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外周神經刺激器(PNS)引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的效果,尋找較低的有效濃度,降低局麻藥中毒的可能性。
方法 90例擬行單側下肢手術的患者隨機分成三組,每組30例,Ⅰ、Ⅱ、Ⅲ組均采用PNS引導行腰叢-坐骨神經阻滯,羅哌卡因濃度分別為0.25%、0.375%、0.5%;容量均為55 ml,其中腰叢阻滯30 ml,坐骨神經阻滯25 ml。結果 三組神經阻滯起效時間依次是37.1±7.2 min、25.4±4.6 min、19.3±5.5 min(P<0.05)。Ⅱ組對閉孔神經和股外側皮神經的阻滯率明顯高于Ⅰ組(P<0.05);Ⅱ組阻滯成功率明顯高于Ⅰ組(P<0.05)。Ⅱ、Ⅲ組各項指標則無明顯差異。結論 0.375%的羅哌卡因用于PNS引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時阻滯完善,同時減少局麻藥物用量。
【關鍵詞】 羅哌卡因;腰叢-坐骨神經阻滯;外周神經刺激器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3-0291-02中圖分類號:R 614.4文獻標識碼:A
腰肌間隙麻醉加坐骨神經阻滯可取得下肢單側肢體的完全麻醉,同時避免了椎管穿刺,對循環影響輕微,適用于單側下肢的手術、尤其適用于椎管內麻醉禁忌或合并嚴重系統性疾病的患者。外周神經刺激器(PNS)的問世使這一方法更為簡便,成功率大大提高。但由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所需局麻藥用量較大,有潛在局麻藥中毒的風險。本研究觀察低濃度羅哌卡因的阻滯效果,旨在尋找較低的有效阻滯濃度,降低局麻藥中毒的可能性。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6年5月~2007年12月間ASAⅠ~Ⅱ級擇期單側下肢手術患者90例,年齡16~58歲,體重52~65 kg,身高155~172 cm;手術部位在大腿中下1/3以下;患者既往無骨盆外傷史,無下肢神經損傷病史。90例隨機分成0.25%羅哌卡因組(Ⅰ組),0.375%羅哌卡因組(Ⅱ組),0.5%羅哌卡因組(Ⅲ組),每組30例。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2.麻醉方法 三組病人術前30 min均給予魯米鈉0.1 mg;入室后常規監測血壓、心率、心電圖、血氧飽和度,開放靜脈通路給予6%賀斯10 ml#8226;kg-1#8226;h-1;神經阻滯前給予咪唑安定0.02 mg#8226;kg-1、芬太尼2 μg#8226;kg-1。先行腰叢神經阻滯:患者屈膝收腹側臥,把要阻滯的腿放在上面,第三腰椎的棘突向阻滯側旁開5 cm即為穿刺點;三組均用德國貝朗公司STIMUPLEX-DIG神經刺激器和長100 mm電刺激針,以矢狀方向進針,碰到第3腰椎橫突的骨面時,針尖朝著尾側避開橫突;電流達到0.3 mA時股四頭肌仍出現顫搐即可注入3 ml羅哌卡因,3分鐘后如果未觀察到不良反應,則再注入其余劑量,總容量30 ml。再行坐骨神經阻滯:患者側臥,阻滯側腿在上,另一條腿伸開,上面的髖關節約彎30~40度,膝關節約90度;由股骨大轉子和髂后上棘兩點連線中點往內側做一條垂直線,沿此線5 cm處即為穿刺點;刺激電流達0.3 mA仍有跖屈出現時,即可注入3 ml羅哌卡因,3分鐘后如果未觀察到不良反應,則再注入其余劑量,總容量25 ml。Ⅰ、Ⅱ、Ⅲ組分別采用0.25%、0.375%、0.5%的羅哌卡因。
3.觀察指標 ①感覺阻滯起效時間:神經阻滯完成后每5 min評估一次感覺阻滯效果,阻滯起效以針刺股神經支配區域皮膚痛覺消失為準。②感覺阻滯范圍:神經阻滯完成后30 min感覺阻滯范圍。③運動阻滯程度:神經阻滯完成后30min進行運動阻滯評估:髖、膝、踝關節均不能運動的為完全阻滯,有一個以上關節尚能輕微活動的為部分阻滯。④神經阻滯成功率:術中無需輔助局麻或改為全麻的為阻滯成功。
4.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Bonferroni ANOVA統計方法;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結果
1.感覺阻滯范圍 Ⅱ組對閉孔神經和股外側皮神經的阻滯效果明顯優于Ⅰ組,差異有顯著性(χ2=8.531,P=0.003;χ2=4.344,P=0.037);Ⅲ組對閉孔神經和股外側皮神經的阻滯效果明顯優于Ⅰ組,差異有顯著性(χ2=10.335,P=0.001;χ2=6.944,P=0.008);Ⅱ、Ⅲ組間無顯著差異。對股神經、脛神經、腓總神經阻滯效果三組間無明顯差異。見表2。
2.感覺阻滯起效時間 Ⅱ組起效時間為25.4±4.6 min,明顯慢于Ⅲ組(P<0.05),但較Ⅰ組快(P<0.05),見表3。
3.運動阻滯程度 Ⅱ、Ⅲ組運動完全阻滯的例數均明顯多于Ⅰ組(χ2=5.455,P=0.02;χ2=8.076,P=0.004),Ⅱ、Ⅲ組間則無明顯差異,見表3。
4.神經阻滯成功率 Ⅱ、Ⅲ組阻滯成功率均明顯高于Ⅰ組(均χ2=5.554,P=0.018),Ⅱ、Ⅲ組間則無明顯差異,見表3。
討論
兩支粗大的神經干負責腿部的神經支配:來自腰叢的股神經、閉孔神經、股外側皮神經;來自骶叢的坐股神經。只要阻滯了這兩個神經干就可取得單側下肢的的完全麻醉。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避免了腰椎穿刺,且無交感阻滯作用、不影響循環的穩定,適用于禁忌椎管內麻醉或全身情況較差的單側下肢手術的病人。由于下肢外周神經解剖結構上不如上肢的成束且位置較深,技術要求高,使腰叢-坐骨神經阻滯未能應用廣泛。隨著PNS的問世,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逐漸被麻醉醫生接受,越來越多的被應用于臨床。
腰叢神經行走于腰大肌間隙,完全阻滯所需局麻藥容量不能少于30 ml;坐骨神經干粗大,位于臀大肌深面,所需局麻藥容量超過20 ml。國內外文獻報道,施行腰叢-坐骨神經阻滯時均采用濃度不低于0.5%的羅哌卡因超過50 ml,總量達到250~300 mg[1,2]。羅哌卡因為高效、低毒的長效酰胺類局麻藥,其心臟毒性和神經毒性較布比卡因輕,是目前外周神經阻滯的首選藥物。盡管如此,但在短時間內注入如此大劑量,仍有可能出現毒性反應。有文獻報道,羅哌卡因3.5 mg#8226;kg-1局部浸潤麻醉時,其血漿濃度達到4.33~5.6 μg#8226;L-1 ,已超過可容忍的范圍[3]。所以,如何有效的預防毒性反應是開展該項技術的關鍵。
本文比較了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在容量一致的前提下用于PNS引導的腰叢-坐骨神經阻滯的臨床效果。根據PNS的原理,當刺激電流降至0.3 mA時如果仍見肌顫搐,那么刺激針距相關神經距離不超過2 mm,這就為較低濃度局麻藥取得完善的阻滯效果提供了可能。坐骨神經在臀大肌深面沒有分支,0.25%的羅哌卡因也取得了完善的感覺阻滯。閉孔神經和股外側皮神經都屬于腰叢,其中閉孔神經支配大腿內側的皮膚感覺,股外側皮神經支配大腿外側皮膚感覺;下肢手術外周神經刺激儀定位時是以股四頭肌顫搐為標志,局麻藥主要注射在股神經周圍;0.25%的羅哌卡因濃度過低,擴散能力差,雖然可良好的阻滯股神經,對于較遠處的閉孔神經和股外側皮神則效果不理想;下肢手術時往往要在大腿中上部上止血帶,閉孔和股外側皮神的阻滯不全會造成缺氧性疼痛,這就造成0.25%的羅哌卡因腰叢-坐骨神經阻滯時成功率不高。本研究發現,0.375%的羅哌卡因的感覺、運動阻滯效果和成功率與0.5%的羅哌卡因相似,能夠滿足臨床需要;盡管起效較慢,但仍可被臨床醫生接受。
綜上所述,0.375%的羅哌卡因用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大大減少了藥物總量,又保證了麻醉效果,值得推廣。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復合用藥,如局麻藥復合可樂定以加強鎮痛效果、減少局麻藥用量[4],這應是今后下肢神經阻滯麻醉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徐仲煌,黃宇光,潘 華,等.羅哌卡因用于腰叢-坐骨神經聯合阻滯的臨床研究[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1,17(5):278-279.
[2]Wulf H,Behnke H,Vogel I,et al.Clinical usefulness,safety,and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ropivacaine 0.5% for inguinal hernia repair in regional anesthesia[J].Reg Anesth Pain Med,2001,26(4):348-351..
[3]張富軍,鄧小明.羅哌卡因的實驗與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0,19(4):317-319.
[4]劉俊杰,趙 俊.現代麻醉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85-293.
[5]Paut O,Schreiber E,Lacroix F,et al.High plasma ropivacaine concentrations after 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in children[J].Br J Anaesth,2004 Mar,92(3):416-418.
(收稿日期:2008-04-08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