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07和2008每年7—8月對天津草坪蝗蟲種類進行調查,并經若蟲飼養與種類鑒定、特征比較得知:花脛綠紋蝗若蟲頭頂前端銳角形,有梯形的頭側窩、無前胸腹板突等構造可以區別于頭頂前端平截,無頭側窩、有前胸腹板突的長翅素木蝗及頭頂前端園鈍,無頭側窩、有前胸腹板突、后足腿節內、外下膝側片有銳刺狀突起的中華稻蝗若蟲。東亞飛蝗若蟲無前胸腹板突、頭頂前端園鈍,復眼下方有一深色斑可區別其它幾種若蟲。
關鍵詞:草坪;蝗蟲;若蟲;齡期;天津
中圖分類號:S433.2;S68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6500(2008)06-0070-03
草坪有改善、綠化、美化環境的作用。隨著草坪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種植年限逐漸增多,害蟲為害草坪的現象越來越多?;认x是草坪害蟲,東亞飛蝗、中華稻蝗、中華蚱蜢都有取食草坪草的記載。2007和2008年的7—8月期間,在天津地區禾本科草坪上采集到了除東亞飛蝗以外的中華稻蝗Oxya chienesis Thunberg(斑腿蝗科)、花脛綠紋蝗Ailopus tamulus(Fabricius)(斑翅蝗科,綠紋蝗屬Ailopus Fieb)、長翅素木蝗Shirakiacris shirakii(I.Bolivar,1914)(斑腿蝗科,素木蝗屬ShirakiacrisDirsh)和中華蚱蜢Acrida cinema(劍角蝗科)不同齡期的若蟲,幾種若蟲在體色、形態特征上較相像,而且與東亞飛蝗的若蟲也有相像的特點,另外,花脛綠紋蝗和長翅素木蝗也取食禾本科草,幾種蝗蟲若蟲可在相同季節的草坪上出現。因此,區別這幾種蝗蟲若蟲對草坪蝗蟲的防治很重要,本研究經過室內飼養、羽化后成蟲的鑒定及不同齡期若蟲特征的比較,得出了幾種蝗蟲若蟲的識別特征。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蟲源
本試驗的材料是花脛綠紋蝗、長翅素木蝗、中華稻蝗及中華蚱蜢的若蟲與成蟲,標本部分來自室外采集,部分由室內人工飼養獲得?;认x采集地點:天津東麗區、武清縣、寧河、天津市區的草坪。采集時間:2007年7—8月,2008年7月。
1.2 飼養方法
將采集的花脛綠紋蝗、長翅素木蝗、中華稻蝗及中華蚱蜢三齡、四齡若蟲按不同種類分類放入3 000 mL的玻璃燒杯或塑料保鮮盒(25 cm×l8cm×9 cm)內飼養,用尼龍紗封嚴杯口或塑料盒口。室內日平均溫度28~30℃,每天飼喂禾本科草。將室內羽化的多頭同種類成蟲放在一個盛有沙土的塑料盒(25 cm×18 cm×9 cm)內飼養直至成蟲產卵。每天對卵進行保濕,在卵孵化后,取出初孵若蟲在燒杯內單頭飼養,每天觀察若蟲脫皮情況,記錄各齡若蟲身體構造、體長、體色、翅芽長度特征。在飼養的同時保留各齡期若蟲標本,羽化的成蟲標本,包括室外采集的各齡期若蟲標本。

2 結果與分析
2.1 花脛綠紋蝗若蟲
在草坪上采集到的花脛綠紋蝗三齡若蟲有2種體色類型。一種若蟲體褐色,一種為綠色。體身褐色型的若蟲前胸背板中央縱貫黃褐色寬條紋,側隆線黃色,其外側具1條深色縱條紋。前胸背板側面區域褐色或有時略帶綠色,腹部全部淺褐色,1-8腹節背中部明顯縱貫1條褐色寬縱帶,3對胸足褐色。綠體色型的若蟲前胸背板及腹部具有與褐體色型相同的條帶,但除頭部外,胸、腹部及3對足全部綠色,且在腿節端部帶有褐色。綠體色的若蟲與中華稻蝗若蟲在3方面相像:(1)稻蝗若蟲后足腿節為綠色,而且腿節端部帶褐色;(2)兩種若蟲體形大小相近,約13-14 mm,稻蝗前胸背板中央區域也為黃褐色,其兩側各具一條褐色縱條紋;(3)稻蝗腹部1-8節背中部也明顯縱貫1條褐色寬縱帶。花脛綠紋蝗若蟲的主要識別特征有3點:(1)花脛綠紋蝗若蟲有梯形、狹長頭側窩,頭頂頂端呈銳角形向前突出,稻蝗若蟲無頭側窩,頭頂頂端呈鈍圓形而不前突;(2)花脛綠紋蝗若蟲前胸腹板在兩前足之間無腹板突吲,稻蝗若蟲前胸腹板突呈錐形突起;(3)花脛綠紋蝗若蟲后足腿節內外下膝側片無銳刺狀突起,而稻蝗有此突起(表1)。
2.2 長翅素木蝗若蟲
試驗中飼養了草坪上采集的長翅素木蝗三齡若蟲,得到四齡及五齡(末齡)若蟲。若蟲體褐色,前胸背板中部縱貫1條黑褐色寬帶,其兩側緣有明顯黃色細邊,縱帶兩側在中部稍后部處略寬于前、后兩端寬度;腹部1—8節背中部也縱貫1條褐色寬縱帶。長翅素木蝗若蟲與花脛綠蚊蝗若蟲在前胸背板及腹部背面均有深色寬縱帶。但兩種若蟲的主要區別是:長翅素木蝗若蟲頭頂前端形狀平截而不是呈銳角形向前突出,而且長翅素木蝗若蟲前胸腹板有錐狀突起(表1)。
2.3 中華稻蝗若蟲
草坪上采集的三齡、四齡中華稻蝗若蟲體色有兩種,一種綠色,一種黃褐色。前胸背板有3種斑紋不相同的類型:第一種與成蟲的斑紋特征相同,從復眼后方至前胸背板前緣有1條褐色縱帶,在前胸背板背側方縱貫1條黑褐色縱帶,兩條總條帶幾乎連接為1條。中后胸側板上緣(前、后翅基部的腹面)也縱貫1條黑褐色縱帶;第二種類型是中后胸側板上緣(前、后翅基部的腹面)無褐色縱帶,其他特征與第一種類型相同;第三種若蟲前胸背板背側方沒有縱貫黑褐色縱帶,而有較稀疏的褐色小斑點略微排列成縱條帶形狀,而且中后胸側板上緣也無褐色縱帶(前、后翅基部的腹面)。三種類型若蟲均在腹部1~8節背方縱貫1條褐色條帶,其中央部位或腹部背方中央有1極為細狹的黃白色縱脊紋。中華稻蝗若蟲無頭側窩,頭頂頂端鈍圓形,前胸腹板突呈錐形突起。與前述兩種若蟲比較,后足腿節內外下膝側片有銳刺狀突起這一特征,可以區別與花脛綠紋蝗和長翅素木蝗(表1)。
2.4 東亞飛蝗若蟲
試驗中飼養的群居型一、二、三、四齡若蟲體型大小與體色均與前述3種類若蟲相像。一、二、三齡體色褐色,四齡、五齡紅褐色為主。各齡若蟲顏面與頭頂近乎垂直,從二齡若蟲開始,前胸背板中央縱貫1條黑褐色寬縱帶,其兩側邊緣無任何其他顏色紋帶。復眼下方有一深色斑紋。
2.5 中華蚱蜢若蟲
蚱蜢類頭頂和顏面呈銳角,與一般的土蝗和飛蝗極易區別,但是中華蚱蜢常與短額負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錐頭蝗科)同時期在草坪中出現,但中華蚱蜢的頭部較長,體壁表面無粗糙的小粒狀突起可以與短額負蝗區別,而且短額負蝗在飼養時不以禾本科草為食。
3 討論
(1)試驗中觀察到的各種若蟲均具與成蟲十分相像或相同的形態特征,因此成蟲期的一些特征可用于識別草坪上幾種蝗蟲若蟲的種類。
(2)除花脛綠紋蝗飼養了全部五個齡期外,長翅素木蝗的若蟲只飼養了三、四和五三個齡期,第二及第一齡若蟲資料尚無詳細報道,對中華稻蝗飼養了三、四、五齡期若蟲,中華蚱蜢飼養了三、四、五三個齡期。對各種類的一、二齡期若蟲均應繼續飼養觀察。
(3)在飼養觀察中發現,蝗蟲若蟲齡期識別比較方便使用的一個特征是翅芽長度,一般在三齡若蟲期的翅芽較短,翅芽的端部不超過第l腹節的后緣。四齡不超過第2腹節的后緣,末齡時,翅芽的端部伸達第4腹節,或端部伸達第4腹節的后緣。
(4)試驗中對花脛綠紋蝗各齡歷期有了較細致的記錄。一齡歷期10~13 d;二齡8-12 d;三齡11~12 d;四齡4~8 d;五齡6~8 d。
(5)蝗蟲若蟲齡期識別時,前胸背板后緣的后突情況也是較為方便實用可參考的識別特征之一。一般情況下,初孵化一齡若蟲的前胸背板后緣均較平直;二齡若蟲后緣也均較平直;三齡若蟲后緣較一、二齡期若蟲的前胸背板在中部略后突;若蟲體側面觀時,前胸背板的背部長度大于側面的下緣長度。四齡時后緣中部向后突呈銳角;五齡時前胸背板后緣中部向后突出程度較四齡若蟲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