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胎盤早剝;終止妊娠;母嬰結局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3-0338-02中圖分類號:R 714.56文獻標識碼:B
胎盤早剝是指妊娠20周后至胎兒分娩前,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為臨床較少見的產科急癥之一,它嚴重威脅孕婦及胎兒生命安全[1]。本文對我院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間胎盤早剝48例進行分析,以期早期診斷和治療,改善母嬰結局。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我院2年間共住院分娩3848人,其中胎盤早剝48例,占1.25%,產婦年齡19~45歲。初產婦39例,經產婦9例。孕周20~41周,28周前5例,28~37周18例,孕37周以后25例。患重度子癇前期16例,臍帶繞頸繞肢體8例,外傷史1例。
2.分型及臨床表現 輕型胎盤早剝:胎盤剝離面不超過胎盤面積的1/3,多在產后檢查胎盤時發現胎盤母體面有凝血塊和壓跡;重型胎盤早剝:胎盤剝離面超過胎盤面積的1/3,表現為持續性腰腹痛,宮底升高,血色素進行性下降或發生子宮胎盤卒中等并發癥[2]。根據陰道流血及腹痛,B超可診斷。本組有25例產前陰道流血伴腹痛,其中18例腹部檢查為板狀腹,均為重型胎盤早剝。15例無明顯癥狀,僅在剖宮產及產后檢查胎盤時發現。6例無明顯癥狀,產時人工破膜時為血性羊水,均為輕型胎盤早剝,2例以胎死宮內就診,經B超診斷。
3.結果 本組中輕型胎盤早剝30例,重型胎盤早剝18例。其中陰道分娩22例,早剝面積均小于1/3,出血量少于300 ml;新生兒5例均為輕度窒息。剖宮產26例,其中重度胎盤早剝18例,輕度胎盤早剝8例。發生子宮卒中8例,剝離面積均大于50%,出血量為800~2000 ml。子宮卒中8例中7例經熱敷按摩后子宮收縮良好,保留了子宮,1例重度卒中行子宮次全切除術。早產兒16例,新生兒重度窒息4例,輕度窒息10例,無新生兒死亡,胎死宮內2例。
討論
1.病因 胎盤早剝是產科急癥之一,其發病率國外報道不一,為0.42%~6.5%,我院為1.25%。胎盤早剝的常見誘因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胎膜早破、宮內感染、妊娠合并糖尿病、母親吸煙、死產史、低妊娠增長體重<0.15 kg/w、貧血、早產、產科休克/外傷、子宮腫瘤、臍帶過短、帆狀胎盤、羊水過多等。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胎盤早剝的最常見誘因。由于血壓升高,底蛻膜基底膜的螺旋小動脈發生急性小動脈粥樣硬化,引起遠端毛細血管缺血、壞死、破裂、底蛻膜出血,形成血腫而導致胎盤早剝。故對妊高征患者應加強監測,當出現與臨產癥狀不相符的腹痛或陰道流血時,應及時行B超檢查,明確診斷,及早終止妊娠。
2.早期診斷 重型胎盤早剝根據癥狀及典型體征,產前診斷多無困難。輕型胎盤早剝,診斷起來較為困難。有下列情況出現時應考慮到胎盤早剝的可能:①疼痛:胎盤早剝絕大部分存在局部壓痛病灶,可伴有陰道流血。疼痛的程度與胎盤后積血多少成正比,且產婦貧血程度與陰道出血量不符;②有發病誘因如妊高征、外傷存在時,不能用臨產解釋的腰腹痛、子宮張力高及陰道流血癥狀;③臨床無原因的胎心變化,發展很快,部分病例僅表現為胎動減少或宮內死胎。B超是診斷胎盤早剝的重要輔助手段,典型超聲圖像顯示胎盤與子宮壁之間出現界限不清楚的液性暗區,提示胎盤后血腫形成,如見胎盤絨毛板向羊膜腔凸出,乃胎盤后血腫較大的表現。國內文獻報道彩色超聲診斷胎盤早剝的符合率為89%[3]。對胎盤早剝患者及時正確的處理對改善母嬰預后至關重要。
3.治療 胎盤早剝一旦確診,應迅速終止妊娠,爭取胎兒存活,如為經產婦宮口已開大,一般狀況良好,胎兒胎心音
正常,估計短時間內可以陰道分娩者,可在嚴密監護下行陰道試產,宮口開全后盡快陰道助產結束分娩。若為重型胎盤早剝,尤其是初產婦,不能在短時間內結束分娩者;輕型胎盤早剝出現胎兒窘迫,或破膜及靜滴催產素后產程無進展者,均應及時行剖宮產。胎盤早剝子宮胎盤卒中發生率為6%~10%,本資料48例中有8例發生卒中,其胎盤剝離面積均大于50%。早期診斷可減少子宮卒中的發生率,如已出現子宮卒中,術中取出胎兒后立即用熱生理鹽水紗布覆蓋子宮并按摩,直至子宮收縮,色澤轉紅;也可行宮腔填紗壓迫止血,出血不多時,可保留子宮。本文中7例均經以上處理后保留了子宮,術后未出現明顯并發癥,只有1例因卒中面積較大,經熱敷、宮縮劑應用后,子宮不收縮,出血多且血液不凝固而行子宮次全切除術。
參考文獻
[1]張志誠.臨床產科學[M].第1版.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540-545.
[2]楊作峰,石玉華,孫金芳,等.胎盤早剝的B超檢查與臨床表現(附40例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1,11(2):112-114.
[3]解左平,金社江.彩色超聲對胎盤早剝的診斷及臨床價值[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5,21(8):499-501.
(收稿日期:2008-03-01 修回日期:2008-05-15)
(編輯:潘明志)