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字化成形;鈦網;修補;顱骨缺損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3-0324-02中圖分類號:R 651文獻標識碼:B
因創傷及手術等造成顱骨缺損,為達到外形和功能的理想康復,需要行顱骨缺損修補術。顱骨缺損如何得到更加個性化的修復是顱骨修補術的臨床應用研究方向。本院2006年以來采用二維鈦網數字化成形技術修補顱骨缺損25例,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2006年8月至2008年4月,對25例顱骨缺損患者施行二維鈦網數字化成形修補顱骨缺損,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齡17~
56歲,平均32歲,全部病例均為顱腦損傷手術后遺留顱骨缺損所致,缺損部位:額顳部12例,額顳頂部8例,顳頂部3例,額頂部2例;
雙側缺損5例,單側缺損20例。缺損面積8 cm×10 cm~14 cm×16 cm(平均10 cm×14 cm)。修補時間:第一次手術后3~6個月20例,7
~12個月2例,2年2例,6年1例。
2.鈦網制作 術前均行頭顱CT掃描,層厚2 mm,經計算機整合CT數據,對顱骨缺損的部位進行三維成像,將數據傳至數字化顱骨修復
體制造公司,然后使用無模多點成形技術對二維鈦網進行塑形,由數控銑床直接對鈦網進行無模壓制[1],將成形鈦網根據
缺損大小裁剪成超出骨緣0.5~1 cm,經表面處理后送手術室消毒備用。
3.手術方法 采取全身麻醉,手術沿原切口入路切開頭皮,前額或眉弓處顱骨缺損時一般采用雙側發際內額部冠狀切口,分離顳肌與
硬腦膜間隙,小心剝離避免切開硬膜層,以免造成腦脊液漏,翻起皮肌瓣,暴露缺損區骨緣,取已塑形好的顱骨修復體,根據術中實
際情況適當裁剪邊緣,而對其曲度不再進行手工敲制,嘗試貼合骨窗,達到與骨緣緊密貼合,然后用鈦釘固定缺損邊緣,根據缺損大
小使用3~6枚鈦釘固定,皮瓣下置一引流管。手術時間1.5~2.5 h(平均1.8 h)。術后常規預防感染治療,24 h后拔除引流管,術后7
~9 d拆線。
4.結果
全部病例術后均無感染,無皮下積液;鈦網固定牢固,無浮動;頭部正面觀察對稱適中,側面觀察曲度適合,無不規則凹陷等情況,
醫師及患者對塑形的美學效果滿意率達到100%。住院時間8~15天,平均11.5天,術后隨訪3~20個月,遠期效果滿意。
討論
1.創傷性顱骨缺損大都因顱腦損傷去骨瓣減壓所致,部
分因開放性顱腦損傷或火器性穿透傷所致。為了恢復顱腔的密閉性,保持生理性顱內壓穩定,減輕顱骨缺損綜合征。
對顱骨缺損直徑在3 cm以上,無肌肉覆蓋,無禁忌證者都應行顱骨修補。顱骨缺損目前公認的手術指征為[2]:①顱骨缺損直徑大于3 cm者;②缺損部位有礙美觀;③引起長期頭昏、
頭痛等癥狀難以緩解者;④腦膜-腦瘢痕形成伴發癲癇者;⑤嚴重精神負擔影響工作與生活者。
理想的顱骨修補材料必須具備以下條件[3]:①塑形和固定簡便;②組織反應小、無毒性;③化學性質穩定,在組織內不被腐蝕、吸收、老化;④能透過X線;⑤不傳熱、不導電;⑥質地輕,并有足夠的機械強度。
2.常見的顱骨缺損修復方法有兩大類:一是自體骨修復,主要指顱骨外板、髂骨和肋骨等,但自體骨修復操作比較復雜并對供區骨組
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自體骨修補后的溶骨現象也是自體骨修復難以克服的痼疾。二是人工材料的重建,主要有有機玻璃板、甲基
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硅橡膠板、高分子纖維增強材料和雙醋酚丙烯酸酯類微孔可塑性人工顱骨,這些修補材料多存在組織相容性差、
易感染、易形成皮瓣下積液等缺點[4]。鈦網具有較強的抗壓性能,組織相容性好,植入人體后,成纖維細胞可以長入鈦網
的微孔,使鈦網與組織融為一體,且有鈣化和骨化趨勢,是較理想的顱骨修補材料[5]。傳統鈦網顱骨修補采用手工塑形,
由于顱骨缺損區大小、形狀各不相同,而且術前或術中進行傳統模具和手工制作往往與缺損區不十分匹配,特別是塑形的鈦板修復體
與原缺損區的生理曲度不符,顱骨成形后左右對稱性較差,不能完全符合生理要求,影響修復后的美觀。在傳統的手術方法下這兩大
類修復方法均難達到解剖學意義上的完美。
3.采用頭部CT薄層精掃后三維重建技術能立體、詳盡和精確地顯示顱骨缺損及其與周圍解剖結構的相互關系,由于三維重建再現畸形
或病體模型的程度可以達到近乎解剖學的精度,從而可以準確了解和掌握病情并制定個性化的手術治療計劃,同樣可以將顱骨缺損的
三維重建數據化,并編改為被快速成形機所接受的格式,進而預制出個性化的植入體,使顱骨修補達到了生理解剖形態上的成形,特
別是使前額、眶上緣、顳窩處顱骨缺損達到滿意的整形效果[2,6],患者的自我感覺和自信心,安全感明顯提高,適應社會
能力增強,對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4.采用鈦網數字化成形修補顱骨缺損技術,由于鈦網無需術中成形及裁剪,從而縮短手術時間,減輕病人痛苦;由于手術操作比較簡
便,手術創傷減少,創面暴露時間亦相應減少,使得患者術后發生積液及感染機會大大減少,術后恢復期縮短,患者可以較快的恢復
工作,融入社會;由于術中使用鈦釘的數量也明顯減少,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因此采用數字化塑形技術后在整體費用方面較傳統方法
并無明顯升高,部分病人還略有下降;由于術中使用高強度二維鈦網,強度提高60%,無回彈、變形,術后保護更可靠,解決了三維
金屬鈦網易塑形但強度不夠的缺陷,且術后對CT、核磁共振等檢查無大影響,因而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郭永川,索 新. 顱骨修復體數字化塑形在顱骨成形術中的應用[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05,21(4):252-253.
[2]王忠誠. 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77.
[3]鄧景陽,曹國彬,陸永建.顱骨修補材料的選擇及評價[J].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5,12(4):1268-1270.
[4]姚祥林,宋曉東. 三維成像無模多點鈦網成形顱骨修補40例報告[J]. 創傷外科雜志,2005,7(4):286.
[5]Jin GL,Zhang YL,Yu XB. Clinic application of the titanium alloy prostheses in defect of skull[J].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1999,15:472-473.
[6]傅昌海,孫堅鈞,傅俊成.鈦金屬板I期修補開放性顱腦傷所致顱骨缺損的探討[J]. 浙江臨床醫學,2000,2(6):
367.
(收稿日期:2008-04-19 修回日期:2008-05-27)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