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師在了解教學對象、設計教學內容、選擇講授方法方面應具有深厚的功底。才能把學生帶入一種深刻、崇高和優美的藝術境界,達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知、情、意的交融,本文對課堂教學這門藝術進行了探討。對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及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課堂 教學 藝術
教育工作是最富有詩意的工作。其實,教育本身就是詩。它是現在,又是未來;是科學,又是藝術。它有極嚴格的規律性,又有最豐富的藝術性,課堂教學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成功的課堂教學是真善美的和諧統一。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多功能的藝術家。教學研究對教師來說,不僅是完成一項工作和任務,還是恒久的科研課題,執著的藝術追求。
一、教學藝術是教師對學生愛的凝結
教學藝術不等同于教學技巧,教學藝術體現在教學全過程中,它是人格化的,而教學技巧則是方法上的,因為教學藝術除了對教學效果完美的追求,還包括教師對學生的摯愛。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師生就缺乏共同語言,感情就不融洽,教育就難有成效。教學藝術首先是愛的藝術,對教育事業的愛,對教育對象的愛。只有當教師具有博大深厚的愛心,教師在課堂上才能真正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見解,尊重學生的差異;才能真心寬容和欣賞學生愛學生是教學工作的內在動力,這必然促使教師對教學規律進行深入的探索,必然會從各個方面影響學生,使學生“親其師”,進而“信其道”。所以說,教學藝術是教師對學生愛的凝結,這種愛是創造“教學美”的原動力,是教學藝術的靈魂。
二、分析研究教學對象是實現教學藝術化的有效手段
要掌握教學這門藝術不能忽略了對學生學習主體的研究。忽略了對學生學習主體的研究再高明的教學方法,再熟練的教學技巧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透徹了解學生為教師使自己的課堂講授發揮藝術性取得了必要的心理準備,講授的效果好壞不僅僅取決于對教案熟悉,更要對學生熟悉。課前越了解學生的各種情況,講課時越輕松自然。
了解學生主要是學生的學習狀況。其中包括學習成績、興趣、紀律、習慣、閱讀范圍等狀況。了解這些情況,有助于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引導學生向學習深度、廣度進軍。其次要了解學生對本學科的了解程度高低。這樣可以幫助教師提高講授的針對性和吸引力,科學地把握講授內容和正確地選擇講授方法。再次要了解學生的期望值,恰當地調動學生的期望是教師的基本功,高的期望值易使學生產生失望情緒,過低則缺乏內在動力。最后了解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這包括教師的人格品質、理論水平、工作態度、講授方法、教學特點等。通過學生的評價掌握自己課堂的真實水平是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教學藝術化的有效手段。
三、科學地把握講授內容是課堂講授體現藝術性的必要條件
教材是講授內容的核心和基礎,吃透教材是講授內容的基本要求。現行的教材中每章每節內容都有一定內在聯系,充分挖掘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分析、比較、綜合,從而找出共性、異性和規律性的東西。只有掌握了教學過程中的每一環節,在講授新課時,才能恰當地指出重點、難點和關鍵問題,對這些內容教師可多方強化,層層剖析,精講多練。每一門學科的邏輯結構中都存在若干個關鍵問題,這些關鍵問題是整個理論體系的綱,是重點,同時往往又是難點。吃透教材并不僅僅在于對教材各章節的把握,應當是系統地、整體地、靈活地把握教材,就是與本學科理論體系有關的知識都應加以研究,并把它們有機地納入講授內容中,講授內容研究得越寬,課就會講得越靈活,教師吃透了講授內容,講課時就可以不看講稿,密切注視學生的聽課反應,隨時調整自己的講授方法,才能揮灑自如。
四、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教學藝術卓有成效的重要條件
教學有法,無而定法,貴在得法。科學而又精妙的方法,既是使教學到達藝術彼岸的橋梁和渡船,又是教學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思以往課堂教學的歷史,預測未來課堂教學的趨勢,教學藝術不同于其它藝術類型的獨特之處,在于教學藝術是以培養人為主要目的的,要求教師通過創造性的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在教學中必須從學生和教師本人的實際出發,探索出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正確選擇講授方法是教師實現講授藝術化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材、學生都是可變目標。課堂教學時間受到限制,教學信息的獲取又呈多樣性。所以應選擇適合本課程教學實際的教學法。
五、讓教學充滿活力是教學藝術的目的之一
教師研究教學藝術的目的之一就是使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使教學變成學生獲得發展的精彩活動。只從技術、模式的層面考慮問題,教學就會死板,缺乏活力。只有當教學達到藝術的水平,它才會呈現出不拘一格、生動活潑的局面。富有程序化、技術化的教學模式,教師是可以掌握的,這在教學藝術形成的初期是不可缺少的。但當教學藝術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教師就應突破教學模式的束縛,靈活機智地去把握教學。從無模式到有模式,再從有模式到無模式,這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
六、形成鮮明而獨特的個人教學風格是教學藝術的理想境界
教學風格體現著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技巧、教學風度和教學特色,是教學活動個體化的重要表現,標志著教師教學藝術的成熟。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經過日積月累,都有可能成為教學的“行家”、“高手”。有經驗的老教師,總有他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同樣的教材內容,有的可以這樣講授,有的可以那樣講解,教師形成自己教學風格的過程,也是一個創造自己教學特色的過程。一個成熟的教師,應善于在教學工作中揚長避短,逐步養成切合自身特點與教學實際的、良好的教學習慣與教學方法,逐步形成能反映自身特點的、獨特的教學風格,具有一定的教學特色,并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不斷調整、更新與充實。
七、教學藝術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
(一)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榜樣和楷模。教師應自覺加強師德修養,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自育。正己是師德的基礎,不能正已也就不會有教師的垂范,也不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品行所表現出來的氣質、學識、道德,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對于學生一生的影響來講,學識、權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遠不如道德重要。教師的學識只能滿足學生一時的求知愿望,權力只能維系短暫的順從與親近,外表只能吸引膚淺的注意。真正打動學生內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這力量才是長久的,它將影響學生的一生,是學生未來的立身之本。對于教師來說,最好的回報就是得到學生的真心擁戴。
(二)博覽群書
教育的一個很主要的功能是向下一代傳承人類幾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教師理應成為文化人,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教師既是一位博覽群書的“雜家”,又是一位熟讀本專業書籍的“專家”。有文化才有底蘊,有底蘊才有底氣,有底氣在課堂上才有靈氣。勤奮好學、廣學博覽、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隨時補充知識的不足是教師之本分。
(三)掌握教學語言技巧
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力求無聲語言與有聲語言的完美結合。無聲語言是指表情達意的目光語,充滿愛心的微笑語和得體適度的手勢語。有聲語言指口頭語言。言為心聲,精彩的口頭語言必然準確、鮮明、生動,必然情真意切、悅耳動聽、恢諧幽默,猶如妙語聯珠,令人心曠神怡。掌握語言技巧,非下苦功不可。
總之教學藝術不僅取決于教師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較完善的智能結構,如淵博的知識、豐富的語言、廣泛的審美情趣、生動的表演技巧和較強的組織能力等,而且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法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教師需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把握教學規律,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結構之間的聯系,從各個不同的方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教學藝術是教學規律性和創造性的辯證統一,是教師思想、業務、文化、人格、能力和方法的綜合體現。教學是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教師恒久的科研課題,每一位教學工作者要用畢生的精力和熱情去鉆研教學的奧秘,探索教學的藝術。
責編 覃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