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體育教育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和當今社會文化趨向的詮釋方式,已經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現代體育教育理論是審視體育教育現代化,教育觀、知識觀、師生觀、課程觀及評價標準的新視角。在反思現代性的歷史背景下,有助于我們對體育教育現代化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產生新的理解和詮釋。
[摘要]體育教育現代化 教育觀 課程觀
體育教育現代化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就是強調體育教育的全面性和基礎性,是以培養學生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能力和習慣為主導的思想。
一、體育教育現代化的知識創新觀
人類文明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其基本動力是人的創造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體育教育現代化提出了新的創新觀,要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變接受式教育為創新式教育,變知識再現型學生為知識發現型學生,變學生的適應性學習為創新性學習”。它體現了現代“人作為知識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受體,對于形成他的生活的社會文化現實及其改變現實之能力的深刻意識”的創新觀。實施創新教育是搞好體育教育的關鍵,過去的體育教學把學生視為灌輸知識、技能的器皿,因而特別重視強制在體育中的作用,“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不足;復制有余,創新不足”。這就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壓抑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從而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學生的厭學情緒上升,創造力自然下降。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應給學生的學習留有余地,營造一種平等、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充分參與和領略身體運動與鍛煉的價值,這樣才能挖掘其潛力,激發學習和探求新知識的欲望,使學生愿學、樂學,誘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另一方面,必須注重體育觀念的創新,觀念是思想的意識基礎,體育教育的現代化,最重要的是教育觀念現代化,只有更新人們的觀念,才能保證和推動體育教育現代化的進行,才能保證“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實現。
二、體育教育現代化的師生觀
體育教育現代化在體育教學組織與方法方面提出了新的師生觀,強調要從“以教師為中心、剛性組織和統一活動”的舊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組織形式靈活多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選擇性學習”的新模式,這一模式與后現代“去中心和等級”的師生觀相吻合。在體育教育的現代化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應改革過去以自我為中心的單一的灌輸式教法,改變過于以注重講解、示范的教學形式,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個人的選擇與參與,提供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進行選項教學;另一方面,要提倡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選擇學習和合作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和學會運動知識和技術。體育課程應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過程:一方面,教師通過高度的責任感,高超的體育技藝去塑造學習主體,幫助學生展現學習目標和完成目標;另一方面,學生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掌握學習主動權,學會學習、學會鍛煉、學會評價,全面實現學習目標。在體育教育過程中,師生作為活生生的人應該相互敞開,相互傾聽,相互包容,師生不再是一種絕對服從式的聽命和練習,學生在沒有任何強制的條件下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獨立性,盡情享受體育的樂趣和魅力,體育教學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種合作的游戲。
三、在體育教學中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體育課上關心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僅是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要求,也是衡量體育課質量的重要指標。體育教學中的學習環境有兩類:一類是顯性的學習環境,另一類是隱性的學習環境。顯性的學習環境包括場地、器材、教具、學具及其布置、安放和使用,以及教學過程中的實物情景;隱性的學習環境包括師生、學生之間的心理影響以及教學中的模擬情景。在一堂課上保持和諧、民主的氛圍是學生汲取知識的最佳環境,如果學生厭煩體育課,那么,無論怎樣也學不會有關的運動技能。課堂上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情況不斷調整內容、教學方法,如果一節課死氣沉沉,就很難說是一堂好課。連上4次課的雙杠支撐擺動,一個一個地讓學生練習,學生肯定嫌煩。同樣,發展上肢力量,換一種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行不行?能否以游戲的形式進行?舉行連續的接力游戲,效果應該更好。再如,我們都知道跑步能提高身體的綜合指標,增強體質。可每個學生都喜歡跑步嗎?如果連上幾次長跑課,學生肯定嫌煩,我們能否設計一些游戲,改變跑步的環境和方法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其厭煩心理,使其體會到體育的樂趣。
四、加強體育基礎知識教育與實踐相結合
大學生對事物有著極大的好奇心和積極參與的興趣,這使他們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在體育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和加強體育基礎知識的教學,并使理論知識的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結合體育運動中出現的實際問題,講明引發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手段,讓學生身臨其境地知道其因果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從中明白道理,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過他們自己的親身體驗,感知用進廢退的原理,知曉體育運動的奧妙所在,誘發和激起學生們的求知欲,明確體育學習的目的和任務,引導他們積極投身到體育教學中去學習知識、技術和技能,逐步提高體育學習的責任感和培養終身體育健身的意識,為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培養終身健康意識,注重體育能力的培養
高校肩負著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的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大學教育中能否使大學生形成終身健身的意識,養成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培養和提高他們的體育能力,使之終身受益,關鍵在于他們在學校所接受的體育教育是否成功。因此,體育教師應該不斷地學習、提高和拓寬自己的體育科學知識和其他相關文化知識,具有淵博的知識和強健的體魄,為人師表,率先垂范,努力成為大學生的良師益友。在教學中應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充分運用體育本身的魅力去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合理地采用各種有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千方百計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其興趣盎然地渴望參與,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認知,逐步學會和掌握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培養體育健身的意識,養成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并從體育健身的鍛煉中體驗身體受益的快樂和成就感。從而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仍能重視參加體育運動,擁有終身體育健身的意識,能夠保持不間斷地參加體育鍛煉,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能身體健康地為祖國的建設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周洪宇,廣少奎.“陽光教育”論[J].中國教育學刊,2004,(1).
[2]曲宗湖,楊文軒.現代社會與學校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3]曹莉.“和樂體育”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一種新嘗試[J].體育學刊,1996,(3).
[4]宋晉勇.談談如何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到體育課教學中[J].體育科學研究(論文集),2004,(9):222-223.
[5]靳周祥.關于大學體育課的改革與思考[J].焦作大學學報,2004,(1):98-99.
[6]李牧.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文化價值取向的構建[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5,(5):37-38.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