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教學 情境創設 教學運用
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是情境創設的土壤。興趣是人們積極主動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它是推動學生探究知識的動力,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樂于學習的情緒體驗。學生一旦有了學習興趣,就會對學習充滿熱情,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創設問題時要盡量貼近生活,聯系實際。聯系實際,學生易于理解,貼近生活,看得見,摸得著,易于使學生感興趣,可使學生倍感親切,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問題的設置也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這樣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問題的形式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發現、探索、創新的過程。
一、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是情境創設的養分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信任、尊重和關懷每一個學生,給每一個學生學習、思考、參與表現、成功的機會,教師要熱情鼓勵學生質疑、討論和勇于發表不同意見。對學生的見解,教師不要急于評論,更不要武斷否定,對標新立異的見解,更盡可能地給予鼓勵性的評價。對學生的失誤要持寬容的態度,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盡可能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我矯正。這樣,就會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下,人的智力才能得到最有效的發揮,人的創新意識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激發,人的個性心理特征也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也就由此培養起來。
二、教師的點撥是情境創設的及時雨
在落實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轉變自身角色,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從而努力發揮“輔”和“導”的作用,科學能動地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和探索。當學生在積極學習、認真思考、熱烈的討論中遇到障礙或矛盾時,這時教師的點撥要適時適度,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語言要簡明、含蓄、寓于啟發性。也就是說,教師的工作在于創設情境,使學生達到“憤”、“悱”狀態,再進行必要的講解。
例如,對于初次接觸幾何的學生,利用七年級《數學》下冊中引言的問題4,調動其學習幾何的熱情,培養其對幾何的興趣,可以這樣安排。
首先,創設這樣一種情境。
老師說:“同學們,時光飛逝,讓我們暢想一下10年以后,大家都已大學畢業,正可謂風華正茂,意氣風發,準備參加人才交流會,給自己尋找一個合適的位置。”
第一輪進行面試,第二輪進行筆試。題目是這樣的,要在河邊修建一個水泵站,分別向張村A,李莊B運水,問:水泵站修在河邊什么地方,可使所用水最短?
下面學生開始獨立思考,而后分組進行討論,教師到各小組進行巡視,詢問問題討論情況,回答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約十分鐘后,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
學生甲:在a上取一點C,使得∠ACB=90°
學生乙:過點A作AC⊥a,垂足為C,連結BC。
學生丙:連結AB,作AB的垂直平分線,交a于點C,連結AC、BC。
針對學生不同的答案,教師進行點撥,當到了八年級,學習了軸對稱后,便會輕而易舉地解決這個問題。通過此情境創設,讓學生感受到幾何于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同時也鼓勵學生,為了今后祖國的建設,為了自己生活質量的提高,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學生,一定要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刻苦學習,多動腦,勤動手。相信每位同學一定都能學好幾何。
情境創設,能很好地啟發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思維活動,它是經過了一個從特殊到一般,從片面到全面地認識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新的啟發,而且始終保持著發現、探索、創造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的潛能如花綻放,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河北滄州市東光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