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來,作為全省21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的吉安縣,緊緊抓住財政“省直管”的契機,切實調整工作思路,轉變理財方式,在調整鄉鎮財政管理體制的同時,在全縣全面推行“鄉財縣代管”改革。改革受到了省市財政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格外關注,并得到了各鄉鎮的一致好評,取得了扎實的成果,為在全省鋪開改革積累了經驗。
一、改革的主要做法
在堅持鄉鎮預算管理權、資金所有權和使用權、財務審批權“三權”不變的基礎上,由縣級財政部門直接管理和監督鄉鎮財政收支,促進鄉鎮依法組織財政收入,合理安排預算支出。
具體操作辦法是:以鄉鎮為獨立核算主體,實行“預算共編、賬戶統設、集中收付、采購統辦、票據統管”,即在預算編制中,由縣級財政部門提出指導意見,再經法定程序后將收支預算上報縣級財政部門,在執行中如有調整需同時報縣級財政部門審核;取消鄉鎮財政總預算會計,由縣財政“代賬會計”通過局域網集中辦理鄉鎮財政業務;撤消鄉鎮財政的所有賬戶,由縣財政在鄉鎮統一開設縣財政專戶分賬戶。鄉鎮國稅、地稅收入由征收機關直接繳入縣國庫,鄉鎮收取的其他預算內外收入、專項收入等就地繳入分賬戶中的“結算專戶”,其中應繳預算內收入通過該賬戶按規定上繳,支出撥付按照先重點后一般的原則,工資性支出直接撥入分賬戶中的“工資專戶”并委托銀行統發;各單位的公務費支出直接撥入分賬戶中的“支出專戶”,往來款項撥入分賬戶中的“結算專戶”。鄉鎮限額以上的各項政府采購支出由縣采購中心統一辦理,同時將各種票據的管理權上交到縣級財政部門,實行票款同行、以票管收。
在改革過程中進一步制訂了配套措施。一是調整了鄉鎮財政管理體制。實行“劃分收支、核定基數、定交定補、超收(結余)全留、欠收不補、適度轉移支付”的體制形式,對鄉鎮只下達契稅、耕地占用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其他收入任務,鄉鎮財政供養人員的基本工資全部實行銀行統發,并由縣本級“兜底”,建立財源建設考核機制。二是核實了鄉鎮財政供養人員。凡屬于不在編人員和自聘人員,財政均不供給經費,并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的不合理增長。三是清理了鄉鎮票據、賬戶和債權債務。對改革前的所有票據進行了核銷,取消了單位的賬戶并核實了鄉鎮的債權債務。四是加快財政信息化建設進程。建立縣鄉財政局域網,實行網上申請撥款、網上進行報賬、網上處理會計業務等。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1.促進了鄉鎮加強收入征管。一方面,通過加強賬戶、票據的管理,實行“票款同行,以票管費”的方式,將“收支兩條線”等規定落到實處,既從源頭上杜絕亂收費現象的發生,又能有效防止鄉鎮截留、挪用預算收入以及買賣稅收、收“過頭稅”等違法違紀行為。另一方面,通過縣財政代理做賬,使鄉鎮財政所能騰出更多的精力完善征管方式,加強征管力量。
2.規范了鄉鎮財政支出。通過實行統一的核算制度、統一了支出范圍和順序,使鄉鎮各項支出有據可依,審批制度約束有力,有效遏制窮鄉鎮“闊消費”的現象,減少了違規和腐敗行為。同時促進了會計核算規范透明,使鄉鎮的會計信息更趨真實、合理、合法。
3.堵塞了預算管理的漏洞。在“鄉財縣代管”中,通過層層的審核和監督,基本上杜絕了鄉鎮亂收濫支、私設“小金庫”的行為,避免了鄉鎮政府擠占其他統管單位的資金以及挪用財政專項資金,促使鄉鎮政府增收節支,努力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4.遏制了鄉鎮新增債務。改革后,鄉鎮不能隨意舉債,同時按照配套改革調整鄉鎮財政體制的規定,每年在縣財政轉移支付中,由鄉鎮適當安排部分資金用于消化歷年的債務,使鄉鎮財政逐步擺脫舉步艱難的困境,步入良性運行的軌道。
5.提高了財政干部素質。通過開通局域網,實行網上處理會計業務,促使鄉鎮財政干部全面掌握計算機和網絡知識,在處理會計業務中逐步實行由手工記賬向會計電算化轉變,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存在的突出問題
1.繁瑣的報賬程序給鄉鎮帶來諸多不便。按照“鄉財縣代管”的規定,鄉鎮申辦一筆資金撥款需要在7個人手中傳遞或審核,同時規定原始憑證單張金額在1 000元以上的,在報賬前須通過網絡掃描傳遞到縣財政復核,鄉鎮所有單位的收支憑證要求按月送縣財政審核,在報賬時單位填寫的表格過多、涉及簽字的人員也較多,造成了報賬時間過長,加大了鄉鎮財政部門和統管單位的工作量,影響了工作效率。
2.偏緊的備用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單位的正常工作。為便于鄉鎮單位的日常開支,各鄉鎮根據其經濟業務量的大小核定了不同標準的備用金限額。但一些單位因為備用金偏少致使機關財務難以周轉,如一些站所的備用金僅為2000元,直接導致鄉鎮有關單位難以應付大額的開支和突發的事件。為此,不得頻繁報賬,有的單位甚至出現“挪用私款”的現象,即用私人的錢來墊付單位的財務支出。
3.開支標準的不統一給財務監管帶來了困難?!班l財縣代管”改革之前,吉安縣對鄉鎮實行財政包干體制,在分灶吃飯、各自理財的管理模式下,各鄉鎮的支出項目和標準五花八門,工資之外的津、補貼名目不同。實行“鄉財縣代管”之后,如何統一支出標準、改變財務監管滯后的局面,是擺在完善改革的又一重要內容。
四、意見及建議
1.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必須加強宣傳力度,使鄉鎮政府進一步明確“鄉財縣代管”是當前鄉鎮財政財務改革的主要方向,并非削弱鄉鎮政府的財權。同時要加強同報賬單位、金融單位和收入征管部門的協調合作,進一步明確各自的職責,消除抵觸情緒,爭取工作支持,共同做好“鄉財縣代管”的服務工作。
2.全面簡化資金領報手續?!班l財縣代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規范鄉鎮的收支管理,幫助鄉鎮提高理財水平,但不能因此而影響了鄉鎮工作的正常開展,更不能限制、削弱甚至剝奪鄉鎮的財務自主權。因此,必須簡化操作流程,減少原始票證的傳遞環節。在審核單據過程中,可以采取按票面金額分檔次分別把關的辦法,對于手續齊全、合法合規的小額單據,可委托當地財政所代為監審,而對于大額或者一時難以認定的支出原始憑證,必須及時傳遞到縣級財政部門復核。也可根據工作實際,實行定期會簽制,即各個環節的審批人定期集中時間辦公,縮短審批時間,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3.適當增加備用金限額。對于鄉鎮政府機關等現金開支較大的單位,可以適當增加備用金,以減少其報賬次數,避免因報賬工作量大而影響單位的業務工作。對于臨時性、突發性事件需要開支現金的,可以直接由鄉鎮財政部門開具現金支票在其支出賬戶中支取現金,防止因繁瑣的程序而貽誤工作。同時,要求各報賬單位在報賬時盡量采取轉賬的方式,以緩解備用金的不足。
4.制定統一的鄉鎮財政財務管理辦法。財政部門應考慮制定適用鄉鎮統一的財政財務監管辦法,對支出項目、標準等作出明確規定,使在報賬操作中有據可依。今后,鄉鎮人員津、補貼將得到進一步規范,財政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避免鄉鎮之間福利待遇的盲目攀比,增強“鄉財縣代管”工作的可操作性。
5.加強對各類票據的管理。財政部門要強化對各類收費票據、收款票據領購、使用的監管,做好對單位報賬員的培訓、指導工作,徹底改變各類票據混淆使用、票據核銷不及時的現狀。
(作者單位:吉安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