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脛骨骨折;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接骨板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3-0318-02中圖分類號:R 683.42文獻標識碼:B
鎖定加壓鋼板(LCP)是AO新一代鋼板螺釘內固定系統,國外臨床應用已取得較好效果[1]。注重保護骨折部位的生物學環境,特別是對于脛骨近端骨折,LCP有固定可靠、早期功能鍛煉、不需要解剖復位等優點[2]。相比之下、國內治療這類骨折多用T型或L型鋼板等[3]。由于傳統手術入路切口長、損傷大,對于老年人來說,仍有可能增加手術風險。2002年3月至2007年12月,我科采用微創接骨板內固定技術(MIPPO)治療老年脛骨骨折16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 16 例,男12例,女4例;年齡 56~72歲,平均65.8歲。按AO分型41A型3例,41B型4例,42B型2例,42C型 2例,43A型 2例, 43B型2例, 43C型 1 例。開放型骨折6例。Gustilo分型Ⅰ型6例,Ⅱ型2例,脛骨中段4例,脛骨遠端4例。
2.手術方法 骨干部位應用鎖定加壓鋼板(LCP),鄰近或波及近端關節面應用高爾夫鋼板(GOLF-Plate)固定,鄰近或波及遠端關節面應用解剖型鋼板固定,如果合并腓骨中下1/3骨折,可先予復位固定,幫助恢復脛骨長度及力線。C-形臂下采用經皮間接復位技術基本恢復脛骨長度及力線,不要求解剖復位,注意無旋轉移位,波及近端關節面的骨折,閉合復位困難者行有限切開復位。于骨折遠近端作3~4 cm小切口,向對端建立皮下隧道或肌肉下隧道,插入鋼板,遠近端各擰入3~4枚螺釘,鄰近遠近端關節面用松質骨螺釘,通過皮外放置相同型號、長度的鋼板作為模板,經相對應孔做小切口,鉆孔、擰釘。骨折端一般不予螺釘固定,對于較大骨折段或骨折塊,若活動度較大或移位明顯,可以單枚加壓螺釘固定,通過鋼板對骨折斷端直接貼附擠壓,螺釘的牽引作用能達到一定的間接復位效果。
3.術后處理 患肢彈力繃帶包扎,抬高患肢,術后第2天開始膝、踝關節不負重關節功能鍛煉。術后6~8周攝片,根據骨痂生長情況開始扶拐部分負重活動。
4.隨訪及評估 全部病例進行臨床隨訪,采用門診定期預約隨訪的方法,術前、術后1周、術后6周、術后12周、術后半年及術后1年分別攝X線片對比,外觀有與健側對比測量患肢成角、旋轉和短縮情況。對照測試踝膝關節功能,按Johner-Wruhs方法評價功能,分為優、良、中、差。優:為骨折愈合,膝踝關節活動正常并能對抗力量,步態正常無疼痛,脛骨無成角畸形、短縮小于5 mm、旋轉小于5°,無感染、神經血管傷等并發癥;良:為骨折愈合,膝踝關節活動超過正常75%,對抗力量稍受限,步態正常偶有疼痛,脛骨無成角畸形、短縮小于5°、短縮5 ~10 mm、旋轉5°~10°,無感染、可伴輕度神經血管傷等并發癥;中:為骨折愈合,膝踝關節活動超過正常50%,對抗力量明顯受限,跛行步態,中度疼痛,脛骨成角畸形10°~20°、短縮10~20 mm、旋轉10°~20°,無感染、可伴中度血管傷等并發癥;差:為骨折愈合延遲或骨不連,膝踝關節活動小于正常50%,不能對抗力量,明顯跛行步態,疼痛明顯,脛骨成角畸形超過20°、短縮超過20 mm、旋轉超過20°,可并發感染,可伴重度神經血管傷等并發癥。總體療效以手術耗時、術中輸血、術后傷口愈合、疼痛時間、功能恢復及骨折愈合時間以及并發癥評定療效。骨折愈合以臨床癥
狀以及X線表現為評定指標,臨床表現骨折端完全負重無痛,局部無叩壓痛,X線表現骨折線消失判定為臨床愈合。
結果
隨訪16例,全部傷口一期愈合,全部病例隨訪時間4~16個月,平均11個月,手術時間45~160 min,平均80 min,術無輸血,出血量50~100 ml。術后僅1例病人發熱39℃,經對癥處理好轉,余下15例病人體溫均正常;1例病人傷口外隧道部位皮膚發紅,未處理自愈。X線片顯示骨痂出現時間為6~11周,平均8周,骨愈合時間4~14個月,平均6.1個月,無再骨折發生。采用Johner~Wruhs評分標準,優10 例,良4例,中2例,差0例;以優良滿意為標準,本組病例總體滿意率為87.5%。
討論
1.微創手術的優點 所謂微創系指微小創傷,是指以最小的侵襲、最小的生理干擾達到最佳外科療效的一種新的外科技術。可以說微創的目標是:比現行的標準外科手術具有更小的手術切口,更佳的內環境穩定狀態,更輕的全身反應、更少的瘢痕愈合、更短的恢復時間和更好的心理效應,從這個角度來說,減小手術切口和減少術中剝離無疑對患者更有利,MIPPO可以說就是遵循微小創傷目標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內固定技術,其強調盡量保持骨折處生物學完整性,應用間接復位技術進行鋼板固定。應用MIPPO技術治療脛骨骨折、無疑也是遵照微創原理,盡可能地保持骨折處軟組織的完整性。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術后疼痛的時間較短,愿意較早開始功能鍛煉,功能恢復也較滿意。
2.經皮間接復位技術 間接復位理論的出現明顯促進了生物學內固定的發展,使微創手術真正成為可能。正如Mast等[4]所倡導的,應用牽引床,手法整復,鋼板的擠、拉等措施使大的骨折塊復位,充分利用周圍完整的軟組織夾板作用,將其他碎骨塊基本復位。具體措施有:術前有效的牽引,使骨折達到初步的復位,又有利于消腫,為手術中骨折復位打下基礎;術中在C形臂下維持牽引,并糾正成角及側方移位,困難時可采用克氏釘撬拔或經皮點狀復位鉗協助復位,維持初步穩定,并可經皮螺釘固定;若骨折短縮經術前術中牽引糾正不滿意,可在脛骨固定前,先行腓骨切開復位內固定,以恢復小腿長度及膠體的對線,建立外側柱的完整與穩定,仍有內翻可予外固定支架撐開,恢復脛骨軸線;若軟組織鏈不完整,軟組織夾板作用不充分,大骨塊仍有側方移位,利用鋼板對骨折斷端直接貼附擠壓、牽引作用也能達到一定的間接復位效果;波及關節面的骨折可透視下撬拔復位,必要時行有限切開復位或者關節鏡協助整復關節面,經皮予克氏釘或中空螺釘固定,維持關節面平整與穩定。
3.經皮微創接骨板固定技術 本組16例采用MIPPO均愈合,包括6例開放型骨折均無感染發生。因接骨板提供了充分的力學穩定,所有患者均不需要外固定,能早期行關節功能鍛煉,功能恢復優良。Helfet等[5]報道20例脛骨遠端不穩定關節內骨折和開放性關節外骨折,關節內骨折塊行有限切開復位內固定,關節外骨折用MIPPO技術固定,結果骨折均愈合,無感染發生。當然對適應證的選擇應合理,Gustilo Ⅲ型開放型骨折慎用;簡單的骨干部位脛骨骨折,交鎖釘內固定治療仍為金標準。
4.內固定材料的選擇 本組骨干部位應用LCP;鄰近或波及近端關節面應用GOLF-Plate;鄰近或波及遠端關節面應用解剖型鋼板,均能達到滿意的復位、牢固的固定,無內固定失效、斷裂的發生。現在已有專用于MIPPO技術的內固定材料問世,LCP是新一代接骨板螺釘系統,其特點為:①螺釘頭和鋼板孔具有螺紋,可以鎖定,對骨折端產生良好的穩定作用;②螺釘為自攻鉆型,減少操作步驟和節省手術時間;③鎖定結構改變了接骨板以摩擦力為基礎的傳統固定模式,使接骨板與骨面的壓力降至最低,保護了骨膜和骨的血運;④鎖定結構還可使鋼板應用時不需要嚴格的預彎;⑤螺釘和鋼板形成不同方向的成角鎖定,提高了內置物的抗拔出力,特別適合于骨質疏松的患者;⑥接骨板近端有一些小孔。有利于修復肩袖,關節囊和小的骨塊;⑦鋼板插入端的流線型設計,既有利于插入,又能避免對骨膜和其他軟組織的損傷,因為脛骨近端骨折很多發生在老年人,這種患者既要考慮盡早開始功能鍛煉,又要注意老年骨質疏松的存在,螺釘把持力的不足,以致內固定失敗。LCP抗拔出力強和成角穩定的特點非常適用于這類患者,毫無疑問,LCP為老年脛骨骨折提供了一種新的內固定選擇。
因此,對較復雜的脛骨干骨折,鄰近或波及關節面髓內釘無法牢固固定的骨折,GustiloⅠ,Ⅱ型骨折,使用MIPPO能最大限度地保護骨折處血供,促進骨折愈合,減少感染和再骨折的危險性,較好地維持骨折的穩定性,能早期功能鍛煉,減少關節功能障礙,適合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Sommer C,Gautier E,Muller M,et al.First clinical results of the locking compressionplate(LCP)[J].Injury ,2003,34,(2):43.
[2]wagner,M.General principles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the LCP[J].Injury, 2003, 34 (2):31.
[3]董新明.T型或L型鋼板治療脛骨平臺骨折18例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04,29(2):143-144.
[4]陳鴻輝.現代骨科治療新理念——生物學固定[J].國外醫學#8226;骨科學分冊,2003,24(4):196-198.
[5]Helfet DL,shonnard DY,Lerine D,et al.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of distal fractures of the tibia[J].Injury,2004,35, (suppll): S42-S48.
(收稿日期:2008-02-13 修回日期:2008-05-26)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