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挪威杰出的音樂家格里格作為歐洲民族樂派的代表,懷著無限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將自己的創作活動完全地融入了民族的音樂事業,他的作品始終貫穿著愛國主義情感的音調,充滿了挪威民族民間音樂所特有的個性與氣質。他從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創立了獨特的挪威民族音樂風格,為后世的音樂創作開啟了許多的可能性。作為歐洲民族樂派的代表,格里格的創作無疑在西方民族音樂史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摘要]民族精神 格里格 奏鳴曲
愛德華·格里格(EdvardGrieg,1843~1907)是十九世紀下半葉挪威民族樂派的杰出代表。它是一位有著非凡民族性、創意性的作曲家。祖國的歷史、民族的傳統以及人民的生活從早年起就在格里格的創作想象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抱著對未來的憧憬、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民間歌舞的發掘,創造出了完全屬于自己的獨特的音樂風格。在他的作品中始終貫穿著愛國主義情感的音調。由于他能夠吸收、融匯來自藝術音樂和民間音樂的各種不同成份,故而使得他在十九世紀的西方音樂歷史中躋身于世界作曲家的行列。挪威民族民間音樂的魅力和風格之所以為世界所熟知,都應當歸功于格里格。正是因為格里格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挪威民族民間音樂飛躍國界走向世界。他的音樂為挪威人民贏得了世界的聲譽,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格里格畢生都想創立一種民族音樂的形式,在這一點上他顯然是成功的。
在格里格所有的音樂創作中,沒有比小提琴奏鳴曲更明朗和喜氣洋洋的器樂作品了,雖然他一生僅僅只寫了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但那青春的氣息、無限的希望以及滿腔的熱情都是對此最好的體現。他所創作的這首G大調第二小提琴奏鳴曲(op13),屬于他最好的作品之列,作曲家通過獨特的創作特點充分的體現出了挪威的民族風貌以及濃郁的民族情感。
《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OP13,G大調)完成于1867年7月,格里格僅用了三個星期的時間就完成了。他后來將這部作品獻給了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約翰·斯文森。在經歷了痛失摯友諾爾德拉克以及與摯愛的妮娜終成眷屬這些人間的悲歡離合之后,作曲家體會到了來自身體上和心理上的痛苦。此時已不見了青春時期的那種單純的無憂無慮的歡樂與沖動,取而代之的是用剛強而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特別是當格里格在接過了諾爾德拉克手中的那面挪威民族音樂藝術的大旗后,他便將身上肩負的這份重任化作了堅定的信念和無限的動力。在這部作品中,格里格大量的運用了挪威民族舞曲的因素,并且嘗試著將挪威民族特有的斯普林格舞曲和歐洲圓舞曲的因素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突出了非凡的民族性,在創作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丹麥著名作曲家加德在聽完這首奏鳴曲后曾激動地希望格里格在創作下一首奏鳴曲時挪威味要少一些,而格里格對自己所選定的道路堅定不移,他表示:“正相反,教授先生,下一步挪威味要更多一些。”從這些不難看出,格里格已經真正開始成長為一名名副其實的民族主義音樂家。
《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也是用古典的奏鳴曲式寫成的,分為三個樂章,G大調,前有引子后有尾聲。
引子部分:悲痛的慢板(2/4拍子),G小調。這個引子部分比較龐大,整整用了十九個小節來作為樂曲的開頭,其間小提琴旋律的曲折下行,切分音的延留等都表達出民族的苦難與悲哀,具有強烈的民族特點。但作曲家并沒有沉浸于此,八個小節以后音樂又變得甜美醉人,小提琴的深情脈脈更加深了這一印象,甜美音響的神奇迷人的境界完全溶解了開頭的悲傷。格里格此時引入了他最喜愛也最富特點的創作手法,將挪威人民對歷史的悲痛與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在此碰撞,體現出悲哀與美妙的幻想對比,使音樂形象變得豐富而生動。
第一樂章:快板(3/4拍子)。G大調,奏鳴曲式。呈示部以逐漸活躍的快板開始,六個小節以后就變成了活潑的快板段落。主部主題以斯普林格舞曲型的生機勃勃的音樂開始。快速的三連音與附點音型的結合,切分節奏與支聲復調的變換銜接,立即勾勒出了挪威人民熱烈的舞蹈場面,活躍而富有個性,堅強而自信。副部主題以安靜的、平穩的從容的敘事曲性的曲調出現,與主部主題形成了明顯的對比,但它照樣極富民族的特色,鋼琴伴奏中大量使用的五度音,波浪式的琶音以及建立在八度震奏之上的,具有民族舞蹈特色的帶休止的八分音符的旋律音調,營造出了另一番民族的圖畫,積極向上勇敢而樂觀。在整個呈示部中,無論是活躍與激動還是安靜與平穩,結合的都是如此的自然流暢,仿佛就是一幅明暗相間的圖畫。在展開部中融合了主部、副部主題的特色并且進一步發展,通過對節奏、織體與和聲的組織運用,使人們感受到音樂的色彩煥然一新。開頭又是出乎意料地運用了半音的效果,敘事性的主題開始在鋼琴低聲部進行,小提琴以支聲伴奏的形式出現作為回應,簡潔緊湊但富于戲劇性的發展。再現部緩緩地進入,末尾出現了調性對比的色彩,然后繼續是以歡樂的舞曲形式結束。
第二樂章:安靜的小快板(3/4拍子)。e小調,用單三部曲式寫成。非常典型的a-b-a結構。在這一樂章中大量的運用了民族性的音調。音樂從安靜的沉浸于凝思的音樂氣氛中來,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傷感、憂郁的氣質,但它并非停滯于此漸漸的迸發出激情,到了b段就已經變得安詳、從容和恬靜了。在這里格里格也加入了他喜愛的對比手法,發揮了音樂中的戲劇性加強了民族的感染力。
第三樂章:活躍的快板,(3/4拍子)。G大調,奏鳴曲式。格里格在這一樂章中非常有機的將兩種舞曲的因素結合在一起,并且運用了模進、切分音和重音的手法將各種大自然的形象對比交融,襯托出挪威人民的勤勞,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在形式結構上與第一樂章非常相似。
在這首音樂作品中,作曲家更加大膽地將各種表現手法與民間舞曲音調的廣泛揉和,用挪威的民族因素表達嚴肅和樂觀,飛騰和歡樂,固執和靈活,在創造具有更加強烈民族性的作品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節奏方面,首先,這首作品是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中,唯一一首在三個樂章中都使用了3/4拍子的。通過這種節拍使得整首樂曲都被籠罩在了優美而抒情的挪威民族舞蹈的氣氛中。作者合理的安排布局,使音樂所要表達的嚴肅與親切、悲哀與歡樂的情感都達到了更加完整和統一的平衡。
第二,在這首作品中格里格繼續采用了強烈的,生機勃勃的挪威民間舞曲的節奏形式進行創作。除了同第一首小提琴奏鳴曲一樣,出現了格里格音調中通常具有代表性的三連音、琶音、連續的八度震音等典型的節奏型外,哈林格舞、斯普林格舞的典型的節奏形式也得到了充分的變化結合運用。在第一樂章的呈示部中,格里格就將這兩種舞曲相互交織在了一起。音樂一開始是以斯普林格舞曲的典型而富有生機的節奏開始的,當小提琴奏出了G大調的主題后,哈林格舞的典型節奏也出現了,兩者結合的是如此的美妙與自然,絲毫沒有讓人覺得生硬與沖突。各具特色,仿佛是從一個浪尖自由而舒展的滑向了另一個浪尖。熱情而奔放,自由而勇敢,將挪威人民對于獲得樂觀精神表現得準確而充分。除此之外,格里格還非常有創造性的將斯普林格舞與圓舞曲的因素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了一種新穎的藝術效果。他將歐洲傳統的創作技法引入了民族音樂,更可以說他將本民族的音樂特點推向了世界。這個由格里格積極首創的綜合思維的結果使他迅速贏得了全歐洲的聽眾。例如,在第三樂章中(譜例1),鋼琴聲部是典型的取自圓舞曲的三拍子節奏,規范而富有動力。小提琴聲部則是取自斯普林格舞的尖銳而有棱角的節奏特點。兩者的結合對比起來一靜一動,一舒緩一緊湊,一穩重一活潑,仿佛相互鑲嵌其中又不分彼此。

在旋律方面,這首小提琴奏鳴曲的旋律依然是廣泛采用了有著挪威民族民間音樂特有的風格曲調。
首先,格里格繼續大膽的使用了裝飾音,營造出一個個生動的音樂形象。例如,在第二樂章的中段(譜例2)作曲家頻繁的將這些倚音嵌入節奏感很強的旋律中,使得這些節奏看起來彎彎曲曲,而實際上它柔化了從A段帶來的悲思傷神的不安情緒,以輕輕的回旋的方式帶給我們安詳,清澈的感受。表達出作曲家內心成長的過程,他將祖國的命運與自己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仿佛是與挪威民族一起經受苦難一起成長。在這一點上,格里格對于裝飾音的精巧和熟練的掌握,使它具有了更為強烈的民族主義特性。

第二,伴音化旋律的使用。半音性在格里格的音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他表現民族化旋律的重要手段。在這首作品中格里格在音樂一開始的引子部分,當小提琴聲部一進入便使用了新奇而別致的半音進行的寫作手法(譜例3)。這里的半音進行是這個民間曲調極有效果的處理,它是一個典型的旋律化的半音進行與前四個小節的鋼琴聲部產生了呼應。表現出作者感受到深重痛苦后哀傷而憂郁的心情。小提琴聲部如人聲般的哭訴,將我們一下子帶進了傷感的情緒中。半音化的使用在這里暫時擺脫了明顯的調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第三,以敘事曲性的民間曲調創作。靈活的運用旋律來表達作品的內容對于格里格這樣一位藝術家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它比較喜歡短小、精悍的音樂動機。而在這首作品中格里格以敘事曲性的曲調出現,平穩的輕輕搖擺著。我們仿佛也從他的娓娓道來中感覺著挪威民族的歷史,感受著作曲家那略帶憂郁的心情。例如,在第一樂章的副部主題中(譜例4),小提琴聲部平穩、舒緩,仿佛一位老者正坐在我們的面前講述著過去!而鋼琴聲部從輕輕的有節制的柱式和弦變化發展到像水中漣漪一樣的琶音,在輕輕的蕩漾中使我們感到音樂的形象變得更加真切、生動和感人!

除此之外,作品中休止符的嚴格而有計劃的使用,使得旋律出現不規矩的樂句組合,特別像人在說話有長有短、有緩有急。例如,在第一樂章中(譜例5),四分休止符則表達出了語氣上的停頓,映射出了作品家勇敢而莊重的民族氣節。

在和聲方面,格里格在這第二首小提琴奏鳴曲中當然也不例外的使用了諸如不協和和弦、持續音、切分音的延留、三連音等手法,這些手法都成為格里格創作中民族風格的體現,我們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介紹過,這里就不再贅述。而在這首作品中的引子、呈示部、再現部中都出現了突出的五度音型,這種空五度音型所造成的深邃而穩健的音響效果,向我們傳遞出那種屬于挪威民族特有的生成與悠遠的性格。有力地突出了音樂所要表達的主題,深化了情感,推動了音樂的發展。例如,在第三樂章的一開頭(譜例6),鋼琴聲部就形成了持續的五度低音的手法,這是一種典型的柱式和聲音程的織體。它的來源依然與民族樂器哈登格小提琴有關,飽滿而穩健的音效為樂曲主題的進入做足了鋪墊,是格里格極富民族特色的手法之一。

在調式調性方面,格里格音樂中挪威民間調式的風格作用,除了突出表現在作曲家十分注意把握民間自然調式的特征音方面,還表現在對于調性的合理布局上,形成了豐富的調式色彩。例如在第二樂章中格里格按照主音大小調關系布局e-E-e,它們雖為遠關系但因為具有相同的屬和弦,所以內部結構在連接上顯得緊密而自然,擴大了音樂發展的動力。
這是一部感情強烈的作品,格里格簡潔的使各種因素戲劇性的變形和互相滲透,編織出了一幅明暗相間的圖畫。獨特的手法與強烈的民族風格的結合給我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感受。尼曼就引過一段文字來說明這部作品:“盡管有各種各樣的痛苦,我覺得有不可遏止的力量,不屈不撓的勇敢精神,克服一切軟弱沮喪情緒的激情”。此時,已不見了青春時期的那種單純的無憂無慮的歡樂,取而代之的是,用剛強而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無論是從思維結構還是從和聲色彩等方面都充分地體現出了民族和人民的水乳交融。取得了創作上的巨大勝利,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并且“《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形成著格里格的室內二重奏曲創作成熟的特點”。
在格里格一生的創作中,總能讓人感覺到那清新動人、淡雅恬美的北歐特色,其美麗的旋律和別致的色彩令人感嘆不已。他從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營養,致力于發展民族音樂事業。他總是懷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進行創作,在他的作品中也始終貫穿著愛國主義情感的音調。他所創立的獨特的民族風格,對印象主義作曲家產生了積極而重大的影響,也為后世的音樂創作開啟了許多的可能性。作為歐洲民族樂派的代表,格里格的創作無疑在西方民族音樂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在當時周遭環境孤立,基礎薄弱的情況下,錘煉出如此獨特又極富個性的挪威民族音樂風格實屬不易,不能不說是為西方民族音樂史作出的一大貢獻。他的音樂為挪威人民贏得了世界的聲譽。他獨特的藝術魅力,不但激勵著挪威今天的作曲家,同時他的音樂也為世界人民開辟了一方親近自然、寧靜舒適的天地。正如他自己所說 :“巴赫和貝多芬那樣的藝術家,是在高地上建立起教堂和廟宇,而我是要給人們建造他們覺得像在家里一樣的幸福的園地。”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錢仁康.歐洲音樂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英]亞伯拉罕.簡明牛津音樂史.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4]基思.謝德維克.古典音樂大師.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5]張洪模.格里格.花山文藝出版社, 1998.
[6]廖乃雄.他永遠凝視著祖國的峽灣——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生平、思想、和創作.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