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書是人生事業的忠實伴侶,魯迅先生告訴我們:“要多看大家的作品。”由此可見,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可以培養學生閱讀品質。學生們在文學名著的海洋中遨游,如蜜蜂在萬花叢中辛勤采蜜,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成了寫作的素材。從而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
[摘要]課外閱讀 學生 閱讀品質
近年來,在語文課程改革的熱潮中,我們大力倡導學生認真閱讀,努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不僅是閱讀教學的需要,而且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呢?魯迅先生告訴我們:“要多看大家的作品。”著名作家古華也說:“老老實實地閱讀古今中外名著吧,小說之道,詩人之道,盡在其中。”巴金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用這些人類最美好的精神食料滋養青少年,就能提高他們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見,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可以培養學生閱讀品質。
讀什么書?中學生首先要讀好課內的書,語文課本里許多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好文章,一定要反復誦讀,反復領悟,一定要讀熟,讀懂,讀透。每篇文章至少要讀三遍:識讀(認識字詞,整體感知),解讀(理解內容、主題、文脈、思路),賞讀評價(學習語言技巧,談看法,提問題)。讀的時候不要先看參考書,不要依賴或盲從老師的講解,而要堅持自讀、自解、自悟、自得。正如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說:“閱讀要靠自己的力,自己能辦到幾分務必辦到幾分,不可專等老師給講解,也不可專等老師抄給字典、辭典上的解釋,以及參考書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實在沒法解決,才去請教老師或其他的人,因為閱讀是自己的事,像這樣專靠自己的力,才能養成好習慣,培養真能力。”作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啟發,指導。如我在教《紫藤蘿瀑布》一文時,由于文章行文優美,學生往往愿意朗讀,但在朗讀的基礎上,深入思考文章的內涵,學生又顯得不夠積極了,畢竟文中所表現的生命思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之間尚存差距。于是,我由文章開頭的“我不由的停住了腳步”與結尾的“我不覺加快了腳步”設疑,讓學生思考、討論:“我”從哪里來?“我”又將到哪里去?這樣一來,學生的熱情被激發了,紛紛仔細研讀課文,找出了文中許多暗示性的語言──“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等,甚至展開想像,設想作者來到紫藤蘿花前正處于巨大的失敗之中,而在花的精神的激勵下,懂得了要珍惜生命,抓緊奉獻,于是,對“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閱讀中,才有可能進一步培養其優秀的閱讀品質。
在讀好課內書的基礎上,課外的書也要廣泛閱讀。課外閱讀,特別是名著閱讀在初期階段對學生所產生的心理壓力很大。相當多的學生一看見大部頭的名著,就亂了方寸,產生畏難情緒。這種情況下,先不要急著向學生推薦巨著,而是推薦一些易于學生接受的文章,剛開始,我采取的是聯讀的方法,即立足于課本,在課外找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比如,教瑪麗·居里的《我的信念》,我從《讀者》上找來了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學生去體會兩位世界著名女性性格的堅強與對理想的執著。教《皇帝的新裝》一文時,我選取了老舍先生的《富翁》加深學生理解童話中“想象和夸張”的作用。教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我選了劉紹棠先生的《思,在百草園》,使學生了解了百草園的現況,更深深地被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魅力所感動。這種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有學生說:“雖然老師只教了一篇課文,可實際上,我們卻學習了兩至三篇課文。”漸漸地,學生不再滿足于和課文相關的幾篇文章,他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課本之外豐富的大千世界是怎樣的,他們甚至于要求每一節課,我都能夠向他們介紹新書、好文章,于是我利用課余時間搜集了一些文字優美的精致散文、道理淺顯的哲理散文,使學生不僅感受到了美,還從中獲得了為人處事的方法,從而逐漸地培養了學生的課外閱讀的興趣,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更加濃厚。我推薦學生訂閱了專業性強、閱讀口味高的《課外閱讀》、《語文報》、《青年文摘》、《讀書》等,讓學生在法定的時間里放開心情,放開眼界進行大量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感化和熏陶,加強自身文學修養,培養健全的人格。改變了無書讀、無時間讀、無心情讀的局面,變成了現在的有書讀、有時間讀、有興趣讀的面貌,讓學生徜徉于語文的世界中,遨游于語文的天地里,真正實現了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取向。
好書是人生事業的忠實伴侶,每天閱讀5分鐘,這意味著將一周讀半本書,一年讀24本,一生讀1000本或者超過10000本,這是一個簡單易行的博覽群書的方法,讀不在三更無鼓,功只怕一曝十寒,“認真看書學習”,“堅持數年,必有好處”,一旦學生養成讀書習慣,這種習慣必定伴隨他的一生,給予他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看書有得,就該隨手記錄,或寫入小冊,或載入卡片,都要立即動筆,不能遲疑,否則放下書本,再找即難。讓學生準備自己的摘抄本,摘抄精美文句,寫好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我針對本班的情況,采取記讀書筆記的方法,要求學生從閱讀過的書籍中記下提要,并表述自己在讀書中的點滴體會,不講求形式上的完整,也不要求內容上的聯系,篇幅可長可短、靈活自由、有感而發,旨在達意。剛開始,我要求學生一周寫三篇,一段時間后,漸漸增加到五篇,版面上允許學生自由設計,可加插圖點綴。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們不再將之視為學習負擔,學習氣氛空前濃厚。我還定期地將一些同學的讀書筆記作為范本,讓大家傳閱,其余的同學在羨慕、驚嘆的同時,也鞭策自己向他們靠攏。經過兩年的訓練,學生的作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的文章中不時出現好詞佳句,為其作文增添了文學色彩。學生們在文學名著的海洋中遨游,如蜜蜂在萬花叢中辛勤采蜜,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成了寫作的素材。從而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
愿“閱讀”成為課程改革的熱點,愿課堂掀起認真讀書的熱潮,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養成青少年良好的研究素質,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作者單位:福建福州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