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一度處于低谷的中等職業教育,隨著國家教育政策的支持,迎來了新的發展期機遇。然而隨著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把握這個機遇的關鍵就要改革傳統中等職業教育教育模式,利用好當前教育國際化帶來的積極影響。本文從教育國際化的角度,來分析中等職業教育如何在改革的同時適應國際化形式。
[摘要]中等職業教育 教育國際化 培養目標 人才素質
我國職業教育曾有過發展的黃金時期。上世紀90年代后期,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數開始逐年遞減,大批中等職業學校通過升格、兼并調整聯合后升格組建高等職業院校為出路,導致中職教育資源的流失。為此,在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2010年以前,原則上中等職業學校不再升格為高等職業院校或并入高等學校,來穩定中等職業教育資源,同時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教育事業的三大戰略重點之一。從此,中等職業教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此時,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它的發展必須通過教育國際化,培養出適應國際化需要的人才。
一、中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內涵
通俗地說,教育國際化主要體現為各國和各地區的教育在辦學理念、功能設定、運行機制、管理方式、教學內容與方法等方面的溝通、交匯與整合,以及教學資源的共享等。在中等職業教育的國際化進程中,要體現:
1.培養目標的國際化
職業教育擔負著直接向企業提供實用型人才的教育功能,其社會職能決定了在全球化經濟的推動下,伴隨企業的國際化,必然存在一個將職業教育向國際化轉型的問題。實踐證明,勞動者的素質和創新能力不高,會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增強競爭能力的瓶頸。因此,教育國際化過程中,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2.教育體系的國際化
直接面向經濟主戰場的職業教育,立足區域經濟才有發展根基,面向國際辦學才有活力。《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建立滿足人民群眾終身學習需要,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自主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等職業學校在國際化大氣候下,要改變原有的辦學理念,打破原有的國內運行、地區運行的小圈子,建立一系列與國際共辦、聯辦的等多種模式,加深中職教學辦學的國際化力度。
3.教育教學模式國際化
這是教育國際化的核心。良好的教育模式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檢驗教學體制合理與否的體現。過去,我國中等職業教育一直實行“終結性”的教育模式,以勞動者勝任某種崗位為出發點,因此,從專業設置到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對就業目標有著很強的依賴性,淡化了素質的全面培養,弱化了學生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人才需求的國際化決定教學模式的設計要從知識教育向能力教育,從階段教育向終身教育,從就業教育向創業教育傾斜。
4.職業教育資源國際化
教育國際化可以獲得機會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最佳的資源配置,而良好的資源配置是實現教育國際化的保障。職業教育資源,包括人才(師資)、資金、管理、教材和信息等等,通過擴大和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取得發展所必需的資金、技術、人才,加快教育的國際化進程。
二、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國際化化的素質表現
從人才觀的角度,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對人才素質又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知識結構上,應具有“博”與“新”的特征,即有廣泛的學科知識。還要了解學科的前沿動態,有不斷更新的知識視野與勇于創新的學科意識;能力結構上,應具有全面與綜合的特征,即不僅應有掌握、探究、運用知識的能力,還應有社交、組織、管理等能力;品德結構上,應具有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特征,即不僅應有仁、義、誠、達、遜等傳統美德.還應有公平、信任、合作等現代品質;個性結構上,應具有立已與立人相結合的特征,即不僅要能夠自立、自主與自強,還應有開放、合群、熱情等特征;審美結構上,應具有高尚的情趣與情操,以及欣賞美、鑒別美、創造美的能力。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要基本保障下面幾種素質應對國際化人才市場的需求。
1.語言和計算機應用能力,這是獲得“博”與“新”知識的重要途徑。良好外語交流能力是參與國際服務領域的鑰匙。計算機應用能力,可以收集閱覽全世界的文化信息,了解全世界發展動態。這些信息是保證與世界同步發展的紐帶。
2.國際理解能力,是綜合、全面能力的保障。國際理解這個概念源自194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首屆全體大會上提出了國際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的構想。它教授人們和平、尊重他人、公正、寬容、誠實、團結、負責等價值觀念。要求促進各級教育中的和平文化與跨文化理解。形成從全人類利益、全球觀點出發考慮問題,理解國際社會、關心和寬容異國文化的品性和風貌。擁有這樣的品行,才能從容面對國際化環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3.對國際化影響的鑒別能力
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正處于少年期向青年初期過渡的階段,在這一時期,他們的身體成長迅速,獨立意識,自主意識增強,心理問題凸顯,個性發展要求強烈,國際化帶來的影響良莠不齊,培養學生對于客觀認識經濟的國計劃帶來的影響,積極引導出現的心理問題,是決定他們健康適應國際化社會的關鍵。
三、中等職業教育應對國際化的途徑
1.以交流與合作項目為載體,提高師生的國際化素質
中等職業教育要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促進教育國際化。首先以人員的流動、交流與合作為載體,積極拓展和充分利用國際空間。從打造一只業務精干的具有國際化品質與實踐經驗師資隊伍開始,通過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學生交流,合作科研、聯合培養學生等活動,將國際化的影響送到學生中間,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本專業的國際化標準,國際化素質要求。
2.課程國際化為核心,推動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改革
課程國際化國際化活動在實踐中的核心內容。實施課程國際化,要做好課程分類,提出不同課程的國際化發展目標,要開發靈活多樣的國際化課程形式,保證知識結構新、博、實,滿足新的行業、專業、工種和職業群出現的需求。根據市場需求提供相應課程服務和技能培訓。職業技能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關鍵和優勢,增加實踐環節,是實現學習與就業零距離的關鍵。通過國際交流,實訓基地擴大到全球范圍。職業教育模式終生化設計,提高了受教育者更新知識技能,應對轉變職業的能力,也延長了職業教育本身的壽命,豐富了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
3.研究國際教育發展的市場模式來應對國際教育競爭
教育發展的市場模式的運作是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國際化自身發展的需要。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教育是一種產業的觀念已逐步為人們所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國際化要與國際教育產業與市場相匹配。把握教育發展的市場模式給中等職業教育的挑戰。這樣讓國際競爭為教育改革創新添加動力,為中等職業教育在國際更廣闊的環境中的生存積累基礎。
4.處理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是成功國際化的關鍵
教育的本土性要求各國、各地區各層次教育在國際化進程中重構具有獨特個性的民族教育特色。教育的國際化,意味著教育國際交往實踐的整體關聯性增強,并不意味著教育的地區差異、民族特色就會因此而消失。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要求其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同時,也強調其具有強烈、濃厚的民族情感和鄉土氣息,以中華民族的獨特人格魅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有所作為。我們倡導的國際化不是要盲目地引進國外教育的一切,也不是要盲目地排斥國外教育的一切,而是要研究業已存在的教育國際化現象,要研究國際教育領域的新觀念、新經驗、新情況、新動向,從中學習和借鑒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分析我們自己固有的優勢,運用在國際化進程種的經驗和教訓,與國際教育領域的新東西相結合,進行教育創新,把教育國際化作為一個重要手段,帶動或推動我們的教育走向現代化。
我國在參與全球化的進程中,為適應全球化經濟對人才的需求,需要通過教育的國際化,來提高我國人力資源的國際化素質。展望中等職業教育的未來,它經過國際化的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必將為經濟社會發展輸送多層次人才、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舞臺上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利民.教育國際化與教育創新.人民教育,2003, (23).
[2]郭耀邦.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時代調整[J].教育與職業,2001,(2).
[3]關晶.國際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趨勢及借鑒.職教通訊,2002,(8).
[4]葉有澄.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目標多元化探索.教育導刊,2004,(13).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