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數學教學狀況不容樂觀,存在著許多問題:生源質量差且參差不齊,教學方法單一、傳統,數學與專業課教學嚴重脫節、缺少與職業融合。本文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培養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實行分層次教學、精講多練,改變教學方法,將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展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摘要]中職數學 教學現狀 存在問題 改進措施
中等職業學校的數學教學不同于高中數學教學,中職數學作為學習其它專業理論和技術的工具,其應用極為廣泛。數學除了為專業課教學服務之外,在提高學生素質方面還有兩個重要的作用:一是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知識與能力基礎,使學生具備較強的發展潛能;二是為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完善的人格奠定知識基礎。然而,中職數學教學狀況不容樂觀,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從學生狀況看。生源質量差,學習基礎薄弱、參差不齊。很多學生對理論學習的理解、接受能力都比較弱,他們既沒有最基本的數學基礎,又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知識比較零碎,不能把前后的知識點銜接起來,隨著教學難度的逐步增加,不懂的內容越積越多,久而久之,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形成了惡性循環。另一方面,學生在思想上的放棄,產生數學無用論。不少學生不僅數學成績差,更為可怕的是他們從進入中職來學習的那天開始,就認為可以不學數學,數學對學習技術沒有什么用處。這種思想導致許多學生不用心學數學或根本不學數學。
2.從教學內容看。在教學計劃中,數學課與專業課設置界線分明,內容自成體系,缺少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事實上,專業課中很多地方用到數學知識。學生知識面窄,知識之間不易遷移,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達不到人才培養的目標。數學課程的內容設置沿襲普通中學教育課程的設計或者直接搬用,普教色彩較濃,基本是單一的學科性課程,不能體現中職教育的特色,忽略了職業教育的功能。
3.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數學教學與專業課教學嚴重脫節,缺少與職業的融合。這樣就導致了學生學習目的性不明確,對所學數學知識不知道要用在哪里?數學上的知識與專業要求有何關系?學生知之甚少。
4.從教學手段看。數學課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以課堂純理論教授為主,“滿堂灌”現象普遍,教學輔助手段缺乏。偏重于傳統的教學,注重知識的記憶,依賴于書本教學,強調記題型,背公式,讓學生死板地生搬硬套。由于中職學生的生源決定了學生的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對現有基礎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產生排斥和懼怕心理,學習被動。據問卷調查發現,70%的學生沒有主動學習數學的愿望。
二、提高中職學校數學教學效果的措施
1.培養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創設問題情景、巧妙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決問題,教師要學會創設情境,把教科書的知識轉化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幫助學生自己建構知識。例如,在學習“排列組合”一章中的“組合”一節內容時,先給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有4位同學互相通信,一共寫了多少份信?
這一下子就將所有同學的興趣調動起來了,有的同學拿起筆在草稿紙上畫圖示統計找答案、有的四人一組進行互相數數來找答案。
重視動手實踐活動,“寓教于做”,調動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內容設計一些實踐活動,將教學內容融于學生的活動之中,讓學生親自去做,不但能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排列”這一節課的時候,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有3名男生和3名女生排成一隊,其中一名女生既不站排頭也不站排尾,問共有多少種站法?
讓學生按照題目要求出來6人站一下。課堂氣氛馬上活躍了,學生們紛紛要求自己排隊親自站一下。學習該部分內容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思想,教學設計時,心里想著學生,盡可能創造出有利于學生參與并創造學生參與的機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實行分層次教學,精講多練。教師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認知目標和能力目標上的要求有所不同。在分層次練習中,先提出簡單問題讓成績中下的學生回答或來黑板板演,及時講評。因為題目簡單,正確率高,適時進行表揚,可以激發他們做下一層次的動力。然后,逐漸加大難度。這樣可使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
3.改變教學方法。固定的、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往往使學生漸漸失去新鮮感和興趣,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數學課充滿期待。數學教學中,還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為數學教學增添活力。此外,在教學中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方法。
4.把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相結合(聯系實踐)開展教學工作。這就要求教師盡可能了解專業,多結合專業實例講解數學,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在數學教學中,應針對不同專業而選擇相應的實例。現以財會類專業為例加以說明。對財會類專業的學生可以著重列舉一些買房分期付款、銀行利息問題、存款計息、投資收益以及數學在稅收、購物決策、保險等領域中的應用等內容。例如,在學到“等差數列”這一節內容時,授課前,我先讓學生去銀行了解儲蓄業務,包括存款種類、存款利率、利息算法等。讓學生明白,到銀行存款有很多種選擇,具體選擇什么樣的方式,要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通過計算來確定。授課時,筆者先給出了下面這樣一個題目:
如果你到銀行參加零存整取儲蓄業務,每月存入1000元,月利率按單利0.5%計算,一年后取出本金和利息的和是多少?
先讓學生計算出每月的本利和是多少,計算如下:
第一個月:存入1000元,計利12個月,到期本利和是1000+1000×5%×12=1060元
第二個月:存入1000元,計利11個月,到期本利和是1000+1000×5%×11=1055元
第三個月:存入1000元,計利10個月,到期本利和是1000+1000×5%×10=1050元
………
第十二個月:存入1000元,計利1個月,到期本利和是1000+1000×5%×1=1005元
如果把每月的本利和構成一個數列,讓學生觀察這個數列的特點,他們大多數人能發現這個數列中,相鄰兩月到期要本利和之差相等。于是,給出等差數列的概念。
通過聯系實踐授課,學生對等差數列、公差的概念都有了直觀的理解,對等差數列求和公式的推導印象也很深刻,比單純的理論授課要好得多。
對于其它專業,如化工類、種植類專業的學生在授課時,可列舉農藥配制問題;對計算機類可列舉一些網絡公司市場占有率的問題;對機電類學生可列舉一些舊設備改造問題,等等。
將數學的教學內容與專業的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實用性,讓學生知道數學能為我們專業課服務。在實踐教學中,首先,學生白了為什么要學數學,數學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其次,還培養了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習慣。通過這種教學,學生慢慢地由害怕數學變得喜歡數學,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因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甘肅會寧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