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3月的經濟責任審計中,我們審計組承擔了對縣某單位的經濟責任審計任務。在此次審計中,根據審前調查了解和掌握的情況,把有無亂收費、內部控制作為本次審計的重點。
審計組進點后,對任期內所有的會計憑證、賬冊、報表進行了查閱,發現該單位存在一些違規違紀問題:一是擠占下崗再就業專款。在2004年的下崗再就業專款中列支其他單位招商引資費用1萬元;二是巧立名目亂收費。2004年至2007年3月,該單位未經批準自行收取零星用工管理費(簡稱:管理費)123.04萬元、濫發代征手續費16.77萬元(包含2007年1~3月濫發代征手續費2.25萬元)。職業的敏感性讓審計人員意識到,單位就有如此多的亂收費,那內部控制體制一定隱藏著不規范的問題,審計組決定對它進行更深入的調查。
監管盲區成為問題頻發地帶
審計組經過認真討論、研究,從該單位的管理費發票(萬元發票)使用入手,看能否查出一些問題。原來管理費發票不是該單位親自開票征收管理費,而是發放到其他單位及個人手中代征管理費。該單位從未對所開管理費進行核實,利用這一點,一些單位及個體私營企業一天連續開幾張金額為9.99萬元的發票,經過一對一的調查核實,發票大多是單位和個體私營企業用于購買辦公用品和原材料所用。本來納稅是以發票所開金額計算,但現在是以發票所開金額提取3%的管理費的數額來納稅的,利益的趨使讓這些單位也愿意用這種發票,最終造成國家稅收的流失。
審計組確立以發票流向為主線,“查源頭、找線索、求突破”的工作思路,以到審計日為止有76本發票在代征人手中為基點,全面核查發票流程使用情況。通過調查發現發票管理極為混亂,該單位內控制度不完善,人員職責不清,完全依賴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管理費發票的領取、發放和管理費的收取都是該單位一個人經手,發票與管理費資金沒有分離;發票管理人員在發票管理過程中,只對領用的發票登記了號碼,但對收回的發票則未登記號碼,而且發票發放給代征人后,未按年結清,也從未催促過代征人來銷票,有的甚至長達多年未銷票,造成有的代征人收取的管理費長期滯留在本人手中。對長期未收回的發票該單位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在審計部門的監督下代征人已銷票70本,但仍有6本發票至今下落不明,所收管理費也不知去向。
亂收費“帶”出賬外賬
隨著審計調查的深入,遇到的情況也越來越復雜,審計組及時向局領導匯報了情況,審計人員利用已取得的會計資料,采取“堅定信念、抓住關鍵、突破重點”的方針。在對該單位最原始的憑證核查中發現,該單位以套用工資表的形式向代征管理費的人員發放代征手續費16.77萬元,比例高達15%至20%,高額的回扣促使代征人強烈的極積性,管理費的“雪球”越滾越大。通過對這些人所在單位的調查手續費均未入單位賬,根據審計經驗,一定有賬外賬的存在。審計組決定,對這些領取手續費的人進行單個詢問。審計人員進點后直入主題,將查明情況向其說明,但這些人仍心存僥幸,他們以各種理由拒絕提供手續費去向的資料。在審計人員的反復正告、表明態度后,經過多時的對峙,他們才說出實情,手續費沒有入單位賬,設了賬外賬,用于個人提成、科室經費、部分給了一些領導等,具體使用也未做賬,因此,審計組認為該性質屬于“小金庫”。
在發票和手續費領取方面,還存在假用他人姓名來冒領。審計組認真分析,決定從這幾年領取手續費所有簽名中進行核對筆跡,逐一排除、篩選,對最后剩余的幾個人同時單獨進行調查。在幾天連續不斷的詢問下,冒領人心理防線被打破同時懾于審計的強大威懾力,冒領人最終承認自己的行為。
我局已將審計情況向當地政府領導作了匯報,并向監察機關呈報審計移送處理書。
(作者單位:南豐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