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艾滋病;腦弓形蟲病;機會性感染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3-0332-02中圖分類號:R 512.910.531.8文獻標識碼:B
腦弓形蟲病是在人體免疫力低下時最容易并發的一種機會性感染。通過分析3例經流行病學史、實驗室資料及臨床表現綜合證實為腦弓形蟲病的CT、MRI影像學表現,以提高對該病認識。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3例均為男性,年齡30~48歲。血清檢查弓形蟲IgM均陽性。1例以癲癇發作抽搐入院,追問十年前有過靜脈注射毒品史,HIV、梅毒抗體、丙肝表面抗原均陽性,血常規淋巴細胞計數明顯降低。1例低熱就診,6年來有間隙性靜脈注射毒品史,HIV陽性。1例以頭疼,性格改變入院,有多年婚外性行為史,乙肝表抗、HIV陽性。
2.顱腦掃描 顱腦CT平掃,MRI平掃加增強掃描,掃描范圍聽眶線至大腦頂部,CT為西門子Emtion Duo,層厚10 mm。MRI為東軟0.35 T永磁型,頭線圈軸位、冠狀位及矢狀位,層厚、間隔分別為:8/9 mm、6/7 mm、5/6 mm,T1WI TR/TE=500/20 ms,T2WI TR/TE=4000/117 ms,FOV200 ms,采集4次。MRI增強用靜脈注射Gd-DTPA 15 ml。
影像學表現
腦內各葉彌漫性散在分布病灶2例,前者48處病灶,后者7處病灶,病灶直徑在3~45 mm。CT平掃額、枕葉分別可見片狀低密度影,多位于灰質區,左頂葉病灶位于灰白質交界處,病灶邊界清楚,邊緣呈腦回樣強化(圖1)。MRI平掃:T1加權像左頂葉,右側額、顳、枕、頂葉多發類圓形低信號,邊緣模糊,低信號周圍似有一更低信號包摸樣結構,右后頂葉病灶內見點狀高信號影;T2加權像較T1加權像顯示出更多病灶,于雙側小腦、右側基底節、右側尾狀核頭、右側額、顳、枕、頂葉及左側枕頂葉見多個大小不等圓形或類圓形高信號影,左后頂病灶內可見點狀低信號(圖2~3),大部分病灶信號強度均勻,較小病灶邊緣模糊,較大病灶邊緣清楚,有占位效應,水抑制像上述病灶,均呈團塊狀高信號(圖4),增強后病灶均明顯均勻強化,較大病灶呈團塊樣、結節樣強化(圖5),較小病灶強化似“棉球狀”(圖6),周邊水腫帶不強化,右后頂葉病灶內點狀低信號未見強化。經磺胺類藥物及對癥治療3周后復查病灶基本吸收(圖7~9)。
局限性單發病灶1例,CT平掃左額葉大片類圓形低密度病變,約4.5 cm×5.5 cm,邊緣呈等密度腦回樣影,邊界不清,占位效應明顯。MRI左額葉大片等長T1,等長T2信號,增強后病灶呈片狀腦回樣強化,形態不規則,周邊水腫帶不強化。
右側額、顳、枕、頂葉及左側枕頂葉多個大小不等圓形或類圓形高信號影,左后頂
病灶內可見點狀低信號;圖4:水抑制像上述病灶均呈團塊狀高信號表現;圖5:較
大病灶呈團塊狀強化;圖6:較小病灶呈棉球狀強化;圖7~9:治療后病灶基本吸收。
討論
1.病因、病理和臨床表現 近年來,由于易感人群增多,機會性感染性腦弓形蟲病呈上升趨勢,在免疫缺陷的病人中特別易感染本病,引起多系統損害,中樞神經系統損害最常見,文獻報道8%~15%AIDS病人可發生腦弓形蟲病。本文收集3例HIV均陽性。后天性腦弓形蟲病是在人體免疫功能低下時并發的再次感染,病變彌漫或局限性,波及范圍較廣泛,除腦實質外可累及腦膜、室管膜等,引起遲發變態反應,早期引起血管內膜炎,血管栓塞,血管周圍淋巴細胞浸潤,出現炎性改變。晚期出現壞死灶,弓形蟲死后形成鈣化灶。本文3例為腦實質型,病變呈多發2例,單發1例,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使腦內已形成的弓形體小囊腫破裂,釋放出具有較強侵襲力的滋養體破壞腦細胞,使腦組織發生凝固性出血壞死,血管內皮增生和炎癥侵潤,伴有壞死和小神經膠質結節。
2.影像學表現 弓形蟲腦病文獻報道較少,而且均為先天性[1~3],病變部位可廣泛或局限,常為多發。除腦白質、皮質之外還可累及腦膜室管膜。有學者認為[4~6],皮質多發肉芽腫,基底節有條索狀或點狀鈣化或腦室周圍為主的雙側腦部對稱性鈣化影及腦積水征為弓形蟲腦病CT特征。本組CT平掃呈皮髓交界區多發或單發斑片狀低密度,形態不規則,周圍常有水腫所致的腦回狀強化,未做增強。MRI各葉皮髓交界區多發大小不等結節狀異常信號影,增強掃描有團塊或結節狀強化,周圍水腫帶不強化,1例左頂葉病灶內T1高信號,T2低信號點狀影可能是鈣化。符合炎性肉芽腫的影像學特點。當艾滋病患者出現上述影像時,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性,最終確診需有病原學或血清學證實。隨著影像檢查廣泛應用,影像科醫生能結合病史在第一時間為臨床提供有價值的影像診斷資料,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治療措施,是我們探討本病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張建敏,趙合保,李保衛,等.先天性腦弓形蟲病的臨床和CT診斷(附6例報告)[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3,19(8):993-994.
[2]卓啟瑤,黃友錦,丁忠平.腦弓形蟲病1例報告[J].現代醫用影像學,2005,14(3):144.
[3]李 欣,李明林,楊志勇.先天性腦弓形蟲病CT表現3例[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5,29(8):565.
[4]張保朝,付國惠, 薛永飛.腦弓形蟲病臨床及影像學觀察[J].中國誤治雜志,2002,2(7):1035-1036.[5]方 昕.現代內科學[M].第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6,878-884.
[6]隋邦森,吳恩惠,陳雁冰.磁共振診斷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403.
(收稿日期:2008-04-30 修回日期:2008-05-30)
(編輯:崔群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