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課程標準》要求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發展。傳統的以“背”、“抄”、“練”為主的作業模式已經不能適應這種要求了。本文針對這一問題,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四種新的作業模式:聽說作業、自選作業、課題類作業和自編作業,用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英語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摘要]作業模式 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學習興趣 主動學習
傳統的英語作業模式是以抄寫、背誦、句型練習為主的。這種作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鞏固所學的知識,但在形式上比較單調、枯燥,所以學生對作業缺乏興趣;而且這種作業比較片面,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另外,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調查組的調查結果也表明:“教師經常布置的作業多是書面習題與閱讀教科書,而很少布置如觀察、制作、實驗、讀課外書、社會調查等實踐性的作業。這一結果也反映出我們當前作業的現狀及其不足。因此,進行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模式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
一、作業模式改革的依據
1.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這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就是說,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主動思維的學習方法。顯然,傳統的作業模式已經難以達到這個要求。
2.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自信心
《新課標》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因此,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必須考慮作業是否符合學生的特點,學生對作業是否感興趣,是否喜歡做,學生在完成作業后,是否能獲得成功感,是否對自己的英語學習能力持有自信心等。只要教師能夠考慮到這些問題,調整作業的方式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促進學生的發展
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應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拓寬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英語學習不僅是學語言,也是在學文化。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如果能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引,使得學生擁有更多的空間去了解書本中沒有的東西,去探索語言背后所蘊涵的文化背景,會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很大的幫助。
4.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新課標》指出,“英語教學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著眼于教會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而不應只停留在背誦和抄寫上,應該加強聽、說方面的練習,要求學生借助各種媒體,如畫報、VCD、電視、網絡,增強英語視、聽量。這些都可以成為學生英語作業的內容,使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得到提升。
二、作業改革的新模式
為了克服傳統作業的弊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作業更加充分地發揮它的效用,筆者結合自己的日常探索和教學實踐,設計了以下幾種作業模式。
1.聽說作業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于聽說能力的要求很高。如何使英語作業適合這種需要,筆者實踐了以下做法。
(1)在聽的方面,要求學生把當天學過的內容的錄音聽一遍,聽完后將自己跟說的情況錄下來,再找家長和同伴作評價。教師在教完一單元后,抽查一部分學生的錄音帶,在課堂上放給全班聽,請全體學生一起參與評價。由于學生的表現欲很強,都希望自己能被抽到。這樣一來,學生們課后聽錄音和跟說英語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樣既達到了練習的目的,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學生的語音語調也更加標準,同時也增加了他們英語會話的自信心。
(2)在說的方面,給學生在每節課前設置一個“show time”,讓他們隨意表現。形式多樣:講英語小故事、英語笑話、英語繞口令、英語諺語、自編小對話等。學生都想在這個時間展示自己,因此課后的準備都很積極,自己找材料,自己背誦排練。整個作業的過程都是主動的,沒有把作業當成負擔。
2.自選作業
《新標準》指出:“教師要讓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去選擇、決定,去思考,去體驗、感悟,去創造、實踐、應用。”學生是完成作業的主體,但他們又是不同的個體,他們對事物的體驗、興趣各不相同。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承認個性差異。因此,英語作業在考慮共性的同時,也應兼顧個性差異,使作業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園地。筆者在實踐中采用了“作業超市”的形式,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作業,達到了較好的效果。例如,筆者在教完《英語》(新目標)九年級Unit8:I W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后設置了分層作業:(1)錄音作業。模仿課文錄音的語調,朗讀課文內容;(2)對話作業。根據聽力錄音的內容,自編小對話介紹Jimmy;(3)實踐作業。查找一項關于志愿者工作的信息,三天后寫出此項工作的具體內容介紹給班里的同學。作業難度逐步加大,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這些作業,基礎差的學生選擇完成一項作業,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選擇多項作業。這種形式增加了作業的彈性,把選擇權交給了學生,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需要的差異,體現了學生的主觀需求,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加上相應的評價制度,完成一項作業加一分,三項都完成加六分。結果,只有一小部分學生選擇了一項作業,大多數學生都是自愿完成了三項作業。事實表明,學生自主地完成自選的作業,積極性明顯提高了,作業拖拉的現象減少了。學生自己選擇想完成的作業,多了選擇的空間,多了主動的權利,作業為他們增加了樂趣。
3.課題類作業
目前,課題研究(project work)已成為一種重要的作業形式。這類作業可以限時長一些,一般給一周左右的時間。課題內容一般和所講話題相關。例如,在講食物和飲食習慣時,筆者讓學生做了一個“中英飲食文化對比”的課題。把全班分成六個組,給一周的時間去搜集不同的食物和飲料,在小組內匯總后編制一個“中英飲食文化異同表”,一周后,拿到課堂上做匯報,當堂評出等級并給全組人加相應等級的相同分數。每組的同學都希望自己的小組最好,所以在查找資料時都非常努力,而且在作匯報時都爭做presenter,展示自己小組的成果。這種作業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并且教給他們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學會使用各種媒體搜集信息,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結論
這些新的作業模式在筆者所帶的兩個平行班中進行了一個學期的實驗,學生的期末英語考試成績較實驗前平均提高了13.7分;而且在期末的問卷調查中有67%的學生喜歡表示做英語作業了,較實驗前的調查結果提高了38%。結果證明,這些新的作業模式在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是非常有益的,同時,對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幫助的。
(作者單位:浙江平陽縣水頭鎮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