益的文娛活動和社會活動中來,組織學生開展以展示自己偉大理想抱負為中心內容的主題班會,讓全班同學都說出自己將來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要怎樣實現理想,進一步引導他們要想實現遠大目標,現在應該做什么,使學生們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必須現在學好文化知識,為自己將來成才打好文化基礎的道理,而且成年以后的世界會更精彩。在男女同學相處時,做到相互幫助、勉勵,共同進步,建立真誠的友誼。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健康渡過人生中最美好的金色年華。
青春期自我保護以提高自身素質、抵制外部消極影響為基點,結合性傳播疾病問題、毒品等問題,使學生能夠自覺抵制社會環境中的各種不良現象,不健康書籍,音像制品等的潛在威脅,潔身自愛。同時,在教學中開展“關愛女生防止侵害”等活動,對提高青春期女生的自護意識和自護能力也會起到非常實用的效果。
(作者單位:河南南陽市第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