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自閉癥兒童的分析,從對他們進行教育康復入手,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及相關的研究,提出一些自閉癥兒童的教育康復的原則,并提出教育康復的建議。
[摘要]自閉癥 教育康復 原則與建議
一、自閉癥的定義
“自閉癥”又稱“孤獨癥”。一種發生于3歲前兒童的較嚴重的發育性障礙。這是由美國精神病醫生肯納(Leo Kenner)于1943年提出。其發生與社會環境沒有關系,主要臨床表現有:(1)社交困難。患兒特別孤獨,缺乏與他人的情感交流和對父母的依戀,對外界刺激無動于衷。(2)言語發育遲緩。社會交往中很少使用言語,即使使用也多為模仿言語、刻板言語,有的代詞顛倒、言語奇特、言語的可懂性差。(3)刻板或儀式性行為。強迫堅持行為的同一格式,若改變則產生強烈的焦慮反應。病因尚無定論,可能性與器質性因素及家庭環境雙親人格有關。治療有藥物治療、行為治療、游戲治療等。
另有學者將自閉癥兒童定義為“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示出的溝通、社會互動、行為及興趣表現上有嚴重問題,造成在學習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困難者。”
二、自閉癥兒童的教育康復
1.教育康復的定義
“教育康復是殘疾兒童全面康復的基本途徑。通過教育與訓練的手段,提高殘疾者的素質和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智力、日常生活的操作能力、職業技能以及適應社會的心理能力等方面。”
教育康復是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針對個體,克服各種不利因素,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它更接近兒童的心理特征,是他們成功融入社會的必要條件,其目的在于為今后的生活打下牢固的基礎。
2.自閉癥兒童教育康復的必要性
“在大部分的調查中,自閉癥的發生率大約是一萬人中四至十人。WingGould于1979年在Camberwell地區進行的調查中并有三個主要癥狀的兒童在一萬人中占二十一人。
在美國、日本、法國等國家進行的調查結果也基本一致。據此,我們幾乎可以認為世界各國或各地區皆有自閉癥發生”。這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
1959年11月2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兒童權利宣言》中確認,“兒童的家長和社會、公眾事務當局有責任為處在困境中的兒童排除困難并給予特殊照顧”。1989年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強調:“每個兒童無論貧富,都應受到特殊關照”。
在教育康復的幫助下可以使自閉癥兒童的殘存功能和潛在能力獲得最大限度的發揮,使他們的身體、精神和適應能力,獲得最大限度的改善或恢復。目前世上沒有治療自閉癥的特效藥,也沒有一種辦法能徹底治愈自閉癥,但通過一系列教育康復訓練減輕其病癥,自閉癥兒童可以接近正常或回歸到主流社會當中。因此,自閉癥兒童的教育康復不僅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責任。
3.自閉癥兒童教育康復的原則
(1)重視早期干預和早期教育
“早期干預可以概括為二早:早期發現與診斷;早期教育與訓練。現在許多國家從殘障兒童的早期教育立法到各種早期干預實現,都貫徹“起步越早越好”的原則。”
對于自閉癥兒童來而言,早期干預和早期教育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補償、矯正已經存在的發展缺陷。因為在障礙發展的早期,器官的功能及行為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通過早期干預可以“搶救”和保存殘疾兒童的殘存能力,使之建立或保持相應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學齡前期有許多發育的關鍵期,抓住這些關鍵期進行智力開發、語言發展、人格塑造等,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對進行自閉癥兒童早期干預和早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及時糾正原則
在教育康復過程中,自閉癥兒童出現錯誤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錯誤需要及時糾正,不能任其得到練習和強化,因為‘錯誤’一旦被鞏固,需要花費比獲得更多的努力才能糾正。”因此,要對自閉癥兒童經常出現的一些錯誤的言語、行為習慣以及生活習慣方面的給予及時糾正。
(3)實用性及循序漸進的原則
自閉癥兒童的抽象思考能力有缺陷,要盡量通過實物幫著他們理解與獲得有用的溝通技巧,所以在導自閉癥兒童教育康復時要以生活用語為優先。
(4)適當懲罰與及時強化原則
對自閉癥兒童的偏激的不良行為應該采取限制的措施,進行適當的懲罰,而比較嚴格的限制措施主要針對有危險動作的兒童而言。懲罰不是目的,它應該與及時強化相結合,懲罰他們的不良行為,強化他們的積極行為,甚至強化他們所不具有但是對于成長是很需要的行為,使他們能更好的發展。
三、自閉癥兒童教育康復的建議
1.避免固定的教育康復方式
自閉癥兒童有某些固定行為的特性,所以盡量使教育康復多樣化,不分時地進行教育康復教育。自閉癥兒童經常是不主動開口說話,接觸新鮮事物的欲望和能力較弱,而且經常有固執行為。要善用他們的固執行為,設計與行為有關聯的活動,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與參與康復的積極性。
2.系統性與差異性相結合方法
要有效教導自閉癥學生,一般需要在有系統的環境下安排活動。由于自閉癥學生在理解、溝通、認知等各方面一般都有困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行為模式及背后的可能成因,訂立初步的教學方案。不過,即使是最周詳的計劃,在推行時也會受一些變數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扮演詮釋者的角色,并經常制定個別教學策略,以配合學生的需要,協助他們解讀不同環境下的規則和掌握恰當的行為模式。
3.進行引導式教育,強化良好的行為
引導式教育是一種集體的、游戲式的綜合康復方法。游戲性和興趣性的活動方式,是自閉癥兒童獲取知識、認識世界、了解自我的最好途徑,他們可以在游戲中按照自己的愿望、能力和水平去模仿成人的活動,發展他們的興趣,當他們有良好行為出現時教師或家長應當適當的強化,使他們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應當立即為他們提供協助,以防問題惡化。
4.教育康復與藥物治療相結合
教育康復對于自閉癥兒童行為矯正有很好的作用,以及在克服他們焦慮、自責、急躁情緒等方面也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對于一些個別癥狀教育康復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而借助于藥物方面的治療,卻能很好的促進自閉癥兒童的康復,因此就需要從整體觀念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藥物治療與教育康復相結合。
參考文獻:
[1]樸永馨.特殊教育辭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2]許天威.新特殊教育導論[M].臺北: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
[3]樸永馨.特殊教育辭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4]片成男.兒童自閉癥的歷史、現狀及其相關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9,(1).
[5]陳云英.2004中國特殊兒童教育權利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王雁.早期干預的理論依據探析[J].中國特殊教育, 2000,28(4).
[7]方俊明.特殊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