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實地訪談法及文獻資料法等對徐州市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態度、動機、時間、內容及相關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建議學校體育工作者應加強對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興趣及技能的培養力度,希望社會和家長多多支持,共同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摘要]徐州市小學生 課外體育活動 現狀與分析
學校課外體育活動是實現學校體育目的任務的一條重要途徑。它與體育課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是學校體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組織形式。小學時期是整個學校教育的起點時期,也是打基礎的重要階段,小學生在課外是否參加體育活動、參加什么類型的體育活動、活動效果如何,對學生身心健康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本文力圖通過一定規模的調查,系統了解徐州市小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現狀及問題,為進一步貫徹實施學校體育有關法規和深化學校體育改革,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采用分層隨機調查抽樣的方式從徐州市煤港路小學、民主路小學、大馬路小學、鼓樓小學、公園巷小學、解放路小學、少華街小學、風化街小學等小學各選擇了四、五年級60名學生進行集體問卷測試調查,無記名答卷,統一指導語,在規定時間內獨立完成答卷。共發放問卷480份,回收461份,有效問卷455份,有效回收率為94.8%。其中男生237名,女生218名。在問卷調查中針對特定群體進行了訪談、實際現場調查、比較分析,并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對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態度
表1是調查對象對課外體育活動的態度,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的態度是積極的,89.7%的同學有興趣參與課外體育活動,74.1%的同學認為課外體育活動對身體有積極的影響。這說明徐州市小學生對體育有較大的親和力,有較高的主觀認知,得益于近年來徐州市教育、行政部門通過政策引導和積極推行市民健身計劃,有效地宣傳了體育與個人健康、體育與社會發展的重要關系,使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認識到體育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不能忽視的是仍有少數同學對課外體育活動沒興趣或認為課外體育活動對身體健康沒有影響,這是一個潛在的體育教育群體,說明學校的體育與健康教育還要加強,應引起重視。

表2是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動機調查結果,可見,小學生從事課外體育活動主要的動機表現在鍛煉身體、娛樂及應對學校的體育考試等,在女生中有不少的參與動機在健美減肥等方面。這說明小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動機是不同的,大部分學生參與的目的在于調節身心健康、娛樂等,是健康的。但也有部分學生主要是應對學校的體育考試及其它目的,這與長期以來形成的“強迫體育”機制有一定的關系,應在體育考試方法和評價標準上加一改革。

2.學生每次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及頻率
從表3可見,絕大部分學生每次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在1小時以下,大部分在30min以下。表明大部分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時間較短,還不足以引起身體機能的變化和體質的增強,應引起必要的關注。從活動頻率調查結果看,經常參加和有時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學生占大多數,且男生參與比例高于女生。同時看出,仍有近20%的學生很少參與課外體育活動。說明還有不少學生沒有達到全民健身計劃提出的每周不少于2次課外體育活動的要求。據實地考察和學生訪談發現,其原因除了與學生的體育意識、鍛煉習慣、鍛煉條件、鍛煉組織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家庭情況及課業負擔、考試壓力對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有直接影響,課業負擔是首要影響因素。

備注:經常參加,每周2次以上;有時參加,每周2次;很少參加,每周2次以下。
3.小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內容分析
表4小學生參加的主要課外體育活動內容情況表明,在調查問卷所列項目中小學生經常參與的項目排序為:球類(乒乓球、羽毛球、籃球、排球等)、跳繩、舞蹈(主要是女生)、跑步、游泳、武術及騎車、社區健身場所項目。男生更多參與的是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活動量比較大、競爭性較強的項目,而女生主要參與的項目除乒乓球、羽毛球活動量比較大、競爭性比較強外,更多參與的是跳繩、舞蹈、踢毽等強度、競爭性比較小,但富有一定娛樂性的活動。這也反映了男生和女生在體育需求方面的差異。從調查結果中發現,一些列入體育教學大綱課時數較多的項目如田徑、短跑、跳躍、投擲等項目卻不為廣大學生所青睞,只有很少的人選擇。

4.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影響因素
從實地調查及訪談分析認為,客觀條件是制約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場地器材等外在客觀原因直接影響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頻率及活動內容。因為小學生年齡較小,所以課外活動的地點主要是住宅小區內,所以家庭及社區硬件條件直接影響了小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情況。同時,課業負擔重使大部分學生缺少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再次,家長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認識及支持對小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有重要影響。
三、結論及建議
小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及進行,很大程度取決于學校、社會和家庭的支持,取決于家庭和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認識及擅長程度。學校體育工作者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群體的實際情況加大相關課外體育項目的培養力度,增強學生參與的能力與興趣,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社區應加強體育鍛煉的硬件建設,滿足不同的體育項目需要;學生家長應配合學校的指導思想,因勢利導,不斷調動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學生也應從“強迫體育”的困境中擺脫出來,主動參與體育鍛煉,增加體育鍛煉時間,提高單位時間鍛煉效率,采取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促進身心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范立仁,顧美蓉等.全國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現狀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0,20(2):7-11.
[2]孫立紅,李書玲.山東省濟南市小學生體育態度和行為的調查研究[J].2007,29(1):74-76.
[3]董杰,刑傳剛.我國與世界體育強國青少年體育與健康發展狀況的分析與比較[J].1999,21(3):94.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市煤港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