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志是指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培養兒童堅強的意志,對其以后事業的成功,具有重要意義。自我控制是個體抑制和調節自身沖動的能力,是兒童社會化中的重要內容。參考心理學界對自我控制的研究,以培養兒童的意志品質,對提高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摘要]自我控制 心理機制 兒童意志培養
在心理學中,意志是指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現象。它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中產生,也是隨人類不斷深入地認識世界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意志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最突出的表現,也是人和動物的本質上區別的特點之一。古今中外,學有成就和對人類歷史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無一不是經歷諸多磨難,靠自己的意志取得成功。我國心理學工作者在超常兒童的追蹤研究中,發現他們具有堅強的意志,為了解決一個難題,顯示出超越他們年齡界線的驚人毅力。可見,培養兒童堅強的意志,對其以后事業的成功,具有重要意義。
從上世紀70年代Mischel在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所做的幼兒延遲滿足實驗開始,心理學界開展了大量的關于兒童延遲滿足、自我控制的研究,這些研究在揭示兒童的延遲滿足、自我控制機制的同時,也為我們培養兒童的意志提供了依據。從定義上看,自我控制是個體抑制和調節自身沖動的能力,是兒童社會化中的重要內容。延遲滿足是指個體甘愿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屬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個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現。從意志行動的過程和基本特征來看,自我控制與延遲滿足是意志的主要心理機制。首先,意志行動是有目的的行動(即想好之后才行動),這需要人能擺脫眼前的利益而服從于長遠的利益;其次,隨意運動(受意識調節和支配的行動)是意志行動的基礎,這需要個體抑制和調節自身沖動的能力;其三,從意志的心理過程(確定決定和執行決定)來看,不能放棄眼前的利益而服從于長遠利益,就不可能確定目的,而不具備抑制和調節自身沖動,就不可能執行決定。因此,參考心理學界對自我控制的研究,以培養兒童的意志品質,對提高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自我控制的心理機制
在對兒童自我控制機制的早期探討中,心理學中的精神分析學派、認知發展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從不同角度對自我控制的心理機制的研究,拓寬了人們對自我控制心理機制的理解。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當代心理學家對兒童自我控制心理機制的解釋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和細致。以下是當代心理學家對自我控制的心理機制的探討。
Gifford認為自我控制本質上是個體在具有不同價值的行為中進行選擇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大腦前額葉及其工作記憶系統和情緒的動機系統是個體在意識層面進行選擇的主要機制,兩種通過給可供選擇的行為進行不同形式賦值來發揮作用。大腦前額葉及其工作記憶系統的功能使人類具備了更高抽象水平的加工能力,這使個體有可能從行為即時報酬的顯著特征中暫時的分離,可以考慮在有限的將來發生的事情,從而降低當前環境中事件或即時滿足行為的價值。與工作記憶系統以抽象的方式考慮行為的價值不同,情緒系統傾向于以個體的親身經歷和體驗為基礎賦予行為相應的價值。這樣,在行為選擇過程中,一方面,是工作記憶系統使得個體有可能以抽象的方式考慮并傾向于選擇將來價值更大的目標,另一方面,是情緒系統傾向于忽略單純的抽象事件而選擇更具情緒價值的即時滿足行為,相互沖突的選擇導致了在特定情境中自我控制問題的產生(即所謂意志薄弱的問題),個體只有克服情緒動機力量,才能避免選擇可以滿足即時需要的行為,從而表現出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
Mischel將自我調節功能以及及相關的注意控制機制看作是構成個性系統的特殊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使個體抑制沖動、制定計劃以有效應對個體的沮喪、恐懼和沖動行為傾向。Mischel指出在個體自我調節過程中有兩種控制系統:熱系統和冷系統。熱系統主要指以杏仁核為基礎的情緒系統,它促使個體產生接近——回避或攻擊——遠離的反應,而冷系統是海馬為基礎的認知系統,它推動個體進行反思和認知調節。個體自我調節的有效性取決于冷系統的激活程度以及能否抑制熱系統的活動以降低情緒喚醒水平。Mischel認為,注意控制是個體的一種一般的自我調節能力,它有助于降低個體在各種高情緒情境中喚醒狀態以及個體對沖動性行為的控制。
Kuhl將個體的自我控制過程解釋為個體放棄以情緒偏好為基礎的選擇和使用意志策略促進以認知判斷為基礎的選擇的過程。Kuhl將意志界定為一系列解決沖突的機制和策略。Kuhl區分了兩種模式的意志過程: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其中,自我調節是以民主方式為主要風格的自我整合過程,而自我控制則強調權力的自我管制過程。偏好自我調節模式的個體傾向于追求自我設定的目標,并將目標與自身的需要、預期和習慣進行有效的協調,而偏好自我控制模式的個體則傾向于忽略自身的喜好而自愿地接受他人提出的目標。
從上述關于兒童自我控制的近期研究,我們可看出:在個體自我控制過程中,認知系統和情緒系統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它們相對獨立地對個體的行為為選擇過程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個體最終的選擇取決于兩個系統交互作用的結果;其次,個體在控制或調節過程中所使用的不同技能將影響個體的認知和情緒判斷的過程和最終的選擇結果,個體能否成功地控制自己行為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個體所采用自我調節策略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二、關于培養兒童意志的策略
1.加強目的性教育
想好后才行動,是意志目的性的重要體現。如何加強目的性教育,即如何使兒童能擺脫眼前的利益而服從于長遠的利益,Gifford的分析及一些實證研究提供了根據。如前所述,工作記憶系統使得個體有可能以抽象的方式考慮并傾向于選擇將來價值更大的目標。實證研究也證明了Gifford的分析:在自控研究中的時間不一致偏好現象(即個體會放棄在第30天得到較小的報酬而選擇在第31天得到較大的報酬,但當個體可以馬上得到較小的報酬時,他們卻不愿意等待一天以得到更大的報酬)表明,自控問題不僅與現在或將來的時間因素有關,而且與呈現給個體的不同選擇所導致結果的不同抽象程度有關。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理解抽象事物的能力也有所增長,使我們可以通過語言講述的方式對兒童進行目的性的教育。但對年幼的兒童來說,其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對其進行目的性的說理教育也必須形象化。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講故事并討論的方式是一種形象化的目的性教育。如講述如下故事:小冬不喜歡上學,每天都要在他父母的催促下才去學校。上課時,一點也不專心,只顧玩自己的東西。對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認真做,常不按時完成。回到家里,總是長時間守在電視機旁,需要父母反復催促才做作業。對比較難的題,要么讓父母告訴他,要么就空在那里,不動腦去思考。結合事例,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小冬眼前總想怎樣(眼前利益)?好不好?為什么?應怎樣做才對?為什么?對將來有什么好處?
2.組織實踐活動,以取得意志鍛煉的直接經驗
根據Gifford的分析,與工作記憶系統以抽象的方式考慮行為的價值不同,情緒系統傾向于以個體的親身經歷和體驗為基礎賦予行為相應的價值。Kuhl指出:與不切實的目標相比,更具現實性的目標更容易被個體理解和記憶。也就是說,在組織實踐活動時,要善于把具體活動與遠大有機聯系起來,設立的每一項具體目標要恰當。同時,如Gifford所言,說理教育必須以個體的親身經歷為基礎,才會有成效。如正確對待挫折的教育。挫折是個體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障礙或干擾,個人行動目標不能達到,需要不能滿足時的情緒狀態。當一個人把自己所要達到的標準定得過高,超過了實際的能力,就很容易產生挫折感。一般而言,兒童由于身心發展和社會閱歷等的限制,還不能對自己和社會有清楚的認識,他們的目標期望值往往比較高,挫折是兒童在生活和學習中常遇到的問題。他們遇到的挫折超過自己的承受能力,在心理上會極為痛苦,甚至會導致各種疾病的出現。因此,結合兒童的親身經歷以提高其挫折的耐受力,是心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挫折教育的形式有許多,以下可供參考。如短劇表演,學生甲問路時不講禮貌,結果找不到路;學生乙問路時很注意禮貌,結果很快就找到了路。表演完后,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學生甲找不到路而學生乙很快就找到路?學生甲怎樣問路才能很快找到路……這樣把長遠目標(禮貌教育)與兒童的某些親身經歷(問路)結合起來,長遠目標易被接受,兒童也能受到挫折教育。
3.加強意志的自我鍛煉
在Kuhl的行為控制理論中,自我調節者不僅能夠幫助個體抵制誘惑而且同進強調滿足個體的需要。因而自我調節成為Kuhl備加推崇的意志模式。該模式強調,提高個體確立自我整合目標和靈活運用意志策略解決沖突的能力,也為更好地理解個體自我控制的心理機制提供了根據。Mischel認為,個體的注意分配和控制策略會影響熱系統和冷系統的激活程度,對誘惑物的關注如想象糖果的香甜傾向于提高熱系統的活動水平;而運用唱歌、自言自語或干脆睡覺等分散對誘惑物的注意則可以促進延遲滿足。Kuhl所言的自我調節者比自我控制者更能自控,因而意志力也更好。因此,加強兒童意志的自我鍛煉,比通過獎罰來讓兒童自控效果更好。Mischel的研究為如何加強意志的自我鍛煉提供的根據——使用注意策略。如在心理教育中使兒童學會控制憤怒。教師可說明控制憤怒有一種方法是注意力轉移法:當我們感到憤怒時,我們不能和同學吵架,但我們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如我們可以和其他同學一起玩,去踢足球,去看電影等;時間一長,就會忘掉我們的不愉快,憤怒也就慢慢平息。除此以外,教師還可組織兒童進行注意力集中的訓練。教師將花瓶放在講臺上,全班同學坐好。教師講解訓練方法,學生按要求做。學生先仔細觀察花瓶和花5秒鐘,然后閉上眼睛,努力回憶花瓶和花的形象。如果回憶起來的形象不是很清楚,就睜開眼睛看看,再閉上眼睛努力回憶,如此重復幾次,直到回憶的形象清晰為止。在腦子里十分清晰地呈現花瓶的形象,保持這種狀態,不去思考其他任何東西。通過這種訓練可以有效地鍛煉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當需要的時候,兒童就可以用這種方式迅速使自己進入平靜的狀態。
總之,從近期心理學界對自我控制的心理機制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內化規則,發展自我控制能力是個體社會化的一個重要目標。但我們也應看到,一定的自主性和獨創性也是個體發展所必須的。這也意味著,只有當個體具備了在需要和必要的時候才去自我控制的能力,行為的選擇才是有意義的。這也是我們以后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桂平,陳會昌.兒童自我控制心理機制的理論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04,(6).
[2]楊麗珠,董光恒.3~5歲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結構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4).
[3]葉奕乾,何存道,梁寧建.普通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廣東韶關學院韶州師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