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硬膜外麻醉用于膽石癥手術的可行性。
方法 通過206例硬膜外麻醉用于膽石癥手術的術中處理,觀察其麻醉效果。結果 麻醉效果優良,主要存在血壓下降的缺點,但可以糾正。結論 硬膜外麻醉仍可用于膽石癥手術。
【關鍵詞】 硬膜外麻醉;膽石癥;利多卡因;血壓下降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3-0288-02中圖分類號:R 657.405.614文獻標識碼:A
膽石癥手術是常見的手術,我院在1996~2006年采用了硬膜外麻醉行膽石癥手術206例,現將臨床處理情況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病例有膽囊結石,膽總管、肝內膽管結石。男87例,女119例,年齡35~75歲,ASAI~Ⅲ級,并發黃疸110例,無腹水。合并輕~中度高血壓病11例,無冠心病及阻塞性肺氣腫。手術種類包括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或膽-腸R-Y吻合。患者入院后行消炎、利膽、保肝治療,黃疸病人常規予VitK110 mg肌注,連用3天,改善凝血功能,糾正全身狀況,爭取血Hb>100 g/L,Hct>0.3,血清白蛋白A>30 g/L,高血壓者予硝苯地平或卡托普利口服降壓。
2.麻醉方法 術前禁食,置胃管減壓,魯米那0.1 g,阿托品0.5 mg肌注。入室后30分鐘內予復方氯化鈉500~1000 ml輸入,后接6%賀斯10 ml#8226;kg-1#8226;h-1繼續輸入。患者左側臥位,取T8#8226;9或T9#8226;10穿刺置管,根據患者全身狀況選用1.6%~2.0%利多卡因和0.16%~0.25%丁卡因的混合液,控制麻醉平面T3、4~12,切皮前以度-氟(度冷丁100 mg+氟哌利多5 mg為1單位)1/2~1單位靜注使其入睡,預防牽拉反應。若牽拉反應較重,患者難以安靜時,再加用丙泊酚先靜注50 mg,后以2.5mg#8226;kg-1#8226;h-1泵注維持。術中鼻導管給氧2~4 L/min。當SBP低于90 mmHg或下降幅度>20%時予麻黃堿6 mg靜注,若3次應用后血壓仍低者,予泵注多巴胺1~5 μg#8226;kg-1#8226;min-1,支持心功能。黃疸患者給予20%甘露醇50~100 ml常規利尿。術中補液液體種類予晶膠2∶1輸注,一般以10~15 ml#8226;kg-1#8226;h-1維持,根據血壓、尿量、出血量酌情增減,維持尿量達1 ml#8226;kg-1#8226;h-1。有輸血指征時輸血。全程嚴密監測心電及全身狀況,經常監測脈搏了解病人情況。每約60分鐘硬膜外追加首次用藥量的1/3~1/2量,予維持麻醉。
3.監測指標及效果判斷 予邁瑞多參數監護儀連續監測BP、P、R、ECG、SpO2。行CVP置管指導輸液60例,均為ASAⅢ級患者。麻醉效果分3級,由手術者判斷,內容包括腹部肌松、術野暴露和牽拉反應;優,肌松良好、暴露術野容易,只用度-氟預防牽拉反應;良,肌松一般,需再加丙泊酚使患者入睡,加丙泊酚后術野暴露良好;差,肌松差,牽拉反應重,加丙泊酚后仍難以手術,需改插管全麻。
4.統計學方法 所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結果
所有患者采用旁正中穿刺法,操作順利,麻醉效果優良率94.7%。所有患者在硬膜外注藥后5分鐘出現血壓下降,在30分鐘時下降最為明顯,與麻醉前比較,P均<0.01。均需要麻黃素靜注升壓,其中124例(60%)需要泵注多巴胺維持血壓(包括所有ASAⅢ級患者60例),均能把血壓穩定在術前水平,見表1。CVP值維持在8~11 cmH2O。有19例(9%)在探查膽總管時出現明顯膽-心反射,心率平均由78.6±6.4次/分迅速下降至42.7±3.2次/分,予暫停手術操作,阿托品0.25 mg靜注后上升正常。無心跳、呼吸驟停病例,無嘔吐誤吸。通氣良好,SpO2均維持在97%~100%。手術歷時約90分鐘。術畢呼喚睜眼清醒。術中用多巴胺者術后繼續泵注多巴胺2小時。
討論
一般來說,不存在對所有患者都合適的“最佳麻醉方法”。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麻醉醫師的經驗和技術,選擇合適的麻醉方法和藥物。大多數膽石癥的手術,我們選擇了硬膜外麻醉。
膽石癥病例一般都有充分的禁食時間,置胃管應吸引減壓,使之處空腹狀態。因此,應用硬膜外麻為可行選擇。由
于膽石癥患者以農民多見,體形消瘦,易于硬膜外麻醉。氟哌利多的安定作用相當于氯丙嗪的200倍,鎮吐作用為氯丙嗪的700倍,最佳效應持續3~6小時,可增強麻醉性鎮痛藥的作用,且有明顯的抗心率失常作用,對呼吸、肝腎功能無明顯影響[1]。度-氟1/2~1單位就有很好的預防牽拉反應作用,患者淺睡,保持吞咽反射,能呼喚睜眼,無煩躁及寒戰,無嘔吐誤吸發生。只有10.7%病例牽拉反應較重,需增加用丙泊酚使其入睡,但都能很好暴露術野,完成手術。5.3%病例麻醉效果較差,可能穿刺不到位或導管不在硬膜外腔,如穿出椎間孔。高平面阻滯可抑制心功能,在應用麻黃堿后泵注小至中量的多巴胺能較好的維持血壓,但需要掌握用量;因其持續興奮心臟,有一定的預防膽-心反射作用。又因膽紅素及膽酸有興奮迷走神經作用,且膽囊和膽道部位迷走神經分布密集,在該處操作時可發生膽-心反射和迷走-迷走反射,導致心率及血壓明顯下降,甚至心跳驟停,全麻及硬外麻均可發生,采用局部封閉可減少該反射的發生[2]。因此手術中麻醉者須始終在場嚴密觀察,一旦心率明顯下降,即時通知術者減輕或暫停操作,當心率低于50次/分時,靜注阿托品0.25 mg,使其心率上升。本組病例均未作局部封閉,所以膽-心反射率較高,但仔細觀察、及時發現,避免了意外事故發生。有大量報道[3~6],硬膜外麻醉用于膽石癥手術有良好效果。黃疸病人常有腎功能下降,應用甘露醇50~100 ml,可增加腎血流,提高腎小球濾過率,有改善腎功能作用,而且是炎癥反應的氧自由基清除劑,對手術等大面積創傷具有保護腎功能作用。
硬膜外麻尚可減少全麻時呼吸道相關并發癥,生理擾亂少,鎮痛完善,減少體力消耗,有利病情轉歸。可降低醫療費用,對解決看病難、看病貴有一定作用。一項大型隨機回顧性meta分析總結了141項臨床研究,共計對9559例手術患者術后的各種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預后、進行了詳細分析,結果表明,無論在圍術期的并發癥,如靜脈血栓、心肌梗死、出血、肺部并發癥、腎衰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上,椎管內麻醉均優于全身麻醉[7]。
總之,硬膜外麻醉用于膽石癥手術時,效果優良,缺點主要為血壓下降,但可以糾正。
參考文獻
[1]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11.
[2]徐啟明,李文碩.臨床麻醉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51.
[3]王利秀,謝詠群.硬膜外麻醉用于高齡老年患者腹腔鏡膽炎切除術安全性的探討[J].四川醫學,2007,28(5):549.
[4]劉 顯,席友學,王樹林.心肌缺血病人膽道手術的麻醉處理[J].臨床醫學,2004,24(12):40.
[5]榮占霞,趙興起.膽道麻醉處理體會[J].哈爾濱醫藥,2003,23(5):20.
[6]時康年.膽道手術260例麻醉體會[J].陜西醫學雜志,2202,31(4):378.
[7]Rodqers A,Walker N,Schuq S,et al.Reduction of postoporativ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with epidural or spinal anaesthesia:result from overview of randomised trials[J].BMJ,2000,321:1493-1505.
(收稿日期:2008-02-29 修回日期:2008-05-19)
(編輯:崔群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