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礻右 四年(1052年),由于朝廷政策上的失誤,導致廣西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自立為王,稱仁惠皇帝,并從廣西打到廣東,南方形勢十分吃緊。為鎮壓儂智高的反叛,宋朝曾多次派兵前往鎮壓,但均被儂智高打敗。宋仁宗為此寢食不安,迅速召集朝廷官員商議對策,然而偌大個宋朝,國難當頭,滿朝文武卻無能為力。
這個時候,只有一中年將領挺身而出,自告奮勇地擔當起此次南征的重任。他就是剛過不惑之年的樞密副使狄青。
狄青(1008—1057),字漢臣,山西汾陽人,出身于貧苦農家。16歲時,狄青的兄長與鄉人打架,將鄉人打落水中。狄青自愿代其兄長之罪,被“捕罪入京”。不久,就在開封當兵。由于狄青由罪犯而至士兵,面部被刺字——古稱“黥面”。在部隊中,狄青先當養馬兵,后來調到保衛首都的拱圣營。當時宋朝有“好男不當兵”的習俗,士兵的地位十分低下。狄青由罪犯而成軍卒,地位變化不大,但對其一生的前程,卻很重要。
由于狄青善騎射、武藝好,幾年之后,終于升為下級武官,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趙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國,朝廷派中央禁軍前往征討,狄青以下級武官的身份隨軍前往,這場戰爭前后打了4年,最后以宋朝失敗講和而告終。然而,當時不為人們注意的狄青卻在戰爭中顯露鋒芒。他有勇有謀,立了大功,成為當時獨一無二的常勝將軍,從此一舉成名。就在此時,范仲淹巡撫陜西,聽到狄青的事跡頗加贊賞,稱狄青是良將之才。經人推薦,范仲淹特意接見了狄青,在與之長談中,范仲淹告訴狄青,作為武將,不但要勇敢,而且要博古通今,要多讀書,知兵法。對范仲淹的知遇之恩,狄青非常感激,從此博覽群書,熟讀兵法,終于成為北宋一代良將。這時,狄青才30多歲。在后來與西夏的戰爭中,狄青果然不負范仲淹的厚望,屢建戰功,進而由團練使升至刺史,又升至樞密副史。
狄青在樞密副史任上,自告奮勇南征,被宋仁宗任命為宣撫使,帶兵前往兩廣,全權處理軍務。狄青來到廣西,雷厲風行地解決了許多矛盾和人事糾葛,處決了一批無能自保之輩,并以其勇敢與智慧,迅速將儂智高打敗。狄青的勝利,一時轟動了整個朝野,論功行賞,宋仁宗將狄青擢升為樞密使。而在此之前,所有樞密使均由文臣來擔任。
然而,福兮禍所倚。狄青這樣一位身經百戰,屢建奇功、忠直耿介的當朝宿將,就在他當上樞密使,掌握軍事大權之時,卻也是他開始走向不幸之日,最終被誹謗排擠,罷職去官、逐出京城,憂憤而死。
這是為何呢?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狄青出身卑微且又是武將。北宋建國時,就嚴防武將掌握重兵,文武相比,武將備受輕視。這種重文臣輕武將的風氣,一直延續下來,尤其是像狄青這樣出身低微的武將,當時的文臣們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二是宋朝軍政制度的弊端。因為北宋武將能當樞密使的,狄青為第一人,就連當年極力支持狄青征討儂智高的宰相龐籍也說,宋朝開國以來,還沒有武將擔任過樞密使的。三是狄青深受百姓和將士擁戴,功高震主。王夫之在《宋論》中說:狄青之所以“顛倒于廷臣之筆舌”,是出于皇帝“忌大臣之持權”,“以圖固天威耳”。狄青自當上樞密使后,當時的將士及普通老百姓都為此而高興自豪,多以一見狄青為榮,致使狄青“每出入,小民輒聚觀,至相與推誦其拳勇,至雍馬足不得行”。(《宋史·劉敞傳》)于是有人進而猜忌狄青有反叛之心,說其深受將士擁戴,很難保證他不會重演“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也有人說狄青家有怪光異火,狄青擅上金鑾殿,還有人公然叫嚷將狄青罷職去官,調離京都等等,不一而足,一切猜忌、責難與誹謗,像股旋風似的一齊撲向狄青。
而對種種猜忌、責難與誹謗,狄青倍感身心疲憊而又萬般無奈,只得去見皇帝表明心跡。狄青說“無功而受兩鎮節麾,無罪而出典外藩”是不公平的。宋仁宗明知“狄青是忠臣”,但卻經不住幕僚們“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的告誡,遂將狄青定為叛逆之臣。
于是,僅僅當了幾年樞密使的狄青,在宋仁宗寶元十八年(1056年)帶著“朝廷疑耳”莫須有的叛臣之嫌被逐出京城,到河南陳州去了。行前,狄青內心萬分悲楚,無限傷感地對人說:“青此行必死。”在陳州,狄青心有余悸,整日驚恐未定,每每聽到朝廷命官到來,便“驚疑終日”。當年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一代驍將的威武英姿,早已不復存在了。不到半年,憂憤交加的狄青,便在陳州“髭發疽,卒”,享年僅49歲。
表面上看,狄青是死于疾病;而實質上說,狄青是被排斥、打擊與迫害,含冤而死的。他死于皇帝對他的猜疑,死于文臣同僚對他的誹謗陷害。功勛卓著、精忠報國,至死也沒有一絲反叛思想,一味愚忠的狄青,卻承受著這無限的冤屈,成為時代的犧牲品。狄青的悲劇,是封建社會專制制度的產物,是宋朝軍政制度重文輕武等弊端百出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