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蒲松齡一生趕考,屢試屢敗。作家從沒放棄考試,對科舉制度的思考也從沒停止。從《聊齋志異》多篇作品中可以看出,在人生的不同時期,作家對科舉所持的態度也不盡相同。本文通過《葉生》、《司文郎》、《賈奉雉》三篇文章分析蒲松齡人生早、中、晚三個階段對科舉的不同態度,分析蒲松齡是如何由最初對科舉制度的依賴發展到中期對它的質疑,再到后期對其進行諷刺、抨擊的。
關鍵詞:蒲松齡;科舉;人生階段;態度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古代文學的璀璨星空中,眾多的文學家如滿天繁星閃耀輝映。他們用如椽巨筆在中國古代的文化長廊中抒寫了杰作,遺響千年。這其中就有《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 作為書生的蒲松齡一生趕考,卻屢試屢敗。這對于熱衷科舉的他來說,的確是很大的苦惱和打擊。在《聊齋志異·自志》中,作者寫到:“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他自寫其境遇、憂憤的作品很多,最為明顯的就是反映文人科舉失意、嘲諷科場考官的篇章。蒲松齡自十九歲考中秀才,文名日起,但后來卻再也考不中鄉試。趕考,落榜,趕考,落榜……最終也沒有成功?!敖鸢耦}名”成了他一生也沒能實現的美麗夢想。飽受科舉考試的折磨、一次次名落孫山的悲哀,很自然地表現在蒲松齡的文學作品中。詩詞中有,小說中亦有。如《葉生》、《于去惡》、《王子安》、《續黃粱》、《司文郎》、《素秋》、《賈奉雉》、《三生》等。而《葉生》、《司文郎》、《賈奉雉》三篇可以大致代表蒲松齡人生早、中、晚三個階段對科舉的不同態度。
《葉生》作于早期。文中的葉生,“文章辭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場?!边@正是蒲松齡自己的境況。蒲松齡自幼讀書,研習“時藝”,立志要借它敲開仕途之門,蟾宮折桂。他的小說、詩詞、駢文、俚曲等多種文體都成績不俗,他曾向友人說:“憎命文章真是孽,耽情詞賦亦成魔”(《寄懷張歷友》)。然而,一個如此有才情的讀書人,到老連個舉人的頭銜都沒撈到,這在當時自然算作所遇不偶,一生淪落,非常不幸。文章中的葉生始終沒有擺脫科舉失利所帶來的遺憾,逐漸“形銷骨立,癡若木偶”,最終抑郁而死。死后的葉生通過幻形將自己生前的制藝傳授給知己之子,使其連試皆捷,進入仕途。葉生說他這樣做是為了“借福澤為文章吐氣,使天下人知半生淪落,非戰之罪也。”這番話雖然說得頗為氣壯,而骨子里卻透著無可奈何的悲哀。
此篇末尾附了一篇在全書中“最莊嚴沉痛、唯一莊嚴沉痛的”(聶紺弩)“異史氏日”直抒其科舉失意的悲憤:“頻居康了之中,則須發之條條可丑;一落孫山之外,則文章之處處皆疵。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爾;顛倒逸群之物,伯樂伊誰?……”字字句句都是酸澀的滋味,可見作者實是借鬼事寫自己當時的心態??瓶疾焕蔀榱俗髡咝闹械膲K壘,使其產生愈來愈強烈的“懷才不遇”之感。從作者大量的詩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日見窘迫,但蒲松齡卻矢志不渝地堅持著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標。而不是像其父輩那樣棄文從商,家至素封。“清興可憐因病滅,壯心端不受貧降?!?《遣懷》)“余息尚存眼底空,攘肩直欲追裴公。白頭見獵心猶喜,起望長安笑向東。”(《自嘲》)這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蒲松齡本人的性格特點,但如蒲松齡一樣“君子固窮”的書生比比皆是,就不由地讓我們去思考、探詢現象背后的社會原因。
在科舉可以改變命運的時代里,貧窮的讀書人紛紛將科舉中試看作第二次生命,因為“金榜題名”帶來的不僅是生活的富足安逸,更能夠帶來社會地位的改變,贏得全社會的尊重,成為“人上人”。這一點在重學輕商的社會中更被人們所看重,就連經商起家的西門慶都說“兒,你長大來,還掙個天官。不要學你家老子,做個西班出身,雖有興頭,卻沒十分尊重。”(《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七回)。對古代讀書人來說,他們都有兩個家,—個“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家,一個理想中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仕途通達之家。而在他們眼中,理想中的那個家才是正途,為了實現理想,天下的讀書人便執著地擁擠在科舉的獨木橋上??梢娔贻p的蒲松齡渴望科舉及第并非為生活、家庭所迫,贏得“上品”的地位和社會的承認也許對他更重要。所以在其早期的作品《葉生》中,蒲松齡所提到的“借福澤為文章吐氣”,實是他在失意的悲哀中對科舉還存有的幻想。
中期的代表作品是《司文郎》。寫王生應試,遇一余杭生,極狂悖。一日與宋(司文郎)于寺廊見一瞽僧賣藥,宋謂其“最能知文”,應以文請教,會余杭生亦至,王遂向僧“具白請教之意”?!鯊闹?。每焚一作,僧嗅而頷之曰:“君初法大家,雖未逼真,亦近似矣。我適受之以脾。”……余杭生未深信,先以古大家文燒試之。僧再嗅曰:“妙哉,此文我心受之矣,非歸、胡何解辦此?”生大駭,始焚己作。……僧嗅其余灰,咳逆數聲,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強受之以膈。再焚則作惡矣!”生斷而退?!瓟等瞻穹牛诡I薦,王下第。……俄,余杭生至,意氣發舒?!υ唬骸拔宜撜呶亩?,不謀與君論命。君試尋諸試官之文,各取一首焚之,我便知孰為爾師?!薄僦?。每一首都言非是。至第六篇,忽向壁大嘔,下氣如雷。眾皆粲然。僧拭目向生曰:“此真汝師也!初不知而驟嗅之,刺于鼻,棘于腹,膀胱所不能容,直從下部出矣!”最精彩的是“數日榜放”,知道“生竟領薦,王下第”的結果時,盲僧人說的兩句忿懣之語:“仆雖盲于目,而不盲于鼻。今簾中人并鼻亦盲矣!”這篇小說諷刺科場閱卷官的一竅不通、有眼無珠,雖似戲言,卻有掩不住的辛辣味。誰曾見過以鼻嗅文,而且嗅得那么有聲有色?但試想想,如果不用此法,怎么能挖苦科舉、挖苦科舉制度下的得意者到這樣痛快淋漓的程度呢?
明清的八股取士,不重真才,弊害百端。只要賄賂當道,連不知《史記》為何書、司馬遷為何人的庸夫也可以做翰林。而“少有軼才,學識淵穎”的蒲松齡卻由于不能袖金輸璧,自達于“圣明”,始終考不取舉人,只好做一輩子鄉間塾師。作于康熙十年(1671年)的這幾首詩,“名士由來能痛飲,世人原不解憐才!”(《九月望日有懷張歷友》)“與君共灑窮途淚,世上何人解憐才!”(《中秋微雨,宿希梅齋(其二)》)顯然能夠看出蒲松齡當時的郁悶、義憤填膺,然而他不得不帶著屈辱的心情,克期赴試,以求萬一,改變自己的經濟地位、社會地位。
雖然他功名心切,但是他在中年(三十至四十歲時)是傾注于著述的。源源而來的民間素材未能使他“斂才攻苦”(孫蕙),作家的創作激情,使他“肆意著述”了??梢钥闯?,這一時期的蒲松齡開始從科舉不中的自怨自艾中走出來,轉而以憤激、戲謔的筆調對科舉中的弊病進行冷嘲熱諷。這一時期的此類故事中,作者主觀情緒的宣泄最為強烈,在小說中凡有才華者皆不中,凡無才者皆中第。顯然,事實并非如此,蒲松齡的好朋友王士稹就是一個很有力的證明??婆e制作為國家選拔官吏的考試制度并沒有壞到這地步,雖然一直奉行“學而優則仕”的原則。但“學而優”只是選拔官員的基本條件,并不是唯一條件。中國的十萬進士絕不僅僅是只會背書的書呆子,也不只是會寫文章的才子,他們的成功更多得益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綜合素質”。蒲松齡作為一個有思想的文學家,不可能不明白。然而理想與失敗的巨大落差,使得蒲松齡在屢屢受挫之后,選擇了以小說的形式抒發內心的積怨。于是這小說便未必公正、真實了,但他卻讓讀者感受到讀書人希望得到進身之階、得到社會承認而不得時的痛苦。這種壓抑在任何時代都有,于是小說便產生了超越時空的價值。
作期更晚一點的《賈奉雉》,寫“賈奉雉……才名冠一時,而試輒不售”。一次在一位異人(郎)的催眠術式的控制下,“于落卷中,集其(艸日羽)冗泛濫,不可告人之旬,連綴成文”,……“郎坐案頭,強令自頌一過,因使袒背,以筆為符而去……及至場中,七題無一遺者?;厮贾T作,茫不記憶。惟戲綴之文,歷歷在心。然把筆終以為羞,欲少竄易,而顛倒苦思竟不能復更一字”。……竟然以此文中式。……“又閱舊稿,一讀一汗;讀競,重衣盡濕?!弊约阂灿X得以如此拙劣的文章中舉,“真無顏出見同人”,便“遁跡山丘”,逃離名場了?!度辶滞馐贰防锏鸟R二先生說,如果孔夫子生在現在,也要做八股文,否則,誰給官做!(大意)《聊齋志異》更深一層,不但要做八股,還要做壞八股,不做,也沒人給你官做!不但要做八股,還要做壞八股,這才是坑死天下讀書人中的英雄豪杰的。這依然是對科舉制的一種絕妙諷刺,但細細讀來,我們不難品出其中看破科舉的味道,不難讀出作者流露的些許消極灰心。于是文章不再是一味濃重的辛辣,久久不去的還有留在齒頰的淡淡悲苦。蒲松齡生命過半,日益潦倒,事業不竟。但對科舉的孜孜以求,對入仕的熱切盼望,即使到了暮年亦癡心不改?!都膶O樹百》(其一)“君疲馬牛身猶病,我困遭逢數亦慳。三載形藏真落水,十載義氣已闌珊?!?其二)“帳外西風剪剪吹,屋梁落月不勝悲!途窮只覺風波險,親老惟憂富貴遲?!?/p>
然而“這是一條崎嶇的道路,沒有看上去那么好走”(蒙田)。四十八歲時,蒲松齡又考了一場。才華橫溢,得意疾書,不想竟以“越幅被黜”,悵悵歸來,蒲松齡作《責白髭文》,借自嘲以擊時世:“……官有汝則致惡于大僚,士有汝則取厭于文宗。馮唐于焉淹蹇,顏駟因而飄蓬。嗟汝白髭兮胡不情!汝宜依宰相,汝宜附公卿,勛名已立,尚不汝驚……”。他在“方此責兒孫,文苦不靈快”時,想到自己,深有體會地寫道:“目中無衡文,憑數為成敗”(《試牘》)。詞集存有《庚午二場再黜》一首云:“風簾寒燈,譙樓短更,呻吟直到天明。伴崛強老兵,蕭條無成,熬場半生。回頭自笑蒙騰,將孩兒倒繃?!笨婆e考試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他終生的遺憾。于是小說成了作者發怨憤之作,科舉成了作者發怨憤之事。
盡管在長期的趕考生涯中看到了科舉制度的種種弊端,蒲松齡并沒有要求推翻它,而只是從各種角度諷刺它、抨擊它,希望引起“上面”的重視,以改革其不合理的地方。他所特別加以攻擊的,是考官的“心盲或目瞽”(《試后示篪、笏、筠》)以致良莠不辨。在蒲松齡看來,科舉制是使天下讀書人得到社會承認、實現仕途理想的最公平、最光明的大道。為了自己和同志者的理想,蒲松齡的創作苦心在今天看來,依然是出于一個知識分子的良心和高尚的道德水準。而蒲松齡在小說中所描繪所諷刺所抨擊的現象在今天依然存在,使得我們今天讀這些小說仍有價值,更能嘆服小說作者思想的深刻和觀念的先進。也正是由于這一點,蒲松齡不再只是他那個時代的普通讀書人,而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流芳百世。
總的看來,蒲松齡通過他不同時期的作品,表現了他在不同時期對科舉制度的思考。這在當時在后世都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對于《聊齋志異》的研究者來說,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方向。
(責任編輯 魏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