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美國陸軍四星上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任盟軍中國戰區總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盟軍最高司令官。他竭力支持中國的抗戰事業,但卻因不了解蔣介石的本性,在緬甸戰場上幾乎成了被愚弄的“大傻瓜”,處境非常尷尬,險些斃命于緬甸莽林之中。
像一只“烤熟的山羊”
被送上中國祭壇
1941年12月7日清晨7點40分,日特遣隊向駐泊在珍珠港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發動了突然襲擊,珍珠港事件爆發。與此同時,日軍還對香港、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關島等地的美軍和英軍發動進攻,使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
德國和意大利也與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遙相呼應,并應日本要求于12日簽定了三國聯合作戰協定,公開對美宣戰。至此,美國力避兩面作戰的局面終于不可抗拒地出現了。
同一天,蔣介石致電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提議在重慶召開對日作戰問題的聯合軍事會議,主張成立以美國為領導的軍事同盟,共同對軸心國作戰。12月23日,會議如期召開,由蔣介石主持。

會議上,中國主張研究和制定一項全面的對日作戰計劃;美國從其戰略利益出發,基本同意中國的意見;英國則對中美兩國心存芥蒂,不愿讓中美兩國染指其在亞洲的殖民地,其與會代表韋威爾只同意研究加強緬甸防御問題。但會后羅斯福還是說服了丘吉爾,成立以蔣介石為最高統帥的盟軍中國戰區,并在中國成立盟軍聯合作戰參謀部。12月30日,羅斯福把這一安排電告蔣介石,蔣非常高興,并要求羅斯福派一名美國高級將領擔任中國戰區的總參謀長。
讓誰去中國戰區擔任參謀長?美軍總參謀長馬歇爾看中了德魯姆中將,因為德魯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任遠征軍總參謀長,同時此人狂妄自大、桀驁不馴,在馬歇爾看來最合適,他認為:“蔣是個自命不凡的人,那就讓我們給他派一個自命不凡的家伙吧!”但當德魯姆聽說美國不會向中國派遣部隊,他將成為一個無美國軍隊的空頭參謀長時,堅決拒絕接受這項任務。
德魯姆拒絕受命,馬歇爾只好把目光轉向陸軍部長史長汀曾向他推薦的史迪威將軍,史正準備率領遠征軍橫渡大西洋,從法屬西非登陸進攻德國。當馬歇爾向史迪威交待任務并征求其意見時,史迪威表示“愿意聽從派遣”,并提出指揮權問題,希望能得到蔣介石的明確答復。
蔣介石歷來把掌握軍隊的指揮權看作命根子,但面對美國空軍力量和美械裝備的支援,他不得不暫且答應下來。1月22日,蔣介石致電宋子文,一方面對史迪威來華“甚表歡迎”;另一方面要求宋子文再向美方申明“聯軍參謀長須受統帥之命而行,此點應先決定,則其他問題皆可根本解決也。”
1月22日,總參謀長馬歇爾和陸軍部長史長汀分別召見了史迪威,將最后的決定告訴了他,并與他對赴華就職問題作進一步深談。2月9日,羅斯福總統也親自召見史迪威,20分鐘的會面中,史迪威見縫插針向總統問了一句他非常關心的問題:“總統是否有信帶給蔣介石?”意在請總統為他能取得盟軍指揮權撐腰。但羅斯福并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只鼓勵他說:“告訴蔣介石,我們永遠支持中國的抗戰事業,我們一定堅持到底,直到中國全部收復失地。”就這樣,史迪威帶著他組織的35人隨行參謀班子,像一只“烤熟的山羊”,被送上了中國祭壇。
像一塊“夾心面包”
兩面碰壁受擠壓
1942年2月11日,也就是被羅斯福總統召見兩天后,史迪威乘飛機離開華盛頓飛向中國。3月6日,史迪威正式拜會了蔣介石,申明了美方賦予他來華的使命和職權,并略談了他對緬甸作戰的初步想法。史迪威最關心的指揮權問題,得到了蔣介石明確的允諾:“即將由你來指揮中國入緬部隊。”史迪威感到松了一口氣,現在不用每天早晨在惶恐不安中醒來,發愁到底能做些什么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了。然而史迪威也不難發現,他所希望得到的指揮權,實際上是蔣介石下的賭注,即以此換取美國的援助和借用這位美國將軍與英國人爭奪中國入緬軍隊的指揮權。
當中國遠征軍兼程挺進緬甸時,英軍卻于3月8日輕易放棄仰光。蔣介石怒氣沖沖地對史迪威說:“那些狗娘養的英國人,他們撤出了仰光,卻沒有通知我們的聯絡官,我決不會服從他們的命令。”“建議中英兩國軍隊皆由將軍指揮,循例聯合軍隊都是部隊較多之國家指揮較少者,今我國不愿重提此議,惟主張由第三國將領如將軍之者。”“余電請羅斯福總統,讓他轉告丘吉爾,必須由你來擔任緬甸盟軍的指揮官,否則我就把入緬部隊全部撤回來。”
盡管史迪威對蔣介石解釋說:“我們在緬甸的利益比英國人要多,英國人只需要在印度前面筑起一道屏障,而我們則需要仰光這個港口來保證物資供應。如果我們積極作戰,或許英國人也會堅持戰斗,這樣就可以從中獲利。”但蔣介石還是向羅斯福發去了電報。只是英國人堅持不接受,美國人也不愿意就此問題與英國人爭辯,蔣介石計劃落空,史迪威也深知自己成了同盟國復雜矛盾的“夾心面包”。
史迪威根據蔣介石的授權,準備立即赴緬,指揮中國入緬的第五軍和第六軍作戰。行前蔣介石反復叮囑,這兩個軍是中國的精銳部隊,這次入緬甸作戰不能失敗,并告訴他:“我已命令在緬的杜聿明、甘麗初兩位軍長和駐滇參謀團林蔚團長絕對服從你的命令。”
史迪威趕赴臘戍時,中英兩國正在調整部署,并已在仰光以北250公里形成了一條平行的防線,但兩國的協同問題仍懸而未決。蔣介石為抵制英國人要求由英國統一指揮盟軍的企圖,宣布成立中國遠征軍第一路長官司令部,以衛立煌上將任司令官(由杜聿明代理),負責直接統轄入緬的中國軍隊。英國人也采取對應措施,以亞歷山大上將為英緬軍總司令,取代他們認為對中國過于軟弱的赫頓中將。
3月12日,史迪威到達眉苗的當天,禮節性地拜訪了緬甸總督史密斯爵士。總督聽完史迪威的自我介紹后,覺得中國人竟搬來一位美國將軍擔任遠征軍總指揮,感到驚訝不已,但為了保持紳士風度,對史迪威的到來還是表示歡迎,并以最高統帥者的口氣保證,將盡一切可能提供幫助。
第二天,史迪威會見走馬上任的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當他聽說史迪威根據蔣介石的指令,將獨立指揮中國遠征軍時,馬上瞪起眼睛說:“我接受的任務是全權指揮緬甸的中英軍隊,這樣的安排使我一開始就無法履行自己的職責。”史迪威也不甘示弱地回敬道:“難道我們是白吃飯的嗎?我同樣可以指揮中國遠征軍作戰。”
就在史迪威與亞歷山大為爭奪中國入緬軍隊指揮權暗中較勁時,參謀團團長林蔚告訴他:幾天前剛收到蔣介石的來電,要求中國遠征軍入緬部隊“暫緩開拔”。這使史迪威第一次領教了蔣介石所謂“絕對服從史迪威之命令”的真正含義。
被愚弄成一個“大傻瓜”
東吁會戰一場空
3月21日,史迪威從重慶返回臘戍時,得知日軍第十五軍團奉南方司令官內寺一上將命令:“于5月末以前,在曼德勒附近捕捉、殲滅英蔣聯軍主力,隨后將殘余之敵從緬甸境內一掃而光。”并制定了具體的作戰計劃:西路第三十三團由仰光地區沿伊洛瓦底江右岸進攻英軍,向仁安羌進發;中路軍第五十五師團由勃固地區出發,沿中央鐵路向東吁中國遠征軍進攻,然后向曼德勒發展;在仰光登陸的第五十六師、第十八師,擬在東吁地區集結,爾后第五十六師向東進攻,直插臘戍,切斷中國遠征軍的回國路線;第八師加入中路主攻方向,進攻曼德勒。
史迪威根據前線戰況,立即簽發了東吁、彬文那第一次會戰的第一號作戰命令,命令中國機械化水平最高的第五軍戴安瀾之第二○○師堅守東吁防線,掩護主力展開;第六軍廖耀湘之新二十二師立即由曼德勒開赴彬文那以南地區,準備支援第二○○師作戰;第五軍余韶之第九十六師由臘戍開往曼德勒,作總預備隊;第六軍第九十三師、第四十九師和暫編第五十五師一部,在薩爾溫江東岸一線占領陣地,監視泰國境內之敵,并掩護第五軍東側安全;第六軍暫將第五十五師主力交由第五軍指揮,配合東吁防線作戰。
整個作戰企圖是充分利用第二○○師已形成的陣地作誘餌,更多地吸引日軍于它的周圍。當日軍派出部隊迂回包抄切斷二○○師的退路以行殲滅時,廖耀湘的二十二師悄悄地隱蔽在二○○師的背后,并有意留出日軍實行包抄的地帶,一旦日軍進入,二○○師一部、二十二師、九十六師便可從三面夾擊予全殲。
但命令發出一個星期,在有鐵路和公路的情況下,廖耀湘的新二十二師才運動300公里未到達指揮位置。史迪威對著電話幾乎嗓子都叫啞了,但軍長杜聿明總是推三阻四,好像是在敷衍一個眼瞎耳聾的老人,把史迪威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3月27日。新二十二師終于到達距東吁前線約30公里的耶達謝。
史迪威一再要求新二十二師立即發起攻擊,但杜聿明遲疑不決,強調部隊必須進行休整。史迪威怒不可遏:“休整,休整!時間不允許我們休整,二○○師的官兵還在敵人的包圍之中。”并操起電話遞向杜聿明,嚴厲地說:“你馬上給二十二師下命令,叫他最遲明天傍晚之前發起進攻。”杜聿明無可奈何地接過電話對師長廖耀湘說:“明天傍晚之前發動進攻!”史迪威怕杜聿明耍滑頭,又立即一把抓過電話親自對廖耀湘說:“明天傍晚你如果不能發動進攻,我就要撤你的職,耽誤了反攻,我要槍斃你!”放下電話后,史迪威馬上去與英國方面聯系,請求西線英軍與遠征軍相配合。
史迪威一離開指揮部,杜聿明就對參謀長羅漢倫說:“你馬上電話通知廖耀湘,讓他就地給我睡覺,沒有重慶方面的命令,任何人都不能隨意調動部隊。”杜聿明又用無線電聯系上了林蔚團長,讓他把史迪威下令調動二十二師的情況向他作了匯報。
蔣介石鑒于前線二○○師的艱難處境,發出密電:“二十二師可以開至前線,但不得輕易發動進攻。”這道命令經過九曲十八折后,仍按原來的報告渠道回到杜聿明的手里。
當戴安瀾的第二○○師在戰火中浴血奮戰時,史迪威又向廖耀湘下過兩道發起總攻的命令,而杜聿明卻召集新二十二師營以上軍官開會討論該不該發起總攻。大家七嘴八舌,各持一端,戰術分析東拉西扯,討論了兩天也沒有形成統一意見。杜聿明只好向史迪威報告說新二十二師無法執行進攻命令,然后就躲了起來。史迪威急得沒有辦法,憤憤闖進新二十二師師部,敲著桌子對廖耀湘吼道:“你們為什么到現在還不進攻?”廖耀湘嘟噥著回答:“二○○師已經被敵人圍住了,九十六師又沒有開到,我們不能拿二十二去冒這個險。”史迪威氣得臉色煞白,盯著杜聿明說:“那我去找給你下命令的人去。”說著氣沖沖地跨門而出。
走出新二十二師部,史迪威站在星空之下,聽到南面傳來隆隆炮聲,不禁長嘆:自己雖然是中國入緬軍隊的總指揮,可連一個師、一個團也調不動;身邊沒有警衛部隊,沒有權利處理貽誤戰機的人。
3月28日,杜聿明迫于各方壓力,在極不情愿的情況下終于向新二十二師下達了總攻命令。但由于缺乏進攻決心,同時也由于日軍的頑強抵抗,進展十分遲緩。29日史迪威親自趕到新二十二師指揮部耶達謝督戰時,杜聿明冷淡中透著輕蔑和鄙視對他說:“對不起,將軍,我不能讓第五軍同如此強大的敵人冒險硬拼,必須保全第二○○師,才有利于以后的作戰,所以我不得不讓第二○○師突圍后撤,我要對我的部隊負責!”史迪威怒火中燒:“你不對我的命令負責嗎?”“不,我只對委員長負責。”杜聿明之所以回答如此干脆,是因為他在前一天就把第二○○師準備后撤的計劃報告了蔣介石,并且得到了批準,而史迪威卻毫無所知。杜聿明轉身走了,帶走了隨行人員撤往彬文那,把史迪威甩在了耶達謝。
4月1日,史迪威抵達重慶,商震向他證實,第二○○師從東吁撤退確實是蔣介石批準的,這天恰好是“愚人節”,他頓時覺得自己是一個被蔣介石愚弄了的“大傻瓜”,心中的怒火全都集中到了蔣介石的頭上。
功虧一簣彬文那
慘敗緬北入莽林
4月1日中午,史迪威怒氣沖沖地鉆出汽車,連蔣介石伸出的手也不握一下,昂頭直沖客廳,摘下帽子往茶幾上一摜,沖著蔣介石說:“我名義上是個總指揮,但軍長和師長都不聽從我的命令,我又沒有足夠的權力強制他們服從。我不能撤他們的職,僅僅跟他們講道理是毫無用處的,我成了一個毫無權力的傀儡,受苦受累,還要為別人的失誤承擔責任,我必須辭職。”蔣介石擺出一副十分驚訝的神態,問道:“他們為什么不服從?娘希匹,我要調查,哪個不服從我就槍斃他。”史迪威哼道:“豈止是師長,我指的是你,你為什么一方面委任我為入緬軍隊總指揮,一方面又在背后另搞一手,我在前方東奔西跑,布置作戰,你卻坐在千里之外的重慶,僅憑一點零星的情報,就把手直接插到一個師、一個團里去,你叫我怎么指揮?”接著,史迪威進一步攤牌說:“我們美國是不能把那些有用的裝備拿來給你們這樣的軍隊使用的,我們空軍也不能支援你們去打這樣的窩囊仗。”
史迪威的“殺手锏”使蔣介石在沙發上呆了,與史迪威一起陷入了沉默之中。最后還是蔣介石打破了沉默,走到史迪威的面前,拍拍他的肩膀說:“我決定嚴查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免除林蔚的指揮權,派原十九軍司令羅卓英為遠征軍司令官。他要絕對聽從你的一切命令,緬甸的一切軍務由你全權操持,這次我同你一同去緬甸,我要當眾向他們宣布,你是他們的頭頭,怎么樣,這樣行嗎?”
史迪威冷冷地說:“我希望這些都能兌現。”蔣介石堅定地說:“沒問題,放心吧?”
4月5日,蔣介石和宋美齡與史迪威一道從重慶飛往緬甸。為兌現承諾,蔣介石當著史迪威、羅卓英和杜聿明等人的面,親自宣布了五條有關史迪威指揮權的命令。隨后蔣介石與史迪威等人共同商定組織了“彬文那會戰”計劃,其部署是:以第九十六師在彬文那一線構筑預設陣地;以第二十二師在沙斯瓦至彬文那之間逐次抵抗,將日軍吸引到第九十六師主陣地;爾后以新二十二師、第二○○師和第六十六軍新三十八師從彬文那兩側出擊,將日軍包圍在彬文那南部予以殲滅。
史迪威又一次振奮起來,在4月8日蔣介石離緬回國后,立即開始行使他的“全權指揮”,逐步實施精心設計和組織“彬文那會戰”計劃。
在中國遠征軍主力第五軍彬文那會戰大體就緒,即將向進至預定地區的日軍作戰的關鍵時刻,在史迪威認為最關鍵的環節出了問題:東西兩翼相繼告急,西線英軍放棄了蘭謬,一路后退,還要求中國遠征軍到西路英軍方面的沙斯瓦、馬圭接防,掩護其后退。與此同時,東線也出現了嚴重的情況,日軍第五十六團從東吁轉向右側迂回,在莫契擊潰了第六軍五十五師,正急速向樂可、東枝方向穿插。
彬文那地區的遠征軍主力,東西兩翼受到了日軍的威脅,情況十分危急,4月18日史迪威和羅卓英不得不放棄彬文那會戰,命令第五軍各部向漂貝、塔澤、敏鐵拉一帶撤退,準備實施曼德勒會戰。
英國人不戰北撤,不僅給中國軍隊西翼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而且對中國軍隊的士氣影響也很大。中國東路第六軍的戰況進一步惡化,致使整個戰局急轉直下。向東側迂回的日軍第五十六團于4月20日實施穿插急進行動,在第五軍和第六軍之間打了個楔子,不僅威脅中國兩個軍的翼側,而且使遠征軍的后方要地臘戍門戶洞開。
面對這一嚴重形勢,史迪威急調第二○○師和第六軍之第九十六師、第四十九師出擊,封閉第五軍和第六軍結合部,以阻斷日軍穿插。同時史迪威電請印緬第一軍團斯利姆將軍,要求英軍立即從西線增援中國軍隊,可英國軍隊此時已經準備越過伊洛瓦底江向印度撤退,根本不愿意增援。斯利姆將軍在電話中說:“史迪威將軍,我們是不會死守曼德勒的,要守也守不住,你們也盡可能地快撤吧,據空中偵察報告,日軍在東線的部隊已經出現在臘戍以南了。”
“流氓,一伙見死不救的家伙!”史迪威撂下電話,狠狠地罵道,并立即趕赴皎克西與亞歷山大舉行緊急會談。豈料英國人對緬甸戰場已不感興趣。亞歷山大對史迪威說:“我想你是蔣介石的總參謀長,在緬甸戰場還是由你來統一指揮的好。”史迪威一聽火冒三丈,拍著桌子氣急敗壞地說:“什么,當初為什么不交給我指揮,如今搞成這個樣子,想叫我來給你們擦屁股!”亞歷山大不動聲色地說:“很對不起,我接到韋威爾元帥的命令,他讓我在無力挽回局面的時候,盡快撤退到英帕爾,在那里組織一道鋼鐵防線,擋住日軍的進攻,我們有保衛印度的更重要的責任。”亞歷山大繼續說:“目前已經是一個敗局,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中英軍隊必須有計劃、有秩序地撤退,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此時,參加會談的中方代表林蔚也小心翼翼地說:“委員長已要求盡量把入緬部隊安全無恙地撤回到中國去。為了接濟這次撤退,我們已派出宋希濂的第三十六師和李云鵬的預備二師,在惠通橋東岸沿江布防;在騰沖怒江沿岸又加派了八十八師扼守;同時我們又派出第六軍四十九師沿臘戍南下增援,以堵住日軍北上。”在這種情況下,史迪威無可奈何地決定:盟軍放棄曼德勒,撤往伊洛瓦底江以北。
4月28日,史迪威輕車簡從奔赴曼德勒前線,指揮遠征軍部隊后撤。30日遠征軍部隊撤過伊洛瓦底江,沿曼德勒至密支那的窄軌鐵路向北撤退。就在中英軍隊北撤,準備建立新的緬北防御體系時,突然一夜之間,英國軍隊扔下遍地坦克、各式車輛和槍炮,向西急速撤退,搶在日軍到達之前渡過了欽敦江,直奔印度而去,這雖然使英軍在緬甸戰場上的損失減到了最低,可是卻把掩護他們撤退的中國軍隊置于絕境之中。
杜聿明看到英國部隊西逃印度,率領第五軍第九十六師、新二十二師,沿著鐵路和公路匆忙向北撤退。5月1日,曼德勒失陷。羅卓英也一早離開了史迪威,乘火車追趕杜聿明去了,把史迪威甩在瑞姑。史迪威清楚地認識到:分裂和崩潰的危險已經迫近。
杜聿明率軍部直屬部隊及廖耀湘新二十二師于5月31日改道入印,在美國空軍投彈藥的支持下,至7月25日才抵達印度利多,2萬多人的部隊僅剩3000多名病弱兵。
第九十六師和炮兵、工兵各一部,進入高山路險、有毒蛇猛獸的山區后,病亡慘重。余部歷經2個多月的千辛萬苦,于8月17日陸續抵達滇西劍川。
第二○○師和新二十八師撤退中遭到日軍伏擊,戴安瀾在率部奮戰中中彈負重傷,5月26日停止了呼吸。6月29日,轉到云龍時,全師僅剩2600人。
就這樣,中國遠征10萬大軍浩浩蕩蕩開入緬甸,作戰不足兩個月,而死亡總數高達61萬人,其中作戰傷亡僅為11萬人,近5萬人卻死在深山密林的撤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