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語感的強弱直接體現學生閱讀文章和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學生的語文修養。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對語文教學的語感培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語文教學 語感培養 培養方法
什么是語感呢?語感是對語言的一種直覺思維能力,是一種文學修養,是長期規范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成的,是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對學生加強語感培養,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鑒賞文章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作用。新《大綱》在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使學生在閱讀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著名學者呂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的能力。”可見,培養學生語感成為當前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感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在體驗生活中培養語感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應當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只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累的越多,了解越真切”。如朱自清筆下的“春”只有他才“真正感受過”。但中學生有不同程度地有過對春盼望、春來的歡欣,有過對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的回味,無疑是學習《春》所不可缺少的經驗基礎。由此,敏銳的語感是和對生活敏銳的感受密切聯系在一起。所以,要培養學生的語感,就要求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觸到客觀事物要養成思考的習慣,光思考還不行,還應注意,將之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碰到好詞好句,無論是書本上看到的,還是從人家口里聽到的,都要仔細揣摩一番,考究一番,長此以往,就可以提高對語言的敏感。
二、在朗讀中培養語感
朗讀是培養語感的主要途徑,語感必須以充分的“讀”為前提,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可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增進文字的鑒賞力。那些優美的詩詞,抒情的文章,往往通過反復朗讀,體驗出文中美味,使學生充滿感情。而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的表現。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朗讀,使學生產生語言直覺。這當中,教師強烈敏銳的語感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對學生具有示范性,所以教師的語言,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應力求做到準確、簡練、形象、生動,有節奏、有美感,這是養成學生良好語感的一個重要因素。
1.在朗讀教學中,要善于循序漸進,逐層提出要求,學生的朗讀語感也才能逐漸增強。例如,學習《濟南的冬天》,可以提出以下閱讀要求:(1)聽師配樂范讀,整體感知課文。(2)學生自由朗讀,說自己理解的話。(3)品味自己欣賞的語句,說自己喜歡的理由。(4)演習朗讀,說自己創造的話。通過以上要求,并與學生說話結合,讓學生的語感逐層加深,對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從而創造出美好的語感氛圍。
2.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并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去,如教《黃河頌》(光未然)一文中,導入可播放黃河鋼琴奏曲,大屏幕上自動打出黃河的圖片,老師解說黃河的氣勢、歷史的作用,及詩人寫作背景。在有感情地配樂示范朗誦之后,讓學生自由讀,要求他們把自己想象成來到黃河岸邊的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詩人的情感之中去。
3.選擇有效的朗讀方法去訓練。既然朗讀是培養語感的主要途徑,作為教師就應該加強訓練學生朗讀,用有效的方法去訓練學生,如發揮教師朗讀的示范作用,讓學生在教師范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涌起朗讀的欲望。又如注重朗讀方式的多樣化:對于那種感情稍含蓄的,教師可以放錄音,讓學生跟著磁帶一起小聲讀;對于那種充滿對話的文學作品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分角色朗讀,也可表演;對那些感情特別強烈,很有感染力的文章,可以選擇讓全班齊讀。再如,指導學生學會自由品讀,讓學生在不受任何限制,自由支配,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在讀中品味語言,享受其中的樂趣。
另外,在中學語文教科書上選取了大量中外名篇,文章語言優美。對于這些文章,學生應該平時多揣摩文章語氣、感情是如何變化的,借鑒文章精華,多多背誦優美的文章,因為沒有背誦,就沒有積累;沒有積累,就沒有素材;沒有素材難有語感沉淀。積累多了,便會有敏銳的語感,所以也要提倡多背誦,并且要講究背誦的方法,在“品”中去背,背多了,就可以信手拈來,運用自如。
三、啟發學生聯想和想象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語感教學需要大量形象思維的參與,形象思維能力是語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學中對聯想和想象應予以足夠重視。如,我們讀到《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的詩句,就會立刻借助想象和聯想展示景象,仿佛看到了疾風席卷大地的情景和大雪紛飛隨風飄舞的情狀,又仿佛聽到了激蕩于耳際的狂風的怒吼聲,這是一幅多么壯麗的境界。又如學習《敕勒歌》時,隨著老師對“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詩句的講解,學生頭腦中就會浮現出大草原遼闊、壯美和牛羊成群的畫面。從而會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激發起對草原自然景色的熱愛和向往。這些感受是通過聯想、想象而產生的,正因為有了豐富活躍的想象與聯想的參與,語感就越顯具體、生動、真切。
四、在應用中強化語感
語感的培養除了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之外,還可以在課后練習及課外活動中加以培養。
練習可以采用抄寫、仿寫、改寫、積累等方式轉化語感。抄寫是讓學生把精彩的段落、優秀篇章照抄下來,目的是使學生積累知識和寫作素材,培養語感,增強鑒別力;仿寫是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和語言應用能力的有效訓練方法,它對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對那些毫無寫作興趣的學生,仿寫是他們寫作的引路人,改寫是讓學生把一個好的段落或一篇優秀的作品,在反復閱讀反復領會的前提下,或局部或整體地按另外的立意,別樣的結構或體裁改寫。通過“三寫”不僅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而且也會促進客觀語言向主觀語言的轉化。
課外活動可開展口述新聞或社會焦點問題,既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又開闊學生的視野;開辯論會來培養聽說的習慣及思維的能力等等。通過豐富的課外活動,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強化語感。
這樣,語感在有效的閱讀中得到培養、提高,并能順利地向寫作遷移,這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當然,聽、說、讀、寫訓練是語文科特有的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必須集中力量搞好聽、說、讀、寫的訓練,才能真正落實“雙基”教學的任務,才能真正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感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感技能。
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語感的方法還有很多,例如揣摩句式變換,讀寫結合……教師要因人而異,根據學生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培養其語感,學生也應根據教師指導,加強語感的培養,提高學習語文的效率。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作者單位:浙江臺州市椒江區東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