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語文課堂單調沉悶的局面,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作為切入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學習,讓語文課堂重放異彩。
[摘要]語文教學 創新意識 教學設計
一、真實的語文課堂
在目前語文教學中,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教師是知識的“信息源 ”、“真理”的傳播者,學生則是“知識的容器”、“被填的鴨子”,沒有充分獨立思考、學習的機會,這樣的教學阻礙了學生能力的發展,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對知識只能機械模仿,生吞活剝、死記硬背、不求甚解。課后,又陷入大量重復的作業、測試訓練中,學習成了無法解脫的苦役。其結果是學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能博聞強記,但思維的創造力、想象力等綜合素質沒有得到全面發展,或者因不堪重負而厭倦放棄。調查表明,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已經成為中小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滿堂灌”為特征的講析法的弊端也影響著學生學習興趣。具體表現在: 其一是教學中主體客體顛倒,壓抑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觀能動性。教學規律告訴我們,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人,學好語文應該是學生自己的主觀要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情感和智慧主動投入,積極自覺地去閱讀,去思考,去分析,去領悟。語文教師的任務則是啟發、激勵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學習語文。但是,講析法卻讓教師成了課堂的“主人”,而學生則處于一種被動的從屬的地位。
其二是培養的學生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只會死記硬背教師傳授的語文知識,缺乏閱讀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口頭表達和寫作能力。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人的能力是在無數的實踐中,在無數次的失敗和成功中培養起來的,脫離實踐,決不能培養能力。
其三是無助于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能力。葉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倘若今天語文書上的課文依靠老師講解了學生才能讀懂,那么明天學生離開學校,踏上社會后,怎樣去讀懂書報文件資料呢?所以要在中學時代,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
綜上所述,充分說明:以“滿堂灌”為特征的講析法不能適應當前教學改革的需要,應該代之以新型的、科學的自主探究學習法。不改革語文課堂單調、沉悶的局面,將不能給語文課注入新的活力。
二、讓語文課堂重放異彩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便會主動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當成負擔,而且會廢寢忘食,樂此不疲地去干。所以,興趣是推動人去尋求知識和從事工作的一種內驅力。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一種獲取知識的強烈欲望,在這種欲望驅使下,能夠輕松地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自然地由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學習,甚至把艱苦的學習看成快樂的享受。
(一)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
在語文課里體現語文工具性特征的同時,強化語文的人文性特征,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語文課吸引力的一劑良方。
語文學科富含人文因素。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包含著想象、情感體驗、評價判斷等環節。學生應從各種活動中獲得具體而又豐富的美的精神陶冶。語文教師要善于根據語文綜合性、模糊性的特點,挖掘教材中美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這不但能促進學生思想、閱歷、知識、體驗的積累,也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語文教材中審美的內容很多,大致有以下幾點:
1.意境美。自然美景是作家寫作的一大內容。中學語文課本里有毛澤東筆下“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壯麗蓬勃,朱自清筆下荷塘月色的如詩如畫,李太白詩中神仙世界的異彩紛呈,蘇東坡詞里“大江東去”的雄渾壯闊……這些自然美景無不浸透了作家豐富的情感。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讀想法”,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美麗的藝術畫面印入學生腦海,進而體會到作家抒發的濃濃深情。
2.形象美。美的形象指的是教材中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生活圖像。它主要指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美主要美在情操和人格上。美麗而忠于愛情的羅敷,英勇善戰的巾幗英雄花木蘭,《詩經》中溫柔美好的年輕女子,獻身科學的瑪麗.居里……引導學生理解這些人物形象可以直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為通過自己的學習活動認識生活中不可能或很少可能遇到的人物能極大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極大地豐富學生的閱歷,同時激發學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這樣也就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還有一類人物形象雖談不上人格的偉大,但卻凝聚了作家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認識,有很豐富的內涵,如阿Q、祥林嫂、別里可夫等,他們也同樣能激起學生探索的熱情。
3.事理美。領悟事理美是指在審美感知基礎上,對審美對象的意味、內容及象征意義的整體把握和全面占有,是探求審美對象內部聯系的理性認識活動。教材中的許多作品,文情并茂,滲透著極其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讀一讀、議一議的手段,讓學生從中發現、感受、體會、領悟。如魯迅作品中包含的他對人生、社會的獨特體驗和認識,蘇軾、王安石等古人散文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二)樹立創新意識,力求常教常新
大到教法、內容,小到教材中的一個細節、布置的一道作業題,教師都要嘗試著進行創造性發揮,使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樂于接受。比如春節過后開學伊始,照例要寫篇有關寒假的作文,但此類文章已屬老生常談了,如何讓學生有新鮮感?可以讓學生從《啊!春節》、《唉!春節》兩個題目中選一而作,避免了學生的厭倦感。
新課標明確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筆者以為讓學生通過思考問題,培養學習興趣是一個簡單的切入口。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地設法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讓學生敢于問;采用激勵手段讓學生樂于問;循序漸進,指導方法,使學生善于問。再進一步,還要引導學生解決疑問,所謂“無疑教有疑,有疑教無疑”。這樣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校真正成為學習的場所。
(三)精心設計教學高潮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以及學生為完成學習任務而進行的各種思維活動始終不斷地進行著。可以說,它是一個動態的流程。另外,從心理調節的角度看,高潮能激發興趣,提高吸引力,更多地利用學生無意注意,消除疲勞感,有時甚至可以純粹為了調節情緒與氣氛也設計高潮。高潮常見的是課堂氣氛熾烈昂奮、創造性思維火花撞擊、迸發、跳躍。高質量的高潮設計,就是思維品質的提高。另外,有時學生心領神會,“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靜場,也是教學高潮的一種境界。
改革語文課堂的單調、沉悶已刻不容緩,但也不是朝夕之功。作為一線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古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不斷學習、銳意改革、勇于實踐,并能善于積累、不斷總結,才能有所進步有所建樹,語文課堂定會重放異彩。
(作者單位:甘肅涼州區東河鄉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