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應用自我效能理論對臨床護理實習生的認知行為進行干預,為臨床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管理對策。
方法 將2006~2007年臨床護理實習的76名本科生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應用自我效能理論進行干預,促使護生通過他助,提高自知,依靠自助,達到自覺培養、維護及不斷提高自我效能感;對照組按常規進行臨床實習。結果 實驗組護生的專科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基礎護理操作技能、服務態度、學習態度、總評等五個指標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均<0.05),勞動紀律兩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 自我效能理論可增強實習護生的的自我效能感,臨床帶教老師在護生自我效能提高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 自我效能感;本科護生;教師;教學方法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3-0304-03中圖分類號:G 424.1文獻標識碼:A
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 -efficacy) 是美國社會學習心理學家班杜拉(A.Bandura,1977) 在其社會學習理論研究中提出的概念。自我效能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實施某一行為的期望,是人們對自我行為能力的認知與評價[1]。二十多年來,人們圍繞著自我效能感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在理論層面上已取得了一定共識,但由于自我效能感本身的復雜性、動態性,在臨床教學情景中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還有許多的課題亟待研究。如何結合本科護生的特點,使護生將在校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在有限的實習時間內收到滿意的效果,為將來的護理工作打下基礎,是臨床教師面臨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它能使護生具有熱愛護理事業的情感,逐步具備臨床護理、教學、科研的能力和素質。本文擬對增強護生自我效能感進行一些探討,以供同仁借鑒。
對象及方法
1.對象 選擇2006年~2007年間在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臨床實習的護理本科生76名,隨機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組38人,男2人,女36人,年齡18~20歲;對照組38人, 男3人,女35人,年齡18~20歲。
2.方法
(1)設計《臨床護理專業實習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調查表》,內容有:Ⅰ.對醫院的環境有陌生感,不能適應;Ⅱ.自感喜愛護理專業;Ⅲ.自感缺乏對護士角色的認識;Ⅳ.自感缺乏對護理工作內涵的認識;Ⅴ.自感缺乏與醫院工作人員溝通的能力;Ⅵ.自感缺乏與帶教老師溝通的能力;Ⅶ.自感缺乏與病人溝通的能力;Ⅷ.自感缺乏與其他學校實習生溝通的能力;Ⅸ.擔心得不到帶教老師的關心和幫助;Ⅹ.擔心自己不能勝任護理工作;Ⅺ.擔心由于不會或做不好事情而受到臨床老師的責怪;Ⅻ.擔心病人拒絕我為他進行治療性護理;ⅩⅢ.很在乎臨床老師對自己的評價;ⅩⅣ.如果受到老師的表揚我會很高興;ⅩⅤ.如果受到老師的批評我會很難受。
(2)分組前集中填寫《臨床護理專業實習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調查表》。分組后將回收的調查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護生缺乏對專業的熱愛指標中實驗組占84.2%、對照組占83.5%;自感缺乏與他人溝通的能力指標中實驗組占18.4%~31.6%、對照組占17.9%~32.4%;擔心自己不能勝任護理工作指標中實驗組占26.3%、對照組占27%;擔心由于不會或做不好事情而受到臨床老師的責怪指標中實驗組占55.3%、對照組占55%。其它各項均顯示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3)實驗組:通過對回收的調查表中各條目進行分析,針對護生的自我效能狀況,應用自我效能理論編印的學習資料,采取集體講座與個人教育相結合等形式進行教育,使之能充分認識自己所存在的問題;鼓勵護生之間進行交流,談實習過程中成功的感受,獲取替代性效能信息;引導護生不斷探索自己在實習過程中成敗的傾向,并力求作出因果分析,獲取直接性經驗;指導護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定期根據設定的目標評價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強化,自我調節等。促使護生通過他助,提高自知,依靠自助,達到自覺培養、維護及不斷提高自我效能感。項目組成員通過對護生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與護生交流思想感受,同時也向帶教老師及其他護士了解護生的認知行為表現,不斷增強護生的自我效能感。
對照組:按常規進行臨床實習。
實習結束時,由項目組成員收集各臨床科室對護生的實習鑒定。主要從護生的專科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基礎護理操作技能、勞動紀律、服務態度、學習態度、總評等六個方面進行評價,各項指標均以1~4分四個等級進行評定。
3.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數據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結果
通過運用自我效能理論對實驗組護生的認知行為進行干預,結果實驗組護生的專科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基礎護理操作技能、服務態度、學習態度、總評等五個指標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均<0.01);勞動紀律兩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所有護生均能遵守醫院的規章制度。見表1。
討論
1.培養護生適應醫院環境及護士角色轉變 臨床實習是對護生進行綜合訓練的重要教學階段,是培養護生綜合能力的關鍵環節,是護生由學生角色向護士角色轉換的過程。本科護生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一定的科研能力,較高外語水平,畢業后在護理工作中主要承擔護理管理、科研和教學的重任[2],是護理事業的中堅力量。但在從事臨床護理實習的早期思想易于波動,不安心于護理專業,如何幫助學生實現角色轉化,實現人盡其才,為以后的護理事業培育高級人才,是臨床帶教重任所在。指導帶教老師要根據本科學生的特點和臨床工作的實際情況,做好環境介紹,講解護士角色功能,使學生很快適應醫院環境及護士角色的轉變。
2.培養護生熱愛護理專業的思想 本研究中有84.2%的護生缺乏對專業的熱愛,我們通過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介紹國際、國內護理專業的發展現狀,增強護生對專業的認識;以教師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任勞任怨、搶救時沉著冷靜、技術嫻熟、得心應手,全身心的投入臨床工作中的態度,以及其他同學關心、同情、愛護病人的良好醫德醫風作為典型,為學生樹立榜樣,使他們逐漸穩固專業思想,對護士這一職業充滿信心和熱愛,懷著極大的熱情去投入實習,在有限的實習時間內,很好地完成實習任務。實驗組護生的專科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基礎護理操作技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具備臨床護理應有的基本功,為將來成為合格的護士打下良好的基礎。
3.培養護生人際溝通的技巧 有效的人際溝通技能是護士應具備的基本功,是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手段。有研究表明[3],教師的評價、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均排在護理專業學生常見壓力源的前10位。可見有效的溝通交流技巧是處理好與帶教老師、患者、家屬及其他護理人員之間人際關系的關鍵。從調查中發現,護生在面臨實習時,有18.4%~31.6%護生缺乏與他人溝通的能力,我們通過選擇具有較強溝通能力的本科學歷、中級職稱以上護士擔任帶教老師,對護生制定個性化帶教計劃,因材施教,多與學生接觸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針對護生積極向上和求知欲強的心理,幫助其及時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指導學生有效的應對各種壓力。要求學生尊重帶教老師,謙虛好問,多與患者交流,以真心、愛心、責任心對待每一位患者。同時,通過整體護理查房中的病案分析、討論,鍛煉護生與老師、同學、病人的溝通能力,最終增強護生的自我效能感。
4.讓學生感受成功,給予鼓勵性評價,注意批評的方式和方法
感受成功是指在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中,設法讓學生多產生成功的愉悅體驗,減少失敗的不愉快體驗。班杜拉認為個體在從事某項活動任務之前就對自己是否具有相應的能力有一個推測,一旦活動達到預期目標,原有的對自己能力的推測得到驗證,自我效能感就會進一步加強;若活動未達到預期目標,個體就可能懷疑自己的能力,不斷的失敗就會使個體自我效能感降低。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多體會成功的經驗。感受成功須遵循以下幾點:
(1)教學目標恰當:自我效能決定護生將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礙或不愉快的經歷時能持續多久[4]。調查中有26.3%的護生擔心自己不能勝任護理工作、55.3%的護生擔心由于不會或做不好事情而受到臨床老師的責怪。針對此類現象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了恰當的教學目標,把起點放在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的臨界點上,讓學生經過努力就能取得成功。如在學生實習的前期讓學生去為外周靜脈較充盈的病人行靜脈穿刺術易于成功,書寫一般病人的護理記錄易于掌握,讓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地觀察到自己在學習上所取得的進步,結果學生就能感受到成功和受到表揚,從而產生愉悅的心情,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目標定得太難或太易都不利于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太難,會讓學生望而卻步,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太易,缺乏挑戰性,學生不會將這種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水平,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習自我效能感。
(2)客觀評價學生:他人的評價是影響護生自我效能感發展的重要因素。本實驗組中有一位護生無意中被老師的言語傷害了她,從而就悶悶不樂,擔驚受怕,不敢做任何事,對此,我們及時與其進行思想交流,談工作中的感受和體會,使她放下了思想包袱,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后期的實習中,最終各項考試考核成績均取得優秀。因此,作為教師應多積極鼓勵學生,多正面客觀評價學生。同時要注意評價標準的把握、評價方式的選擇,讓他們產生一種愉快和自尊的體驗。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并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進取心。
(3)引導學生對學業成敗進行正確歸因和理性對待失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培養每一位學生都經得起失敗和挫折[5],幫助學生科學地認識和評價失敗,對失敗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消除對失敗的恐懼,找出失敗的原因并加以改進。為此,我們教育學生在成功時多進行努力和能力的歸因,失敗時多進行努力歸因,多從自身尋找學業成敗的因素并根據表現來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不要因一時的失敗而降低對未來成功的期望,從而有利于個體自我效能感的發展和個體能力的發揮。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生的專科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基礎護理操作技能均得分高于對照組,說明了自我效能感對護生獲取新知識的作用。
(4)滿足尊重需求:作為老師,必須注意滿足學生的尊重需求。尊重學生獨立人格是教育人和培養人的前提,也是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妙方。本研究組有一位護生為病人留置胃管時反復三次均未能成功插入,受到病人的責備,感到很難過。此時,帶教老師不是當面批評,還替學生向病人道歉,并給予順利置入了胃管,滿足了學生的自尊需要。事后又與學生共同分析操作失敗的原因,耐心講解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后來經過學生的反復觀摩和練習,終于能熟練地掌握了該項技術。如果當時老師一昧地責怪學生,就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影響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增強自我效能感,從而影響學習效果。
5.加強理論和技能的培訓,讓學生掌握工作的本領 提高護生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及臨床工作能力是臨床教學的重點。對于理論基礎和操作技術能力差的護生,我們加強理論知識培訓,啟發他們多看書,平時加強提問,定期進行臨床業務講座。遇到典型臨床護理病例,設定幾個焦點問題,要求護生針對問題自行收集資料,然后帶教老師圍繞焦點問題及護生的解答情況進行講評,從解剖、病理生理、臨床表現、治療原則及護理要點等進行講解,最后應用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準確的護理評估,提出護理診斷,制訂相應的護理措施,并有針對性的給予健康教育,使學生能夠獲得真實的護理體驗,鞏固理論知識,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專科技術操作前,讓護生自己先想象這個操作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操作中應注意什么?然后帶教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出相應的誘導思考的問題,最終使護生自己說出正確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此帶教法明顯提高了本科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性,讓學生感受到成功,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影響行為的先行因素,它影響學生的任務選擇、努力程序以及堅持性。自我效能高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充滿信心,采取各種方法去戰勝困難,不輕言放棄,堅持性高,能夠觀察到自己在學習上所取得的進步,因而會增強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的增強,又能促使他們為自己設定更富有挑戰性的目標。如此循環,學生學習成績不斷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蔣曉蓮,薛詠紅,汪國成.自我效能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4,18 (5)上半月版:763.
[2]李雪莉,余永貴,殷 翠.21世紀護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5):417.
[3]蒲豪杰,潘月坤.護理本科生臨床實習的壓力及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11)下旬版:62.
[4]康曉鳳,繩 宇,王莉曉.護理專業學生一般自我效能與評判性思維能力的相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 23(10)上旬版:65.
[5]黃紹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發揮自我效能相結合的能力[J].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9(3):84.
(收稿日期:2008-04-17 修回日期:2008-06-05)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