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靜息踝臂指數、運動后踝臂指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
方法 選取有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組)和沒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正常組)2型糖尿病患者各80例,收集患者年齡、性別、既往史和吸煙史等一般情況,并測量所有患者血壓、血糖、血脂、體重指數和靜息與運動后踝臂指數。結果 病變組患者相對正常組患者,年齡、性別、高血壓史、體重指數、靜息與運動后踝臂指數等指標差異均具有顯著性意義(P<0.05)。進一步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性別、高血壓史、體重指數、運動后踝臂指數等指標均是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單獨危險因素。結論 運動后踝臂指數是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單獨危險因素。
【關鍵詞】 糖尿病;踝臂指數;頸動脈;粥樣硬化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3-0264-02中圖分類號:R 587.1文獻標識碼:A
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包括性別、年齡、病程、血糖以及血脂等[1]。踝臂指數是踝部動脈與橈動脈收縮壓的比值,是診斷周圍動脈粥樣硬化的可靠指標[2]。 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數是否體現頸動脈粥樣硬化狀況,是我們關注的熱點之一。我們分析160名2型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情況,報道如下。
材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 2003年3月~2007年12月選擇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服藥后空腹血糖水平大于7.0 mmol/L,既往無糖尿病酮癥、高滲性昏迷、嚴重肝腎功能損害、心功能不全、感染性疾病、腦卒中和周圍動脈病史(具有典型臨床表現),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每人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根據頸動脈超聲結果,選取正常組與病變組患者各80例。正常組男49例,女31例;平均年齡57.5±6.8歲;糖尿病病程6.7±2.8年。病變組男65例,女15例;平均年齡60.9±6.0歲;糖尿病病程10.6±4.1年。
2.診斷標準 ①糖尿病診斷標準:由兩名醫師詢問糖尿病診斷時間、診斷醫院、用藥史及血糖控制情況,診斷醫院至少為二級甲等以上醫院,診斷標準參照美國糖尿病協會1997年提出的診斷標準,即癥狀+空腹血漿葡萄糖大于或者等于7.0 mmol/L,或隨機血糖大于或者等于11.1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2 hPG大于或者等于11.1 mmol/L。糖尿病病程以出現糖尿病癥狀開始計算,無癥狀者以確診日期作為起始點。②頸動脈粥樣硬化判斷標準:采用彩色血流多普勒超聲儀檢查,測量方法參照ARIC研究[3]。在雙側頸動脈竇部1.0 cm,頸總動脈遠端1.0 cm,頸總動脈近端1.0 cm血管后壁進行測量,內中膜厚度為雙側頸動脈上述6個部位18個測量點的平均值。以局部斑塊形成,或者內中膜厚度>1.0 mm判斷為頸動脈粥樣硬化。
3.踝臂指數測量和計算方法
(1)踝動脈收縮壓與肱動脈收縮壓測量[3]:使用5 MHz手持超聲探頭(CBA1304)。血壓計袖帶寬10 cm,長40 cm。受檢者平臥,休息5 min,監測者手持超聲探頭,沿動脈走行區域緩慢移動,直至獲取最強信號,快速對袖帶進行充氣,待動脈波動聲消失后,繼續充氣使壓力再升高至少20 mmHg,緩慢放氣(2~4 mmHg/s),血流恢復時的第一聲對應的讀數即為該動脈的收縮壓,循右側肱動脈、右側足背動脈、右側脛后動脈、左側足背動脈、左側脛后動脈、左側肱動脈的順序依次測量并記錄。
(2)踝臂指數的計算 每側下肢的踝臂指數等于該側踝動脈收縮壓(取脛后或足背動脈收縮壓的高值)與雙側肱動脈收縮壓高值之比。分別計算兩側的踝臂指數,取低值進行分析。靜息踝臂指數指患者在安靜狀態下測定。運動后踝臂指數為患者在傾斜10度的跑步機上按4 km/h的速度行走1 min,停止運動后45 s內重新測定。靜息踝臂指數>0.96為正常,0.8~0.9為可疑下肢動脈狹窄,0.8以下為中重度缺血。運動后踝臂指數>0.9為正常,<0.8為嚴重動脈狹窄,當運動后踝臂指數<0.6時為動脈功能不全。
4.其他危險因素測量 ①用標準血壓計測量右上臂血壓,每次間隔5 min,共測量3次,計算平均值;②患者著輕便衣物,赤腳測量身高、體重,體重指數(BMI)=體重/身高2;③高血壓病:SBP≥140 mm Hg或DBP>90 mmHg或既往有明確的高血壓病史及服用降壓藥史;④高脂血癥:TC>5.70 mmoL/L或TG>1.70 mmoL/L或有服用降血脂藥物史;⑤吸煙史:定義為每日吸煙≥10支,近3個月內仍在吸煙者;⑥抽取空腹靜脈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脂以及尿酸等。
5.統計學處理 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數據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SPSS11.1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者卡方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結果
1.正常組與病變組常見危險因素與踝臂指數情況 正常組與病變組性別、年齡、高血壓史、糖尿病病程、體重指數、靜息踝臂指數與運動后踝臂指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舒張壓、脈壓差、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血脂史以及吸煙史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注:#正常/可疑狹窄/中重度動脈缺血;※正常/嚴重動脈狹窄/動脈功能不全;△兩組比較,P<0.05。
2.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踝臂指數以及危險因素對糖尿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調整OR值,發現有意義危險因素依次為:年齡(OR=1.02, 95%CI 1.02~1.18);性別(OR=0.51,95%CI 0.31~0.83);收縮壓(OR=1.04,95%CI 1.03~1.06);糖尿病病程(OR=1.15,95%CI 1.03~1.29);體重指數(OR=1.11,95%CI 1.04~1.18);運動踝臂指數(OR=0.37,95%CI 0.21~0.78)。
討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糖尿病患者較常見的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伴有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增加5倍[1,3~4],說明頸動脈粥樣硬化值應引起大家重視。但是由于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故而常常被患者甚至醫生忽略。做好無癥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篩查,對預防和干預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非常有意義。
糖尿病血管病變常同時累及冠狀動脈、腦動脈和外周動脈等全身多處血管床,所以一處血管病變提示其他部位的血管可能也有病變[5]。踝臂指數對于判斷患者外周血管功能狀態有一定的價值[2,5],對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價值如何,是我們關注的話題。
我們研究表明,①正常糖尿病患者與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患者常見危險因素與靜息以及運動踝臂指數差異顯著;②運動踝臂指數是糖尿病患者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但是危險度不如年齡、性別、收縮壓、糖尿病病程以及體重指數等常規危險因素。
研究還顯示,調整其他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后,踝臂指數與頸動脈和冠脈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密切相關,踝臂指數減低與頸內動脈粥樣硬化強正相關[6,7]。運動踝臂指數與靜息踝臂指數意義基本相同,但是運動踝臂指數可以發現隱匿性血管病變,較靜息踝臂指數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要好。
糖尿病無癥狀動脈粥樣硬化者是發生心血管事件等嚴重并發癥的高危人群[1,5]。所以,使用無創,簡便,可室內進行的篩查方法,做好一級預防,對預防高危人群并發癥發生非常有意義。相比頸動脈粥樣硬化篩查常規(超聲檢查),運動踝臂指數測量不需要特殊設備,無創、簡便、可室內操作,具備一定的應用價值[8]。
我們研究中,運動踝臂指數的OR值相對其他危險因素仍然偏小。所以,如何更科學取得切近實際的數據,更準確的確定指標正常值,提高該項指標的診斷價值,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另外,本研究屬于橫斷面調查,且入選病例少,故該結論尚需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驗證。
參考文獻
[1]Park JH,Kim WH,Kim JH,et al.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Korea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Diabet Med,2006,23(12):1377-1380.
[2]Okura T,Watanabe S,Kurata M,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 (CAVI)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Hypertens Res,2007,30(4):335-340.
[3]Hayashi C,Ogawa O,Kubo S,et al.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 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s atherosclerosis markers in Japanese diabetic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4,66(3):269-275.
[4]張志凌,向小平,劉肆仁,等.踝臂指數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薈萃,2007,22(13):932-934.
[5]Singh KP,Patel MR,Kandzari DE,et al.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n overview of endovascular therapies and contemporary treatment strategies[J].Rev Cardiovasc Med,2006,7(2):55-68.
[6]McDermott MM,Liu K,Criqui MH,et al.Ankle-brachial index and subclinical cardiac and carotid disease: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J].Am J Epidemiol,2005,162(1):33-41.
[7]Cui R,Kitamura A,Yamagishi K,et al.Ankle-arm blood pressure index as a correlate of preclinic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elderly Japanese men[J].Atherosclerosis,2006,184(2):420-424.
[8]Wyman RA,Keevil JG,Busse KL,et al.Is the ankle-brachial index a useful screening test for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in asymptomatic, middle-aged adults[J]?WMJ,2006,105(6):50-54.
(收稿日期:2008-01-10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